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科的新成果——评《舆论学教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论论文,成果论文,教程论文,新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步入信息时代,舆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认识舆论的本来面目,把握舆论的规律,进而有效地驾驭舆论,已成为信息时代迫切的任务,于是,一门新兴学科——舆论学应运而生。
把舆论当作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西方自本世纪20年代始,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李普曼所著《舆论学》是为标志。台湾受西方影响,早已在大学新闻院系普遍开设舆论学(称为民意学)课程。中国舆论学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末才有这方面的专著问世。秦志希主撰的《舆论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作为近年舆论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其体例的严谨性、理论的开拓性,同其他著作一起,加速着舆论学这门新兴学科从幼稚走向成熟、由初创趋于完善的历史过程。
基于舆论学研究现状,《舆论学教程》首先着意于建构一个完备而合理的理论构架,力图完整、逻辑性地容纳该学科繁复多样的内容。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三编。第一编“舆论本体”,主要对舆论作静态研究,其中包括对舆论一般特性与社会意识特性的分析,由此对舆论的体质作定性把握;对舆论作不同角度的归类分析,以探讨各类舆论的特点;对舆论构成要素作微观分析以及特定内在构成所具备的舆论功能分析等等。第二编“舆论过程”,即将舆论作为一个过程进行动态考察。既探讨舆论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舆论衍变趋向及运动规律,又专门对舆论传播过程、传播类型及符号载体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说第一、二编对舆论所作的是一种客观分析的话,那么,第三编“舆论测量及调控”,则偏重从主观角度探究现代社会对舆论的科学测量方法及对舆论的调节控制,研究如何科学把握舆论及舆论的人为影响等等。相对其他著作而言,该书的框架建构具备较严密的内在逻辑,布局严谨,体例完备,有利于全面揭示舆论领域整个知识范畴、所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一书在手,人们即可对这一新兴学科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舆论学教程》作为新闻类本科高年级、研究生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教学、研究资料,一方面注意充分吸纳、反映该学科现有研究成果、反映该学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更注重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致力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准确释义,抓住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作深入分析,着意提升、深化现有研究成果,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对于人们已有论述的问题,作者总欲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有所创新。如人们已看到舆论具备评价性特点,但在论述评价性时,往往停留在一个较浅显的层次上,仅讲评价具有时新性,与特定事件相联系,表示评价者的臧否褒贬态度等,该书则从哲学层面分析舆论的评价性,认为舆论评价有别于一般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揭示客体的意义而不是客体本身的内容。舆论作为评价活动,带有可变性与确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相统一的特点。合理的评价包括一个主体的建构:即包括基于“真”之上的是非判断,具备“美”的自洽性与和谐性,以及着眼于“善”的价值标准等。这就将“评价性”分析得更为深入、丰满了。再如,人们对舆论的功能分析,多注意具体功能特别是政治功能的考察,该书并不排斥这些,但又意识到,舆论的具体功能是由它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要阐明舆论的具体功能必先明了舆论的基本功能。舆论的基本功能表明,公众借助舆论所开展的无与伦比的广泛的社会评议活动,它是人以主体“内在尺度”和意志以期改变现实的努力,是人类社会自我调节能力的显示,也是创造性、能动性这种人类本性的展示,其意义远远超出社会监督等政治范畴。这样看问题,就使对舆论功能的考察获取了一种宏阔的视野,同时也更符合客观实际。
《舆论学教程》指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表明,任何新兴学科的诞生,总是以某些原有的学科为基础,总要吸纳邻近学科的知识营养。而就人类舆论活动本身而言,它已渗透、融合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层面、领域。因此,只有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将舆论置于多学科理论视野中作全方位的透视,才可能对复杂多变、摇曳多姿的舆论作出全面、准确的把握。该教程的写作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作者意识到舆论与传播具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就自觉将传播学理论渗透于整个舆论活动过程的分析中,并首次独立设置“舆论传播”专章,以分析舆论传播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对于舆论的发生的描述,往往显得过于笼统而且片面,认为舆论发生是主体接受客体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是“客→主”的单一运动。作者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引入发生认识论的理论观点,说明舆论的发生并不是主客体直接的单项运动,而是主客体通过心理结构这一中介交相作用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为“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认识、情感、态度、动机等心理结构诸要素在舆论心理发生过程中所具备的不同功能作用。
应当说,此前一些舆论研究者也注意到借助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舆论,但有时未能完全融汇贯通,“拿来”时不免显得生硬、不够融洽。该书作者极注意对所“拿来”的理论观点、概念打磨、改造、整合,化为己有,从而使其不露痕迹地构成舆论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分析舆论的具体环境时,有人引入了场理论,而在论述舆论场时,仅强调群居群集、人口稠密的空间外观特点。作者则认为,舆论场有其更重要的内在要素,这就是人们彼此间的意识联系与互动。舆论场乃是人们借助意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的能量交换的具体环境,如仅有人口稠密的空间,人们相互间不发生精神、意识的互动关系,也就不可能掀起舆论的浪花。这种分析应当说更显深刻。在分析舆论的社会经济条件时,作者摒弃了那种认为既然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那么社会生产方式也就是舆论形成的直接动因的观点,而认为人们的经济生存条件只是形成舆论的深层社会背景,舆论所反映的内容既无法割裂与社会物质生产、经济结构的关系,又不能把舆论内容仅仅确定为对物质生产及经济结构的反映。社会生产方式对于舆论的生成、发育不具备具体的、直接的影响作用,却又是深层而有力的。这种分析显示了作者细密深入的思辨能力。正因为作者注意广泛吸收多学科营养加以整合、创化,使整个教程洋溢着理论的清新气息,具备相当的深广度。
总之,《舆论学教程》作为舆论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诸多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与突进,但它并不可能解决舆论学研究现存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该学科本身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现象。该书在着意追求较高理论品味时还应避免过于抽象化,尽量“浅出”才好。据悉,作者秦志希先生正在苦心经营另一部专著《新闻舆论学》,就秦志希先生的研究实力来看,未来的著作肯定会在此书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们将拭目以待。
标签:舆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