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问题论文,内部审计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升内部审计法律的层次
自1985年12月审计署颁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以来,目前指导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是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国家审计的审计法和社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相比,内部审计的法律层次较低。以一个部门规章的形式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显不能涵盖所有内部审计工作。一方面内部审计职能日趋多元化;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行为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约束,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风险不大,法律观念不强。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权力不明确,又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些因素造成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以及审计质量不高。因此,提升内部审计的法律层次,制定内部审计法,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地位、职能、独立性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法律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准则在规范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控制审计质量方面,国家审计有《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及相关审计规范,社会审计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及相关审计规范。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年先后印发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二十个具体准则,但是就其法律强制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和操作性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审计实践中执行的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障性不强。而且没有对诸如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审计等专业审计类型制定指导性的审计质量标准,也不利于内部审计的业务考评工作。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三、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
内部审计是否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得到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独立性是否增强了。目前审计质量不高与内部审计独立性差有很大关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准则》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规定,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应能足以确保审计职能的履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利和职责,应在正式书面文件中作出规定”。所以鉴于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地位低、独立性差的现实,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企业应改革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如大中型企业应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全面领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应作为审计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对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负责,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开展业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与内部审计所处的内外审计环境相比,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内因”,可控性最强。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和改进,才是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关键。
1.规范审计人员执业行为,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我国对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资格没有统一要求,也没有统一的内部审计执业标准。工作凭经验、靠习惯,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绝大多数只具有财务会计知识,这些都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目标——“增加企业价值”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从规范审计人员执业行为入手,一是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资格,包括学历、经历、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素质等;二是规范执业时的每个环节和方面,明确执业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
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可采取多种方式,形成“我要提高、我要学习”的激励机制。同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以便更好履行监督与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职业化是提高审计人员执业胜任能力的根本途径。西方国家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采用行业管理的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先取得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然后竞争上岗,从根本上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2.转变内部审计理念,提高实质性的审计质量。
目前,在企业内部审计中,普遍单一的财务审计职能已不能适应企业改革和做大做强的需要。应提高内在的、实质性的审计质量,树立现代审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由以财务审计为主的传统观念向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的现代理念转变。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统计抽样审计等系统规范的技术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内控制度、经营业绩及风险状况进行分析测评,为企业各级管理层提供有价值、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3.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施持续的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过程质量与审计结果质量有很强的因果关系,过程规范,才能结果客观。当审计项目和目标选定之后,对审计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就是必然。按照控制论的原理,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质量全面的、系统的和连续的控制。一是事前的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审前培训,熟悉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细化审计计划,组成审计小组,调查了解,编制审计方案等。二是事中的审计质量控制,包括现场作业,搜集真实充分的审计证据,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和推理,客观评价事实,做好审计日记,编写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进行审计复核等。三是事后的审计质量控制,包括督促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落实,后续审计(必要时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和审计档案管理等。审计质量控制过程应该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及企业内部审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程序方法进行操作。最终实践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质量控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使审计过程规范化。
4.强化管理,形成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管理,就是要落实审计责任。
一是企业管理高层(如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检查和考核内部审计机构计划及相关工作完成情况,了解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效果,对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状况的监督,科学合理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及岗位,制度建设情况等。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了质量责任的权重比例问题,认为80%的质量问题是由领导责任引起的,只有20%的质量问题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这就是著名的“80/20原则”。因此,高层领导应该积极参与到审计质量的改进活动中。特别是在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书的落实方面,对内部审计机构给予支持。
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定期进行业绩考评,了解职责履行情况,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工作标准,职业道德水平如何,是否胜任岗位工作,是否存在因职业道德水平或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企业带来审计风险和现实的损失,能否提出合理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人员对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打算和措施。
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制定审计计划、实行审计计划滚动管理、制定岗位资格控制办法、岗位责任制、业绩考评办法、激励与过错处理制度、专业审计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等重要环节的复核签字制度。还有审计信息管理、审计工作经验总结、审计方法手段改进及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审计公文处理及外部机构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等内容。
四是审计从业人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管理,包括按内部审计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规划及个人的工作计划,目标、质量与效率要求、职业操守要求、个人业务创新内容等。关键是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议及措施。
现代审计要与现代科技技术、发达规范的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就内部审计而言,其特征应该是:地位的独立性、目标的效益性、方法手段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结果的客观性,这正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治理的目标所在。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规范分析论文; 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