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久明[1]2006年在《基于员工越轨行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主要是从事货币资金经营的服务行业,实际上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从本质上说,银行的经营模式就是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控制和规避,并且与收益进行配比。因此,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方面,风险管理对于银行业的经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监管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为了保证区域、国家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商业银行必须提高风险回报管理能力,才能达到国际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金融创新的不竭动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形式不断涌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准确识别、计量和管理内外部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配比;资本充足率成为影响一家银行经营战略的关键指标。因此,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投资的需求较大,同时,国内金融市场不很发达,金融工具不很完善,融资渠道还过多的依靠间接融资,不可避免的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集中,导致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差,直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高的不良资产率和低下的效益,并最终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 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考虑,形成不良资产和造成效益低下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方面、政策方面、社会文化方面、法律环境方面等,关于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和有关学者已多有着作涉及,而且引起了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关注;内部原因主要指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公司治理结构、团队建设、员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其中员工方面的原因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比如员工工作低效率、浪费资源、金融诈骗、渎职、挪用资金、贪污受贿等。关于这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方面,更多的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部分。本文希望从员工越轨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商业银行在内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本文主要由四章组成。第1章是前言,介绍选题的意义、有关研究文献综述、本
于蕊[2]2013年在《商业银行员工导向管理、员工满意度与内部风险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的风险事件也逐年增加。从发生的风险事件来看,65%的案件与员工行为有关。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员工导向管理、员工满意度与内部风险的关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现有的成果看,学界对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重点在于对制度完善和内部员工的监管,忽视了银行员工个别差异行为特征,仍然存在监控缺口。通过内部营销或员工导向管理手段达到差异化员工态度的一致性,以及提高员工满意度,不但降低了银行风险发生的概率,而且提高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效率。这使本研究更具理论价值和意义。本研究拟采用内部营销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实际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建立本研究的商业银行员工管理导向、员工满意度和内部风险关系的研究理论框架。其次,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计量研究方法和具体手段,对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第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对3-4案例例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归纳出,通过对商业银行员工导向的管理和员工满意度的提高,来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具体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商业银行员工导向管理、员工满意度与内部风险的关系的研究框架能够有效解释商业银行的员工导向管理对员工满意度的正向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员工导向管理对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员工导向管理和员工满意度能够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第二,通过内部营销或员工导向的管理手段能有效规避由于传统银行只重视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忽视银行员工个别差异行为特征而导致的员工行为的监控缺口风险。第叁,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的员工导向方面,对员工的授权、支持、激励、协作、员工关怀以及沟通方面有待加强。第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可以通过内部营销(员工导向管理)和员工满意度两个层面来规避员工越轨或违规行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和案例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正确处理基于员工导向管理的风险防范与发展业务的关系;加强基于员工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员工导向的内部管理,不断完善监督检查、内控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等。并指出了本研究的特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郭玉冰[3]2013年在《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频发,遭受操作风险损失严重的银行甚至遭遇倒闭,操作风险的研究因此而成为热点话题,很多金融界理论学者和实践者纷纷对其管理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随着这一问题的日益关注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巴塞尔协议中针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从不关注操作风险问题到开始界定操作风险概念、提出操作风险计量方法,直至提出操作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话题。中国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从山西金融票号的发展研究中可以看到其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与思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深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多得被金融学家与实践者关注,操作风险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在一段时间被忽视,然而这一问题却始终存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当中。直到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案件频发,且大多涉及操作风险案件,为此中国银监会在2007年出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国内外大多数文献的研究是在对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建议中提到应从绩效考核入手来管理操作风险,而将“从绩效考核视角研究操作风险管理”作为独立研究的文献甚少。2010年开始,中国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始关注“操作风险纳入绩效考核来推动操作风险管理”这一思路的推广与引用,2012年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始针对自身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和绩效考核现状对各自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优化研究与修正。由此,操作风险管理如何与绩效考核的紧密结合的研究也逐步成为各大银行实践探索的热点。基于此,本文结合管理学研究思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研究视角,对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通过对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的剖析及相关理论性剖析中,本文认为绩效考核与操作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即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将对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就目前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晋商传统优秀文化入手,对晋商在人力资源尤其是绩效考核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国际活跃银行的先进思路有所借鉴,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方面的方法与思路,提炼出适合其发展的非财务性指标体系,并对该指标权重进行修正。这次指标及权重的修正涉及银行人员面较为全面,从各分行领导班子到各行业务部门(主要涉及客户经理与柜员),再到操作风险相关监督部门人员。所有层面的指标及权重设计主旨在于如何引入诚信、道德约束等方面的非财务性指标,将此指标确立并落实在今后的绩效考核中,通过考核手段来规范各级员工的操作行为,从而在银行内部逐步形成合规、诚信、合作的企业文化,继而促使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真正从内控机制上达到最高水平。此外,为保证新建立的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能够稳步实施,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将对目前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乃至其他股份制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这一研究和实践领域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也为管理学与金融学研究领域交叉研究成果做出积极的贡献。
程涛[4]2004年在《商业银行员工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银行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从风险抵御指标—资本充足率看出,2003年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而造成资本充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和效益低下。 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从来源来看可分为来自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有关专着有较多的论述,并被有关管理当局重点关注和处理。但是,而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研究却不多,也没有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重视。 造成我国银行业效益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存贷利差逐步萎缩,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品创新能力差等制约了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处于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转轨时期,银行员工偷懒、破坏、灰色消费、贪污受贿、计算机犯罪、金融欺诈等越轨行为,所造成损失近几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由于银行员工造成的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和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亟须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现今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希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本文主要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员工越轨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的关系研究。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风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内部风险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然后是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界定;最后,通过员工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员工越轨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论题。第二部分是我国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诱因分析。本部分从满意度、团队生产性、内控制度、市场约束和越轨亚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是基于风险控制的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对策。这部分从员工满意度提升、内控机制的完善,市场约束的强化和企业文化的重塑,作为基于风险控制的对策。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
樊厚[5]2009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行为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抗击风险能力,这也是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所有银行业内成员的基本要求。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叁类。而操作风险自从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在《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明确的定义与规范之后,更是加倍得到重视。根据操作风险的定义——“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以及历年国内外的操作风险研究情况可得知,由于内部人员主观欺诈、工作懈怠、以及客观失误等行为存在的风险,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后果以及影响,给我国银行业有序稳健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控制操作风险,降低由于银行从业人员自身因素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仅从员工行为风险角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评估。在参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作者大量收集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试图通过对内控制度的研究,有效约束激励员工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员工工作秩序,使得银行能获得良好声誉与稳定的发展。
张蔚丹[6]2018年在《S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信贷业务又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版块,因此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对S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健康、有效地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银监会一直强调“切实做好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要求各银行在规范信贷业务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自身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促进银行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根据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情况,合理调整信贷业务结构,完善信贷业务体系,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把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将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本文以风险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梳理与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有关的研究成果,在对S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现状,并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S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针对识别评估出的风险分析设计优化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剖析其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先进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经验,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构建并优化了S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体系,分别从整体层面和具体实施措施方面提出能提高S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的保障措施,对推动S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梁春勇[7]2017年在《中信银行河北分行操作风险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操作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近些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和分行数量的不断增多,素质参差不齐的银行职员和不成熟不规范的操作程序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储户的经济权益和银行的信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中信银行河北分行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研究,分析中信银行河北分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具体情况,发现中信银行河北分行在柜台业务、信用卡业务、信贷业务和审计业务中存在着操作风险问题。在研究中总结了中信银行河北分行在操作风险控制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了中信银行河北分行发生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操作风险认识不足;二是银行操作风险监管机制不健全;叁是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法落后;四是银行内部管理问题突出。在对分行操作风险测算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信银行河北分行的具体案例研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控制中信银行河北分行操作风险的政策建议;一是提高操作风险控制意识,加强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形成操作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叁是规范银行内部操作流程,降低操作风险;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避免信息网络操作风险;五是建立操作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控制操作风险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选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作为研究题目,以中信银行河北分行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中信银行河北分行操作风险的现状与发生原因,根据症结所在,提出控制中信银行河北分行操作风险的政策建议,希望对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徐婷婷[8]2008年在《基于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资银行的开放,银行面临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日益激励的竞争,国有银行应该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尤其是起步较晚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随着国有银行核算管理体制化改革的实施以及内部机构的职能整合,国有银行直接与现金、账务处理相关的业务,基本都集中由会计结算部门管理,业务高度集中,风险也高度集中,形成了大量与信用风险并驾齐驱的结算操作风险,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防范成为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现状,并从委托代理以及信息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不力的原因,国有银行存在复杂冗长的委托代理链条,理性的委托人与代理人拥有不同的利益函数,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完全监督的高成本,使得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而存在信息优势的代理人就可能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有损于银行的行为,产生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由于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具有高度的内在性,内部控制是防范该风险的较好方法,然而,国有银行人力产权激励不足和控制文化的缺失使得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因此,为了更好的控制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畅通,加大对人力产权的管理和激励,提高内部控制政策的执行力,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来降低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本文在研究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密切联系我国国有银行的实际,提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控制不仅需要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而且需要对实施主体进行管理和监督,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保证其在实施中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得到良好的控制。
王瑞燕[9]2015年在《金融诈骗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金融市场在当今经济社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金融诈骗案件频发,且犯罪花样多变。近两年来在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银行存款蒸发”案,案件涉及的金额巨大、手段狡诈、损失惨重、性质恶劣,引发了社会的持续关注。这类案件多数与高息揽储、非法集资、理财“飞单”等有关,而与银行相关的这些风险事件,往往被媒体大肆炒作,矛头直指银行的内控安全,给银行带来很大声誉风险,给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防控敲响了警钟。通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调查此类金融诈骗案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由于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各行业都有部分企业面临困境,众家银行共同瓜分社会存款这个大蛋糕,互相间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多方对资金的追逐给金融犯罪行为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多起金融诈骗案件发生的作案手段与银行内部制度、管理、操作等多方面的漏洞脱不了关系,由此引出对案件背后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各自为政,行业内缺少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内控方面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肤浅层面;银行内部重经营轻管理、重绩效轻风险,各家银行行级领导对经营目标的关注程度远大于对风险控制的关注度,银行内部未形成风控的核心文化,风控制度不健全,风控意识不到位,而且银行从业人员普遍对法律风险认识不足,不具备防范银行陷入法律纠纷的能力。通过分析总结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防范案件方面的这些现状,对于提高公众信心、杜绝金融诈骗案件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包括严把人员引进关,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员工队伍,在风险防控上加强人防,降低业务操作风险及违规风险;从技术方面建设成熟的风险预警体系,增加技防手段;从规章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业务流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要使制度能够紧随业务发展而更新:在文化方面构建内外兼顾、上下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事前防范、主动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
谭德俊[10]2014年在《基于经济资本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金融产品交易的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迅速增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暴露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银行业各类风险的强交互作用性。为了提高银行业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协议Ⅱ》基础上,于2010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质量、数量以及应覆盖风险的范围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巴塞尔协议Ⅲ》强调逆周期资本监管和系统性风险控制基础上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所导致的非预期损失缓冲通盘考虑,运用资本工具控制和管理包括系统性风险的全部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变革大幕开启,基于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在界定全面风险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构成以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人工系统。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点。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目标设定、约束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分析,得到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运行的驱动机制。通过对商业银行物质因素分析,经济资本在事前、事中、事后对各类风险及其导致的损失的作用分析,揭示了经济资本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这种逻辑关系,论文对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控制风险、价值创造和“叁性平衡’叁个方面。控制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论文研究了经济资本约束风险的机理,构建了经济资本计量、限额设定、限额监控为流程环节的风险控制流程。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目标是经济资本的核心功能所在。论文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并从价值创造的目标出发,建立了以新增经济资本期望收益率为目标,增量经济资本为约束的优化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解的进一步分析,得到了银行经济资本的动态调整必须使所投入的经济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相等,才能保证商业银行收益最大化的结论。通过适当的贷款定价方式实现商业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叁性平衡”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计算各类风险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研究了基于目标RAROC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考虑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平衡要求以及它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通过对目标RAROC的修正,提出了基于“叁性平衡”的商业银行贷款动态定价模式。不同类型风险的集成计量是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论文通过分析与综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确立了适应于各类型风险的统一计量方式—VaR方法。论文运用概率统计理论推导出了商业银行各种类型风险损失分布和以它们为分量的向量分布,实证研究得出信用风险损失和市场风险损失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操作风险损失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其尾部近似服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类型风险的相关性,得到了含一种类型风险以及多种不同类型风险的资产组合的集成风险模型与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经济资本配置与调整是全面风险管理功能实现的前提。合理的经济资本配置与调整有利于优化利用商业银行资本,有效控制风险,提升经营绩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论文通过全面分析经济资本配置与调整的目标以及经济资本总额、集中风险控制要求、业务绩效要求、绩效与经济资本的变化关系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经济资本优化配置与调整模型。流程是实现基于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程序保障。论文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流程的逻辑构成。针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的各环节所对应的功能,以及各环节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其整体目标的方式。组织是实现基于经济资本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结构保障。论文在分析了组织必须遵循的原则基础上,设计了服务于目标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包含四个层级、七个部门的组织系统以及组织中各层级部门的职能。信息管理系统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血脉,是协调经济资本的计量、优化配置、组合管理、绩效评估以及其它相关工作的保障。论文根据信息准则,设计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信息收集与传递路线,以及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精神保障。论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提出了对培育以价值创造为主导的全员、全过程、标准化的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员工越轨行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D]. 宋久明. 山东大学. 2006
[2]. 商业银行员工导向管理、员工满意度与内部风险关系研究[D]. 于蕊.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 基于绩效考核下的国有控股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郭玉冰. 山西财经大学. 2013
[4]. 商业银行员工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D]. 程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5]. 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行为风险控制研究[D]. 樊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6]. S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 张蔚丹. 西安石油大学. 2018
[7]. 中信银行河北分行操作风险及控制研究[D]. 梁春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8]. 基于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D]. 徐婷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9]. 金融诈骗风险防范研究[D]. 王瑞燕. 山东大学. 2015
[10]. 基于经济资本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 谭德俊. 湖南大学. 2014
标签:金融论文; 操作风险论文; 银行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风险控制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员工满意度论文; 会计论文; 河北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