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关于办学国际合作的几点思考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关于办学国际合作的几点思考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关于国际合作办学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合作办学论文,趋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10多年来,全球化作为一个新的现象,是20世纪末期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它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什么新趋势,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全球化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全球化,迄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相互融合的现象,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不同领域的人对全球化有各不相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争议。从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全球化的概念看,我们可以了解到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历史、地理、文明等方面的众多见解,可以说,每一种见解都揭示了全球化的某种质的规定性,但每一种见解又不足以概括全球化的总貌。因为,全球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它既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领域,也反映在文明、文化领域;它既是物质层次的,也是精神层次的;它既是人类社会系统中各单元要素的同构,也是同构中各单元要素质的确证。因此,目前对全球化似乎只能以描述的方式加以表述,将之看作是全球范围内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相互作用的日益加强,从而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运动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全球化表明了人们正在经历的时空变化,即“时空浓缩”。

全球化现象实际上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由于经济全球化最为明显,因此“全球化”有时常常是指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现代通信及信息网络、大规模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拓展到全球。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其生产和投资活动的全球化,带动了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服务向全球的扩展,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最终导致了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化概括为: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经济过程自然不是全球化的全部内容。由于经济过程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和权力结构及其演变,因而全球政治、社会、文化等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从国家关系的角度说,全球化是对传统民族国家的挑战,表现为国家界限的突破,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整合和重组,部分国家权力的丧失。一些超越国家的政治经济组织,如欧盟、七国集团、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在协调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主要理论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教育及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各国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跨国办学、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手段,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争夺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力争在全球的教育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分析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之前,值得先关注西方国家研究和反映近几年来大学变化趋势的几种新思想,即国际化(internationalisa-

tion)、新管理主义(new managerialism)、企业化主义(entrepreneur-

ialism)和学术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国际化思想的核心强

调在不同的国家以共同的思想、知识和手段处理类似的事件;后三种思

想有共性的地方,都是高等教育机构面临全球化、国际化压力时所采取

的应对策略和思想。

国际化不同于全球化,全球化凸显的是一体化的趋同,而国际化强调的是以民族间的存异为前提。从近年来一些地区、国家和高等学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种种举措来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的教育,培养出了解本国和世界,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手段包括: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本国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门外语,加大课程中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的比重;加强信息交流和情报网络期刊等基础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本校与其它国家学校之间学历学位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等。

新管理主义思想的产生最初始于公共机构管理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而出现的。公共服务领域是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主来维持和发展的领域,其根本宗旨是希望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领域提供的服务。在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投入的比例一般在50—75%左右,公共领域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25%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服务需求增长越来越快,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政府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完全由政府来提供服务已力所不能及。于是,各国政府开始发动非政府团体或个人来扮演服务的提供者,在公共领域建立起“内部市场”,从而提高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国家或政府的角色不再单是服务提供者,而是服务质量的监控者。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国家或政府采用了市场运作的手段来推行公共部门的改革,强调效率、效益和节约的原则,改变过去公共部门管理失效、不讲效益和资源浪费等弊病。新管理主义就是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思想在由公共资金支助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推广和运用,反映了当代商业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向高等教育机构的渗透。新管理主义带来了一系列组织体系上的变化,如建立成本中心和内部市场,鼓励成本中心之间的竞争,实行效率的效能和动态监测等。新管理主义还希望通过组织体制和职工观念的转变,使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机制更像私营的盈利部门(for-profits)。同时,寻求新的资金来源,以弥补因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减少而产生的经费不足。这可能也是许多西方国家采取新管理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化主义是另一个分析西方国家近几年大学变化的概念,由Clark最先提出(Clark,Burton R.1998)。它被用来描述高等教育机构在需求拉动下所采取的策略,如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师队伍、加快设施现代化等。包括:寻找新的、有效的方式,教授更多的学生,如远程教育;与产业界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如合作研究中心;通过咨询、应用研究等方式,增加私营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企业化主义视大学如同一个企业一样运作。

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由Slaughter & Leslie(1997)最先采用,是在分析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大学后总结出来的,被用来描述这几个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与新管理主义截然不同的变化类型。学术资本主义是指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运作和配置其学术资本的方式。学术资本包含教学、研究、咨询及学术知识的其它应用等。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减少,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寻求外部资源,调整学术工作的结构,利用大学的学术优势,从私营部门获取资金。学术资本主义是全球化和全球市场出现后的必然结果。在这种趋势下,大学的研究人员更倾向于为产业进行研究,而不是政府资助的纯学术研究。

新管理主义、企业化大学和学术资本主义三个概念,虽然从其研究重点上可加以区分,但它们有许多交叉和共同的地方,都是指高等教育机构所面对的共同问题,所采取的相似的策略,都直接或间接与国际化或全球化相关。新管理主义的思想在西方国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而企业化大学和学术资本主义则更多地适用于西方高等教育。

三、在全球化下的国际合作办学

全球化,特别是全球市场的兴起,将改变高等教育的办学观念、供给模式和运作机制,使高等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在传统的观念中,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性。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盈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随着西方国家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高等教育已日益表现出非公共产品的一面,具有半完全或完全竞争的特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国内或当地的大学校园,而是面向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高等教育市场已逐渐从区域性的个别的市场,演变成全球的市场。高等教育已走上跨国发展的道路,出现合作办学的趋势及模式。

境外合作办学是发达国家拓展全球教育市场的新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海外主要通过增设专门的机构、拓展海外课程、建立海外分校实施跨国办学,并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和商品,积极地“出口”。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借此解决教育资源的过剩,并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同时,宣传其教育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是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促进本国高考教育发展的捷径,既可节省派送大量学生出国所耗费的外汇,又可使学生身在本国少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西方著名高校都设立专门机构,或与国外教育机构联手,或自立门户建立分校。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则放宽限制,积极探索利用这种形式,加快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跨国合作办学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一大学到境外与同行合作,开辟新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表现为在海外设立专业课程、设立专门机构、设立分校三种办学模式。另一类是某所高校在境内与外国大学合作,利用已有资源共同培养大学生,其授课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引入境外教育资源,在境内实施教学的全过程,所招学生在境内读完所有课程,便可获得境外合作大学颁发的学位和资格证书;二是学生在当地读完两年或大部分课程,最后一年或最后一阶段转入境外合作大学继续就读,学生读完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便可获得境外大学颁发的学位和资格证书。

随着跨国办学发展的日趋成熟,跨国办学还将出现新的模式和新的发展态势。一是朝着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利用国际资源的方向发展,如欧美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已签署了新的欧洲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公约;二是国际教育市场资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三是跨国教育将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呈现新的多样化态势,如一些发达国家已在网上提供学位课程等。

四、中国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应对策略

“入世”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过剩现象;而中国高等教育刚刚开始大众化的进程,教育发展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教育经费不足,致使教育资源仍然供不应求。西方国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会加快占领中国教育市场份额的步伐。面对全球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其中,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是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已在合作办学方面有了多种模式的探索案例。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的合作办学已发展至130多所的规模,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作为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正式签约的长期教育合作项目而诞生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充分办学自主权的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欧洲联盟共同投资,于1994年11月8日正式成立,并由中欧双方的办学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委员会派员参与学院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它与多所世界一流商学院,如哈佛商学院、MIT斯隆商学院、哥伦比亚商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商学院、伦敦商学院、INSEAD商学院、IESE商学院、IMD商学院等在聘请教授、交换学生、学术及管理交流等诸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院已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国际师资网络,师资由核心教授和访问教授两部分构成。国内外企业界对学院经费资助主要有三项:年度赠款;捐赠教席;设立教授基金、奖学金、研究基金。因此,它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迅速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规模,并结合国际规范和中国国情,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培养我国管理人才方面,它的实践十分成功。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在形成教学特色方面进行了探索。该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上海大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院,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合作双方是上海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方提供办学的课程设置、英语和专业教材以及证书。中方提供办学人员,提供办学场所、日常管理、基础课师资和证书。学院坚持融英语、计算机、商务为一体,强化教学特色。一是强化英语技能训练。学院的英语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担任,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所选教材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和专业特点,直接从国外引进。组织学生去涉外企业实习,为学生学习商科知识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二是着重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院将计算机应用课程列入必修课,理论教学与上机实验的比例为1:2,二年制和三年制学生计算机类课程的总学时分别达到400和500学时,远高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四年制本科生200学时总学时的要求。学院着重抓好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文学处理及数据库操作、简单程序的开发、财务数据的电算化处理。这些能力的获得,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就业门路。三是优化商务课程教学。针对澳大利亚引进的商科教材语言难度大、篇幅较长的特点,学院采取商科基础课程全部由中方教师用中文组织教学;实务课程由中方教师主讲课程的全部内容,辅以澳大利亚访问教授作短期案例教学,主讲中外法规和体系中的不同部分,使学生能了解这些规章制度与实务操作在中外的运行情况。

还有一种是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模式。如上海理工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94年合作开办的斯隆商学院,主要采用短期培训的教育方式,面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岗的各级干部,为国家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在教学教程中,斯隆商学院注重实践,在国内学习期间,除了投资经济学等几门理论新颖的前沿学科之外,斯隆商学院的绝大部分课程都聘请经营出色的企业家来讲授。其中包括银行行长、保险公司总裁、集团公司总经理等等,实例丰富。而在国外考察阶段,则不仅包括了由麻省理工学院组织的在美国的听课和参观,还包括由日本国际大学组织的为期一周的日本企业经营方式考察,使学员们能够兼容并蓄,结合东西方两大经济强国的优秀管理经验进行比较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为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创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模式奠定扎实的基础。

但是,面对国际教育市场抢滩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我国国内的教育政策滞后,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已经加入WTO,面对一个开放的教育市场,我们还缺乏应有的跨国办学战略眼光,在策略支持的同时,也十分缺乏与国外高等院校争夺国际教育市场的体制与强有力的中间实体,将我国大学的优秀专业课程推向国外,使我国的跨国办学迈出坚实的步伐。

为了合作办学的有序发展,国家应尽快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政策;慎选合作对象与专业,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充分利用外国资金、师资、教材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培养各类合格人才服务。要严格合作办学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防止国外质量低劣的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同时,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标签:;  ;  ;  ;  ;  ;  ;  

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关于办学国际合作的几点思考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