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态势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效应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场急需的一些优质专用农产品供不应求,而大宗农产品却因品质、品种问题及其加工业的严重滞后却大量积压,“卖难”问题较为普遍,农民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统计表明,1996~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从9.6%下降到2.1%,城乡收入差距由2.47∶1扩大到2.79∶1。耕地生产率年均下降1.8%,抛荒与流失现象日益严重[1,2],农业滑坡甚至严重萎缩的问题,已突出地影响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更增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Huffman对1950~1982年美国农业发展的系统分析证实了市场导向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力(TFP)的有效途径[3]。然而,从近期看,由于国内土地密集型的粮棉大宗农产品价格已高出国际价格达20%~70%,因而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而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蔬菜、果品、花卉等经济作物及水产品、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4]。因此,实施竞争性农业发展战略,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两个原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从根本上促使中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期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是着眼于农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一次领域更广、内涵更为丰富的层次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涵就是把长期以来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和不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果断地退下来,适应农业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需求[5],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具体包括农产品品质结构、品种结构,以及农业产业(部门)结构和区域结构等4个层次的调整类型。本文主要以1997年以来的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为背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系统论原理,对各省级行政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及其区域效应进行评价和关联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与格局差异,为进一步优化中国农业区域布局提供依据。
2 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比较优势评价与分析
2.1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比较优势评价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比较优势是对反映区域农业发展潜力的主导要素(指标)与全国同类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后确定的相对比较优势。评价的程序是:
表1 农业结构调整区域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
(1)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斐法(Delphi)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类7项指标(表1)。①资源禀赋水平(A[,1]):人均耕地面积(B[,1]),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B[,2]);②区位状况(A[,2]):城镇化水平(B[,3]);③比较生产率(A[,3]):B[,4]=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④市场化程度(A[,4]):B[,5]=主导农产品市场化率;⑤农业比较利益(A[,5]):B[,6]=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B[,7]=各项农业税收/地区财政总收入。
(2)评价指标数据库的建立与转换。以1997年为基准年,采集每一省区的各项评价指标值,其中,耕地面积来源于国土资源部1996年全国县级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年鉴》。对各省区的原始指标(B[,ij])与全国同类指标(B[,io])进行比较转换,求得各评价指标比较优势商(Q[,ij])及其i指标的标准差(S[,i]。S[,i]值反映了不同指标在各省区(j)所表现出的离散性和差异性。
(3)对Q[,ij]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G[,ij]),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模型,评定各省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比较优势度(R[,j])。进一步根据R[,j]值的大小划分出5个区域比较优势级(表2)。
表2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比较优势(1997)
2.2 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比较优势受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对地区财政贡献率、农业比较生产率和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指标的影响比较明显。西部地区的甘肃、新疆、陕西、宁夏、西藏、广西和内蒙古,以及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相对地广人少,人均耕地资源和农业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0.138hm[2]/人),而且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农业资源的吸引力要比东部省区差,传统农业产值占较大的GDP份额,区域农业结构优化与发展具有明显潜力[6—7]。但区位条件尤其是城镇化率和农业市场化水平较低,也限制了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江苏、福建、广东、浙江和北京、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省市,具有明显的区位、技术和政策优势,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现代高科技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已有所发展。但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更高、规模更大,农业比较生产率和农业对地区财政贡献率偏低,而且耕地等农业资源非农化流转迅速,人多地少矛盾限制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从而淡化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比较优势。海南省的气候条件优越,以热带作物种植为特色的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农业产值占GDP的36.9%,居全国首位,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惟一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省区;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河北等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基础较好,比较生产率较高,但大宗农产品的品种与品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促进农业生产优质化、产业化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由于评价着眼于省级区域,尚未分析各省区农业内部产业及各部门的比较优势,所以,上述结论只是反映了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整体情况。事实上,各省区内部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即使是整体上无比较优势的省区,由于各自具有的特殊区位条件或自然资源条件,在农业内部某些部门或生产品种上也会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
3 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及其特点
3.1 农业结构调整中品种与品质结构的变化
(1)优势农产品产值上升。1997~2000年,中国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和市场导向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业结构和内部产品结构优化。表现为农业产值结构中大宗农产品的比重持续下降,林业、牧业和渔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比重稳步上升,平均增长率为3.1%。
(2)种植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中蔬菜生产增长最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趋势增强,农产品优质率的比重增大。2000年,全国优质早稻面积已占50%左右,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面积分别约占20%,优质油菜面积比重超过了50%。与此同时,优质农产品开始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8]。
(3)特色农产品快速增长。重视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和专用化,呈现出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发展趋势。粮、经、饲三元结构不断调整,畜牧产品、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尤其是黄河沿线省区及东北地区牛羊肉、禽肉的增长迅速,奶业发展势头强劲。
3.2 农业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的变动
(1)地区化农业产业趋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已倾向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继续发挥粮食生产比较优势,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注重产业化经营,做深、做优粮食产业。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向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对农业结构调整已产生明显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2)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多产业间的联动性增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围绕特色农业生产、营销的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订单农业和涉农服务行业得到较快发展,转而又促进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基地化和规模化。
(3)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东部沿海及大城市郊区重视乡镇企业的机制创新,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中西部地区学习东部沿海地区经验,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土地流转原则,促进了农地市场化配置与规模化经营,使过去“广种薄收”的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3.3 农业结构调整中区域新格局与态势
(1)传统种植业结构普遍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共同发展的“三元”品种结构格局[9]。畜牧业发展明显加快,黄河流域各省区、新疆和东北、西南地区畜产品产量平均增长达到23.5%;中原地区牛羊肉、“三北”地区奶业等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出口创汇农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2)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平原的小麦面积接近全国的60%;东北地区和冀、鲁、豫三省的玉米面积约占全国的55%;东北及新疆的油料,长江中下游优质油菜,陕西和渤海湾地区的苹果,海南的反季节蔬菜,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的优质水产品等呈现出明显的基地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农耕地生产率平均提高8.2%(图1)。
图1 主要农产品结构变化与农用地生产率
(3)区域性“压粮扩经”,形成了粮食差异新格局。1997~2000年,年产量大于2.0×10[10]kg的豫、鲁、苏、川、湘、冀、黑、皖、鄂9省,仍是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2.2%。但除河南粮食增长外,其余8省的粮食减少量占全国的65.5%,成为粮食减少的主体区。
4 农业结构调整的特色模式及区域效应
4.1 农业结构调整的地区特色模式
由于各省区的相对比较优势、市场行为主体和政策调控力度的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模式也各有侧重。归纳起来有7种比较典型的特色模式(表3),即都市现代农业模式(包括京、沪、津、粤),政府引导扶持模式(包括苏、青、桂、渝)、农民自主经营模式(包括皖、晋、川)、市场需求导向模式(包括闽、浙、赣、滇、黔、辽)、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包括鲁、冀、鄂、湘、琼)、优质专用特色模式(包括豫、宁、黑、吉)和支柱产业带动模式(甘、陕、新、藏、蒙),它们代表了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适宜方向。伴随着各种典型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土地利用格局的不断优化[10],特别是优势区农产品的特色化与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为主导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开辟了新途径(图2)。但也应看到,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属于市场取向雷同的国内地区竞争性调整,而且带有浓厚的“政府配置”色彩。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更应瞄准世界市场,实施农业外向型调整战略,以在国际地域分工中赢得自己的合适位置。
4.2 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效应评价与分析
4.2.1 区域效应评价从农业结构调整兼顾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出发,运用Delphi法确定了区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类11项指标:①粮食生产状况(C[,1]):粮食总产量(D[,1]);②特色农产品生产(C[,2]):油料作物产量(D[,2])、畜产品产量(D[,3])、水果产量(D[,4])、水产品产量(D[,5]);③农户人均收入水平(C[,3]):农户人均纯收入(D[,6]);④农业土地生产效率(C[,4]):农耕地生产率(D7)、非耕地生产率(D[,8]);⑤农产品市场化率(C[,5]):猪牛羊肉市场化率(D[,9])、粮食市场化率(D[,10])、水果市场化率(D[,11])。旨在反映区域效应的动态特征,实际评价指标均采用1997~2000年各项原始指标变化率(P[,i]),计算公式:P[,i]=(D[,i2000]-D[,i1997])/D[,i1997]。进一步运用相对资产—负债评估方法与模型[11],评价得出1997~2000年各省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效应指数(Q[,j])(表4),并依据区域效应指数划分5种类型的区域效应级(图3)。
表3 农业结构调整的特色模式与措施
4.2.2 区域效应差异分析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重视机制、制度与科技三大创新,但农业结构调整地区效应差异比较明显。总体上是北方优于南方,黄河流域优于长江流域,传统农区优于一般地区。
(1)效果明显区(0.10≤Q[,j]≤0.41)。包括豫、鲁、晋、陕、宁、辽、滇、琼和新等9个省、自治区。其中前5省区整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要求,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品质和品种结构,同时加大发展瓜果蔬菜和畜牧业等特色农业力度。辽宁制定专用玉米、大豆,优质稻米、水果和蔬菜、花卉等8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小康示范田园”和“脱贫致富庭院型”典型模式,开辟了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示范新途径;海南、云南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与优质果品生产;新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与精深加工,均取得了进展。
(2)初见成效区(0.06≤Q[,j]≤0.09)。包括京、甘、藏、蒙、吉等5省市区。北京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确立了“籽种、设施、精品、加工、创汇、观光”等六大农业产业体系,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产量与产值增幅还不够明显;吉林以“三高”特用玉米为龙头,扩大优质粳稻、小麦和高蛋白大豆的种植,当前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还存在一定的反差;甘肃重点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22种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抢占国内市场已初见成效。从财力和市场前景来看,特色农业品种过多,并需要区分主次:内蒙古、西藏自治区发挥畜牧业优势,促进了以肉、奶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内蒙古伊利集团奶牛“企业+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颇具活力。但总体而言,这些地区对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整体结构的优化亟待加强。
图2 主要农产品商品率与人均收入变化
图3 农业结构调整地区比较优势与区域效应耦合关系
(3)有所起色区(0.01≤Q[,j]≤0.05)。包括闽、皖、冀、津、川等5省市。福建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调优、调高和调外的准则,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但由于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村消费结构优化的结合也不够,影响了农业市场化发展;安徽、四川、天津注重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围绕城市“餐桌”抓调整,形成了鲜活农副产品的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色,同时也受到城市社会、经济形势的显著影响;河北以蔬菜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设施菜、深冬菜、新特菜等,辐射全国27个省区,使蔬菜商品率达到80%。但由于蔬菜业受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品质要求的影响很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4)表现一般区(-0.21≤Q[,j]≤-0.01)。包括鄂、渝、黔、黑、苏、浙等6省市。湖北重点以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300万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链。这一方向是对的,只是目前还没有收到明显效果。重庆、贵州多山地,少平原,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但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结构调整受到一定限制。黑龙江是全国大豆重点产区之一,近年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很大。由于国家有关扶持大豆政策未及时出台,而且存在专用品种规模化生产与农户分散种植的矛盾,影响到“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江苏、浙江是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占GDP份额较小。近年发展特色种植与水产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大幅度“压粮扩经促特”造成耕地大量流失,暴露出农业根基不稳、生态环境恶化和食物安全等系列问题[12,13],反过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
表4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效应指数(1997~2000)
*区域效应指数(Q[,j]),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省区(j)农业结构调整中由于实施不同政策与措施所带来实际效果差异性的相对量度指标。
(5)效果较差区(-0.44≤Q[,j]≤-0.22)。包括赣、粤、桂、青、湘、沪等6省市区。江西粮食产量中稻谷的比重占93.46%,其中早稻又占到产量的40%。由于品质问题,而且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影响了农民增收;青海压缩春小麦、油菜种植,“西繁东育”模式有利于农区和牧区联动发展,但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启动资金不足,经营规模与效益难以提高;广东、广西重点发展南亚热带优质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但近4年来广东水果总产量增长了50.26%,而水果商品率却下降了39.04%,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凸现。广西人均收入也略有下降(-0.57%);湖南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正华种业等高科技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未能收到预期效果;上海经济发展主要靠二、三产业,农业只占GDP的2%左右。虽然都市农业特征明显,但可调整的潜力不大。
4.3 农业结构调整地区比较优势及效应耦合关系
从图3可以看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区域效应匹配较好的省区有蒙、吉、豫、鲁、琼、陕、甘、宁、新和藏,匹配较差的省区有京、津、黑、鄂、桂、青。比较优势较明显但调整效果一般、比较优势较差但效果有所起色这两种类型的出现,主要与各省区对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和政策落实是否到位,以及地方政府能否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有直接关系。
河南是比较优势和调整效果均明显的省份之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落实到位,措施得力。1997~2000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率5.3%,同时农耕地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也保持14.3%和14.5%的增长率;黑龙江是比较优势明显但调整效果一般的省份。面对农产品市场竞争,迫切要求农业适应性转型[14],但相应政策未能及时出台。1997~2000年,农耕地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分别下降27.4%和6.9%。可见,区域政策调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5 结论与讨论
(1)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把长期以来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和没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及播种面积果断地退下来,适应农业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需求,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1997~2000年,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产值增长率达3.1%。
(2)虽然各省区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途径及特色模式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是着眼于农产品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不同尺度进行调整。较为典型的模式有都市现代农业、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经营、优质专用特色、市场需求导向、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柱产业带动等类型,它们代表了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适宜方向。
(3)中国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产业带、基地化新格局初步形成。由于区域比较优势不同,结构调整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是北方优于南方,黄河流域优于长江流域,传统农区优于一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区域效应匹配较好的省区有蒙、吉、豫、鲁、琼、陕、甘、宁、新和藏,匹配较差的省区有京、津、黑、鄂、桂、青。区域政策调控在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4)“压粮(食)扩经(作)”已成为各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1997~2000年,中国粮食播面和产量分别下降3.97%和6.47%,全国22个省区的粮食播面和26个省区的粮食产量是明显减少的。农业结构调整注重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市场规模化和区域特色化,但不能顾此失彼,放松对中国食物安全的警觉性,必将导致粮食生产的大滑坡,对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
标签:农业论文; 农产品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三农论文; 种植业论文; 农民论文; 生产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