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跨国公司的调整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跨国公司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际,知识经济日显端倪。许多专家预测,在新的世纪中,知识经济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取代200多年来一直占据世界经济统治地位的工业经济。作为工业经济时代典型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推动知识经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跨国公司逐渐表现出种种不适应性。因而,传统跨国公司唯有在生产、管理和跨国战略上作出迅速调整,才能在新世纪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 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产生是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和自我革新的结果,跨国公司作为工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时代的产物,必然要在这次划时代革新中扮演重要角色。
1.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形态,其形成势必要打破工业经济时代限制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跨国公司生产和投资的国际化,使得世界经济不再是国民经济的简单组合,而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的组合,这大大增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融合,从而推动了全球经济由保护走向自由,由分割走向一体。目前,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已有约1/3直接参与了国际交流。这种逐步开放、自由的经济环境为信息、智力和知识资源在全球实现优化配置扫清了障碍。
2.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形成。知识经济的根本源泉是创新。如果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创新活动将陷入停滞,而知识经济也就会丧失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十九世纪末起,跨国公司为了使其拥有的商标、专利和版权不仅在本国,而且在国外也能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和保护,大力推动本国政府与世界各国签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如1883年的《巴黎公约》,1886年的《伯尔尼公约》,1970年的《专利合作条约》以及1994年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套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为国际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保护,奠定了知识经济在全球蓬勃发展的法律基础。
3.跨国公司带来全球科技创新的飞越。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跨国公司一直是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与承担者,为了在高技术领域保持和扩大自身优势,各国跨国公司不惜投入巨资,从事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活动。这使得各跨国公司成为绝大多数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提供者和垄断者。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8%的新技术、新工艺。
一批巨型的跨国公司,如美国的微软、英特尔、IBM、AT&T等, 在微电子、计算机、通讯和自动化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开发,汇成了90年代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使得知识的创新、储存、学习和使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大大加强了人类处理信息、创新知识的能力,而网络又消除了人们开发应用信息的空间限制。因此,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创新与开发,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传统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不适应性
跨国公司虽然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新规则新条件的逐步确立,它反过来又影响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90年代一批老牌跨国公司蒙受巨额亏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未能在新的世界经济技术环境下作出迅速调整。例如,199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亏损235 亿美元,1996年日本住友商社也亏损12.9亿美元,法国雷诺公司与荷兰菲利浦电子公司则分别亏损10.3亿美元和5.8亿美元。由此可见, 传统跨国公司模式在信息时代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生产方式上的不适应。在工业经济时代,跨国公司实行大批量生产以追求规模经济。这在市场远未饱和、销售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良好途径。然而随着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只能带来大量过剩产品。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及时生产方式,即以需求定生产的方式得以推广开来,使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之间单位产品成本差异得以降低,跨国公司的传统生产优势正逐步消失。
2.管理方式上的不适应。跨国公司实行直接制组织结构,对那些工业经济时代某些重复性的工作是有效的。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非熟练工人让位于知识工作者,重复性任务让位于创新,上级协调让位于同伴协调,其直线制结构表现出种种弊端。具体表现为:机构臃肿,内部信息传递不畅,不能提供密切的跨职能沟通,对变化反应迟缓,对复杂性问题处理不力以及压制创新等等。这些,都大大削弱了跨国公司对以信息渠道畅通、市场反映灵敏为竞争优势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适应性。
3.跨国战略上的不适应。促使企业跨国生产的起始原因在于高关税和昂贵的运输成本,这样,跨国公司就不得不实施独立战略,即在东道国设立独立运作的子公司,各类职能机构、生产车间都按母公司如法炮制,形成一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公司缩影。只要子公司盈利,母公司就对它很少控制,母子公司间的联系主要通过所有权控制。因此,随着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加强以及技术壁垒的大幅削减,这种机构在不同地域重复设置的作法,已经不再经济。跨国公司只有重新进行战略设计,才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三、跨国公司的调整趋势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它在增强适应性、创新和处理速度方面正向企业施加巨大的压力。同时,知识经济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手段。廉价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类专门知识都将被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组织程序中,以消除上述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跨国公司必须针对自身的各种不适应性在生产、管理和战略上作出相应调整。
1.跨国公司生产体系趋于柔性化。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变化灵活快捷的要求,跨国公司对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纷纷建立柔性生产体系(FlexibleManufacturing System),即一条生产线能灵活生产多种产品的制造系统,其中心内涵是紧跟市场需求,生产观念由为储存而生产转变到为订货而生产,特别强调小批量不同类型的产品生产效率。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要求机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生产线能够快速改变。为了完成生产线的转换以及多种机器设备的维修和开动,生产工人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为了使仓储降至最低水平,甚至是零仓储,要求生产线上的各环节紧密相衔接,即上阶段生产一完成下阶段马上开始。同时,为了保证来自工厂外部及工厂内部提供部件的质量和生产线上每一环节产出的质量,还必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另外,整个生产管理过程实现信息化,并最终建立起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Manufacturing System),用计算机实现从营业到技术情报的收集、原材料的采购和加工、产品的组装、装运到库存管理等一系列生产活动的综合管理。这种生产方式的调整将会大大增强跨国公司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反应的灵活性。
2.跨国公司全球管理方式趋于网络化。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了使庞大臃肿的自身具有小公司的灵活性,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结构进行重组,以网络式管理方式取代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
首先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且裁减的多为白领管理阶层。如1992年美国通用公司总部从13000人减至2000人, 福特公司将管理层次从原来的10个降至7个,日本东芝公司在1992年至1997 年间削减总部雇员达30%,这些举措表明跨国公司正在努力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使决策权不再局限于公司上层少数领导者手中,从而向网络式的管理结构发展。这种结构通过电子邮件、声音邮件、共享数据库资源等技术在公司内部提供横向及平行甚至多向重叠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公司内部各层次间的信息交流,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
另外,跨国公司还将机构细化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组成网络式矩阵管理。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立了“一个产品、一个部”的结构,ABB公司则裂变为65 个商业区域, 1100 个地方公司和4500个利润中心。这使得组织的能力变得柔性化,使其能象小公司一样反应灵敏。
3.跨国公司间的战略联盟进一步盛行且正趋于知识化。在知识经济的新环境中,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技术革新速度越来越快,仅靠单个公司自己的力量,发展其所需知识和能力是一种耗资巨大且困难重重的事。为此,跨国公司之间纷纷组建战略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通过签定协议而形成的松散联合体。1996年,全球战略联盟较1995年增长1/3。这种联合体能够使跨国公司获得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快速创新与生产的经营弹性。
产品联盟是战略联盟发展链中的最初级形式,它仅仅是为了填补产品系列中的空白或降低成本,或打开销路,或将少量新能力补充到跨国公司的原有能力中去。如早期的IBS—PC联盟就属纯产品联盟。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环境变化,跨国公司间的产品联盟正向知识联盟过渡。知识联盟的第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其中心目标是学习和创造知识,它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或与之结合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而在产品联盟中,学习只是扮演一个小角色。第二,知识联盟比产品联盟更紧密。公司寻求的是互相学习交叉知识,因此,每个公司的员工必须在一起紧密工作,正如师徒关系一样。第三,知识联盟参与者范围比产品联盟广泛得多。产品联盟通常是与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形成,而知识联盟能够与其他任何组织形成,包括买家、供应者、大学实验室、员工和工会等,只要他们拥有益于参与者的专业能力。第四,知识联盟比产品联盟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它的构成有助于公司更新其核心能力或创新其核心能力。90年代以来,IBM 面对计算机行业的急剧变化,建立了大量知识联盟,从而改变了其传统的制造和销售主机的核心能力。因而知识联盟正成为跨国公司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手段。
4.跨国公司战略趋于复合一体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正促使跨国公司向更深层的国际化演进。跨国公司的复合一体化战略已初露端倪,其重要特征是:通过便捷的数据信息传输,使跨国公司的采购、生产、研究与开发、财务、金融等各种职能延伸至任何有利于跨国公司全盘战略的地点,从而在跨国公司价值链所有环节分布的不同地区间建立起矩阵式网络结构。如瑞士航空公司在印度孟买建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以承担其效益会计工作。又如美国福特公司将其“世界轿车”产品开发部设在欧洲福特公司,并利用传真、计算机网络和电视会议技术在内的通讯网络协调欧、美福特公司四个不同设计机构的具体设计与开发。
可见,跨国公司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能否适应经济环境的革命性变革,不仅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同时也影响到知识经济本身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在新世纪这个跨国公司分化组合,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唯有进行迅速调整,增加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跨国公司才能重视其巨人雄风。
[收稿日期]2000—08—10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