思想品德课培育理性精神的五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思想品德论文,理性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理性精神,指的是一种主体性的概念结构、逻辑模式,是实现公共利益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思维、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是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表现出目的性、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等自觉、自为的特征。理性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体性要求,也是培养有思想、有理智中国公民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既然以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理性精神的培育就应是其应有之义。它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是学生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表现出综合运用特定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的品性。 教育心理学一般认为,品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组成。基于道德认知,从情感上认同,进而形成信念和意志,并最终落实在行为上,实现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借鉴这一心理结构,笔者试从五个维度,对理性精神的培育策略作一探讨。 一、问题维度:强调思维和逻辑 理性精神崇尚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经严密逻辑推理得到真知识。理性思维是一种超出感觉、知觉和情感的高级认知活动,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理性思维可以有效的课堂设问为承载,剖析表象,直击真相。设问既要观照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又要观照学生品德成长的过程性;既要考虑主体感受,又要观照人际关系;既要着眼当下,又要放眼未来,让学生在从具象到抽象的内省、诘问中有规律地思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身边的诱惑”时,教材将其分为金钱的诱惑、电子游戏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三个部分,内容上是一种并列关系。每个部分都涉及明理与践行,在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方式上是一致的,如果每个问题都如此教学必然导致环节的重复。为此,教师选用“正确对待智能手机的诱惑”这一主题进行教学。 环节一:分辨诱惑。首先,播放各类代表生活中诱惑的电子相册及班级关于“最不能拒绝的诱惑”调查表,对诱惑分类并说明理由。之后,播放视频:父亲想帮全校学生“炒掉”智能手机。设问:对此你怎么看? 环节二:质疑解惑。生活情境话题探讨:学霸说:我作业全部写完后,晚上睡觉前用智能手机再看一两个小时内容健康的小说,我的学习并没有受到影响啊。我既不耽误学习,也不耽误休息,只是利用出去聚餐的时间或是出去游玩的时候看看新闻,或者和同学聊聊天,它对我也没产生什么危害?设问:对这些现象,你怎么看? 环节三:拒绝诱惑。播放“低头族”的视频,请学生交流:如何预防和减少“低头族”?师总结:生活中诱惑无处不在,对于其他的诱惑该如何看待呢?请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加以分析。 三个环节的问题设计以智能手机为焦点,以点带面,逐渐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基本的道德思维结构。教学中,教师预设、截取人生所要面对的困惑、困境,提炼真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层层分析。问题设计直指人心、直面社会、直达行为,学生在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困惑与疑难时,在内心积极的道德碰撞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自主、自如地判断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二、情感维度:强调体验和积极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1]情感是理性精神养育的原动力。它以个体的价值品性为参照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价值对象、群体关系及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当下,一些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情感世界有荒漠化倾向,缺乏同情心、同理心。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信号、感染、动力、强化、调节等多种功能[2],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是促进人的行为变化的内驱力。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生对自我、外部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准确的理解、表达、选择,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时,教师呈现了“雨伞爸爸”刘侨的素材: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街,这位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儿子头上。这张照片被浏览超过四百万次,并获得超过五千次以上的“赞”。网民看了照片后大受感动,纷纷留言写下内心感想:“凌晨看到这张照片,在洗手间泪流不止”“我一个人在纽约,正在床上大哭”“照片深深打动了我”“马上打了电话给爸爸妈妈”“现在觉得好难受”。也有些网友质疑他为何不抱着儿子,对此刘侨表示,把伞全部给儿子遮、自己淋雨是非常自然的本能,没想到被网友如此称赞。不抱儿子是自己的教子哲学:“我希望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不会抱着他,书包也让他自己背。不过毕竟他年幼,抵抗力差,还是要撑伞以免着凉。”他还透露,希望做儿子的榜样与朋友,会为他撑起一片天,但不替他走人生路。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照片的摄影者说,他之所以拍摄这张照片,是因为这位父亲“没有获得他应得的荣誉”。 请思考:1.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场景吗?2.父母为何会自然流露出对我们的爱?3.爱父母又意味着什么?学生的触点、泪点被引发,说着说着哽咽起来。此刻,课堂流淌着感动和温情,积极向上的情境引发了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深刻感悟和理解,而这些积极情感的积累必将指向学生人性的完满。 三、价值维度:强调争辩和认同 关于理性,亚里士多德说:“已经没有其他的比理性更适合自由,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价值理性是调节个人与社会、平衡主客体需求、协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武器,既是人类安身立命的认知手段,也是人类改造世界、争取发展的文化样式,始终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调节器。价值理性对人的生活实践具有规约、范导、支撑功能。尤其在自媒体时代,许多人在接受与解读道德负面信息的时候,并不会立足于真实情况来批判性地解读与思考,而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相信自己的想象,也不去探究事实的真相;宁愿憎恨罪人,却不憎恨罪恶本身,不会用价值理性或者正义立场来进行道德评判。身处其中,学生也深受影响。 价值理性的确立应创设引发争辩的话题,指导个体在现实的生活中解决“如何活”“为什么活”“怎样活得更好”的人生问题,主要解决主体行为内容应然性问题,实现对教育价值的认同。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课件上出现黄继光的图片时,突然有个学生大喊:是假的!师:为什么是假的呢?生:肉体根本挡不住子弹,连续的射击将使人体残缺不全,肉体无法抵挡机枪的持续扫射。显然,学生看过了网络上抹黑英雄的有关帖子。 教师马上搜索人民网刊登的一篇文章《黄继光血肉之躯为什么能挡住子弹?》,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真实情况是怎样呢?地堡类工事防护性强,但视野有限,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相当于在敌人碉堡的机枪射击方向上,挡住了敌军的视界和射界。即使敌人通过持续射击打穿黄继光的身体,也无法恢复整个射击口的观察视野。如果敌军想正常射击,就必须推开黄继光。而不管是用工兵铲等器械从内部推,还是从工事中走出搬动尸体,敌人都需要时间,射击也要停止。而战友肖登良更是亲眼目睹了黄继光堵枪眼的全过程,肖登良的女儿肖冬梅说,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黄继光舍生忘死的牺牲,为志愿军后续部队冲上阵地、拿下美军火力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师:这样的追溯你信吗?生点头。师追问:近期网络上频频出现“唱衰英雄”的帖子,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在面对一些事实遮蔽时,应保持一定的理智,凡事且慢下结论,兼听各种信息,通过多方求证之后再作出理性判断。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保证理性精神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学内容应当符合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而非片面地强调功利性内容或忽视教学内容的德性。可通过个体对社会事件的介入,以实证的科学态度处理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帮助学生学会进行价值判断,获得社会认可的社会角色、知识系统、价值标准、行为模式等,从而逐渐成长为现实的、完整意义的人。 四、信念维度:强调内化与坚守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信念的内化与坚守,需要道德主体经过学习、认同和选择,将社会价值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传递国家的价值内核,内化社会外在的理念、规范、核心价值,使其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根据新形成的价值观或信仰行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精神之钙。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教师播放了张维为教授《在全球比较中看“中国模式”》的演讲片段,以帮助学生树立中国信心。他讲到,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有的人还是不自信,说即使你超过美国,你的人口比美国多四倍,对不对?你的人均GDP还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我说你换个指标系统,可能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一是家庭净资产。你的房产,你的股票,你的债券,你的储蓄等等加在一起,去掉你所有的债务,你有多少净资产?根据美联储每年的报告,是77300美金。美国实行债务型的国家经济,老百姓消费也是债务型的消费,你把债务都去掉以后,资产还确实不是特别高,这个水平和中国今天的家庭净资产相比,差别已经不是很大了。而在中国的发达板块,我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和美国人口一样多的三亿多人的发达板块,坦率讲47万人民币(7.73万美元)的资产,属于弱势群体了,恐怕是需要政府提供帮助的人群。二是人均预期寿命。中国现在是75岁,美国是78岁,就比中国多三岁,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而我们整个发达板块,北京上海都是82岁,纽约才79岁。由此,教师组织小组学生进行讨论:中国的自信来自哪里? 这一演讲实例中采取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数字论证等方法,感性、智性与理性相融、相生,极具说服力。而演讲人张教授在理性分析中所表达与传递的坚持与信仰,更令学生获益良多。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注重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道德信仰,让理想信念、理性精神内化为社会个人和群体的意识,外化为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规范,让这种自主自觉而坚定的追求成为学生成长的巨大内在动力。 五、行为维度:强调解困和养成 道德行为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泛指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各种举止和行为。人的道德发展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归宿。行为改进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摆脱生活中的道德困惑,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决策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带动个体道德行为按照一定的价值方向发展,避免在知行链条上出现偏离、缺失和断裂。行为养成应通过品德学习把教育的视角从说规范、讲道理,转向针对学生道德行为中的困惑进行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行为方式的指导,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积极有效的道德行为指导,必须对道德践行中的道德困惑与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与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针对复杂情境,学会权衡,预测多样行为选择在行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及会导致的后果,并进一步对多种行为方式进行取舍,学会选择明智而恰当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新加坡有学校规定:水杯不能带进教室,因为那样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因此,学生的水杯如何摆放,淋湿的雨具如何存放,沾满泥土的鞋子如何穿进教室等,都有文明礼仪的要求。教师提问:1.仔细想一想,班级生活中,在这些细节上,我们怎样做更好?2.有人说:“教养就是细节。”你如何看待这些小细节?3.当我们受到“有没有教养”的评价时,心理体验是什么? 这一教学情境直指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每一个价值点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展开,最终都落实为学生具体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指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一具体品性和德行的养成。 培育理性精神是立德树人价值的归宿,是帮助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工具和智慧,是改善生活、改善社会的重要动力和共识,有助于学生作出恰当的解释、判断和选择,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思想道德课程中理性精神培养的五个维度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道德课程中理性精神培养的五个维度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