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建设部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座谈会上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部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座谈会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70年代末城市规划学会就在南京组织讨论我国的城市化问题。以后不断地研究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而现今再谈这个问题,更具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有一点新的认识,就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这一认识将渗透到下一个世纪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所以,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极其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安坐待变”,而必需“未雨绸缪”,及时对策。
据最近统计,1997年底全国总人口已达12.34亿人, 城市化比重当在30%左右,即3.5亿人左右。 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田雪原在《人口问题》中预测:我国总人口到本世纪末将达13亿,至2010年将突破14亿,至2050年达16亿左右,此后才能实现零增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比重将同时逐步提高,由30%到40%再到60%左右。所以,50年后城市人口少则6亿多,多则9亿多,较现在要增1—2倍,即使是采取措施,实行“低水平”城市化,城市人口在下一轮规划(二、三十年间),只要不发生大战,经济继续有所增长,也仍然将成倍地增长。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老龄化也在同时发展。这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从相反方面加剧了城市化的矛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占9.5%,平均寿命70多岁。而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已高达25%, 预期将达30%。“三人行必有一老”或“四人行必有一老”。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但医学科学、保健水平和平均寿命(城市平均寿命又高于农村)又相对较高,如平均寿命再提高20岁(已有医学专家预计在2010年前后可能实现),“长命百岁”将步入寻常百姓家,这既是社会一大进步,也势必是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问题。
未来6亿以上的城市人口,其中2亿左右的老龄人口,要有多少准备工作(住房、基础设施……)才能适应这一情况,恐怕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
我国城市化发展本来滞后,现今又将迅猛地加速发展,矛盾问题很多。城市和社会经济这一本来相辅相成的孪生体,如果不能持续地健康地同步发展,就只有互相牵扯,贻误大业。建国以来已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长期忽视城市的作用,影响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也有成功经验,推进了近10年的改革开放;同时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出现(如农业、环境、土地、水资源、基础设施的制约等等)。但历史的经验都说明,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也是互为因果的,现代城市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础。
为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当前以下几条政策措施看来是必要和可行的。
1.适度超前地建设城市。主要是基础设施、环保、能源、交通通讯方面的建设,至少要保持近十年的势头,继续在资金、税收方面优先支持。同时也必须制止那些过高标准、超乎实际需要的楼堂馆所和商贸设施的重复建设,以避免浪费。
2.控制占用耕地,留下必要余地。土地要节约,城市也要发展。城市化发展总体上是节约了用地(人均居住用地城市与农村30多平方米与120多平方米之比),城市用地标准不能和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相比, 但也必须以保持生态、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前提。应按照城市所在地区资源情况,区别基本生活用地和各类专用地,制定控制指标。除少数高密集、已开发、无潜力的城市地区外,城市人均总用地应保持7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之间,城市不能搞得透不过气来,老人孩子无处去。
3.坚持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发达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非控制不行,但落后地区,大城市必然首先要发展。形成“极核”,然后带动中小城市发展。总体上应保持已经出现的大、中、小城市均有发展,中小城市的增长速度(人口比重及产值)又略高于大城市的势头。我国城市化比重总体上目前低于发达国家,今后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仍然要低一些,这是可能附合我国国情的(一些发达国家稳定在80%左右, 我国可低一些, 如最终稳定在60%左右)。
4.大力搞好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的总体水平,将部分工业生产力和人口截流在乡镇。继续保持一定的城乡二元体制,恐怕仍然是必要的。因而对小城镇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继续实行优惠政策,看来也是必要的。苏南地区有成功经验,如昆山市的城镇结构比较合理。
5.切实做好区域规划,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间要分工协作,减少重复浪费。特别是沿海几个高城市化、城镇高密集地区,以及中部、西部一些大城市周围的城镇密集地区。
6.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城建项目要求优质耐用。质量低下,建了不适用,看着老别扭,不到自然寿命就拆除都是很大的浪费。
7.保持和发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需保留一批历史遗物和遗迹。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城市精神文明。旧城大拆大迁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城市化水平包括人口比重和城市的品质因素两个方面。我想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对策,应形成一系列的对策,才能有效地引导发展。
城乡建设和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十分复杂的巨系统,必需充分认识它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才能正确认识其规律和采取妥善的对策。这里有三个基本观念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
1.全局的、系统的观念。城市作为系统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系统是交织共生的。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各自发展,必需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处理好本系统和旁系统,以及上一层系统的关系,按照系统工程学的规律,实行良好的系统组合,才能产生新的、更大的系统功能。现在我们处理复杂系统问题,往往夸大系统中某一方面的重要性,因而顾此失彼,前后失调。如,有许多重大问题国家应重点扶持或重点控制,提到国策的高度。如环保是国策,节约用地是国策,资源综合利用也是国策……任何一方面的决策,都应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避免国策与国策互相打架。
2.综合集成,协同共济的观念。各系统为解决各自的问题,谋求各自的发展,必然会发生冲突。要摒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孤军直入的办法。作为系统的一个方面,不顾其他,单方面是上不去的,车与路的关系就很明显。要综合研究,综合规划,形成配套措施,配合行动,互相补充才能凑效。须知在系统中,总体大于各局部之和, 系统理顺了1+1就可能大于2;反之,1+1就会小于2。
现在机构体制改革很重要,但思想上的这八个字还是很重要,否则并到一起,还要扯皮打架。
3.科学决策,谨慎起步的观念。客观世界本来是复杂的互相联系的;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界具有更为普遍的复杂性(美国已有专门研究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学学科)。基于这一客观现实,必须讲究科学决策,简单化的下决心拍板定案往往是决策错误的根源(城市中重大的规划设计项目,如市区发展方向,重要枢纽的布局以至于市政府、金融街的布置等等都很复杂,决策错了,影响深远,难以纠正)。一个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开始的决策往往有影响深远难以纠正的特点,必须慎之又慎。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少,多一点“慎始”的观念是有好处的。
总之,我认为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当前我国正面临城市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前十年已有不少成功经验。形成了空前强大的建设能力,后一个十年,以至二十年,城市化还将进一步发展,处理得当,无疑将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