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国公司的联盟竞争_战略管理论文

论跨国公司的联盟竞争_战略管理论文

论跨国公司的联盟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竞争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 (2002)01—0059—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徘徊和低速增长,进入了一个复苏和相对高速增长时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的产业化,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西方企业为提高竞争优势,迅速占领世界市场,除大力推进以跨国并购为特征的国际直接投资外,还广泛缔结国际战略联盟,进行联合竞争。跨国公司之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区别于跨国公司之间的一般性合作,有其显著的特征和战略动机,相应地对国际竞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期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基本特征

1.国际战略联盟是一种非资本参与型国际经营方式,它所形成的并非是一国跨国公司对另一国跨国公司进行控制和支配的纵向从属关系,而是以协商产生的契约或协定为基础的一种合作关系。它并不强调伙伴之间在各个方面的相容性,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些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其相容性是有选择的。根据不同的选择,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同盟,而不必形成法律束成的经营实体。契约性合作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

2.国际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松散联合组织,并不采用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而是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对联盟进行管理,从而保持联盟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因产品和技术周期缩短、竞争激烈所导致的动态发展的要求。许多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是基于短期战略目标,一旦机会来临,联盟中各成员便聚兵合战;若机会丧失,各成员又各奔前程。

3.国际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都拥有自身特殊的竞争优势并愿意与对方分享。联盟企业拥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建立取长补短、优势叠加的合作。联盟企业拥有各自的优势,“互利”是建立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

4.国际战略联盟以技术联盟为其高级形式,联盟的战略目标指向高技术领域。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是为掌握科技发展制导权。这在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等高技术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联合国《1999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信息技术合作在1980年仅有50余项,而到了1995年高达300余项;生物制药业的技术合作在1980 年不足40项,到了1995年即达到230余项,汽车业的技术合作也由1980 年的20余项发展到1995年的40余项[1]。

5.国际战略联盟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形成规模庞大的国际合作网络。在1996—1998三年间全球大约建立了32000个联盟关系,其中3/4属于跨国性质[2]。公司规模越大越要寻求和发展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机会,越能有效地构建合作网络。这是因为:(1)大公司多角化经营的程度和水平高,具有与其他公司联盟的广泛基础;(2)大公司更能解决共同开发及其他合作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3)大公司研究和生产地点分布广泛,更能发现合作的机会。西方大型跨国公司广泛结盟,客观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网络。美国IBM公司1996年就已拥有400多个战略伙伴。荷兰的菲利浦电气公司是西欧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商,20世纪90年代开始,它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合作,取得了先进的光电技术;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设计出统一的电话系统;与瑞士威力、杜施达公司合作,研究开发密纹唱片;与日本新日铁公司、日本化学工业公司合作,生产陶瓷电子元件用于改善照相机和磁带录音机等产品的性能;它还与英国的一些公司合作,生产汽车音响、分析仪器和线性加速器等等[3]。可以说,在许多工业领域中,在世界范围内, 跨国公司从未有像现在这样建立起如此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如此纷繁复杂的关系网络。跨国公司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意味着跨国公司的竞争已不再是依托一个跨国公司内部资源的竞争,而是依托一个跨国公司间“集合的资源”的竞争。

二、跨国公司广泛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战略动机分析

跨国公司之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超越一般层次而在战略层次进行合作,是有其战略目的。具体如下:

1.广泛利用外部资源。根据泰吉(T·T·Tyebjee)和奥斯兰(G.E.Osland)等人提出的“战略缺口”(Strategic Gap)假说[4],近20年来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公司的效绩目标造成巨大压力,因而当公司扫描竞争环境和评估它的自身竞争力和资源时,经常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所取得的战略效绩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资源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称为战略缺口。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公司走一切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客观上要求跨国公司走战略联盟的道路。跨国公司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目标之一就是要广泛利用外部资源,利用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经营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

2.分散风险并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对公司的研究开发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不断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研究与开发一项新产品、新技术常常要受到自身技术力量、信息不完全、消费者态度等因素的制约,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很大的投入,具有很高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要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和速度,以避免因单个公司在研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而引起的全球范围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IBM、东芝、西门子共同开发的256兆随机存贮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多个行业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建立国际战略联盟是实现分散风险和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

3.提升公司竞争力。在单一公司的技术能力不足以掌握竞争主动权时,将多数公司的优势技术结合在一起,发挥优势叠加效应,就能够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典型的案例是IBM、 摩托罗拉和苹果公司联合开发power pc微处理器的国际战略联盟。在此联盟中,IBM 拿出它强有力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结构专利技术,摩托罗拉提供了芯片外部结构的工艺技术,苹果公司则投入其软件技术专长,共同开发的power pc微处理器,足以与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相抗衡。

4.挑战“大企业病”。单体公司为了尽可能地控制经营环境,必然要求公司内部化边界不断扩大。这一过程不仅伴随巨大的资本投入,为企业的战略转移筑起难以逾越的退出壁垒,而且容易出现组织膨胀带来效率下降的所谓“大企业病”现象。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协调成本上升,使得一些大企业的行政效率向着官僚式的低效率迈进,致使企业决策缓慢,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战略联盟的经济性在于企业自身资源配置机制的战略性革新——不涉及组织的膨胀,因而可以避免带来企业组织的过大及僵化的风险,使企业保持灵活的经营机制并与迅速发展的技术与市场同步[5]。

三、国际战略联盟对国际竞争的影响

跨国公司国际战略联盟的迅速发展与日益广泛,公司间的全球战略合作网络日趋紧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国际竞争中少数国际垄断寡头的垄断势力,使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他资源日益集中在世界少数主要跨国公司手中。跨国公司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国际竞争将进入一个超强竞争时代。

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跨国公司国际战略联盟的广泛发展也在逐步改变原有的国际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由单体竞争转变为集团竞争。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战略联盟展开联合竞争,前面提及的IBM、摩托罗拉、苹果公司共同开发的power pc 与英特尔公司抗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跨国联盟之间的竞争也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合作圈与圈外公司及其他合作圈相竞争。欧洲信息业跨国公司与日本跨国公司结成国际战略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与IBM公司在欧洲市场上竞争。 而在计算机软件业,IBM与莲花公司的战略联盟则是为了抗衡微软公司。目前, 在汽车、信息、半导体、电讯及生物技术等一些技术竞争激烈且市场集中的行业,都存在主要跨国公司之间形形色色的战略合作圈,圈内公司联合起来与圈外公司及其他合作圈相竞争。第二,合作圈内公司在合作领域之外相竞争。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联合在美国建立一家合资企业生产重型卡车,与世界上其他汽车公司相竞争。但在其他产品线上,这两个公司仍保持竞争关系。第三,合作圈内公司先合作后竞争。许多跨国公司间的战略合作是基于短期战略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合作就会解体。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有明显的动态特征,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6]。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对于战略合作圈外的企业或者已结成战略联盟的跨国公司,还是对于相关的政府,都是一个现实的挑战。首先,对于仍被排斥于战略联盟之外的公司而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这无疑意味着国际竞争环境的恶化,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提高非联盟企业的进入与发展壁垒。其次,对于置身于战略联盟之中的跨国公司来说,如何协调公司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关系,如何管理战略联盟内部的冲突与变化,如何在战略联盟中降低自身优势扩散同时获得最大的竞争利益等问题都仍在探索之中。第三,在相关的、主要是西方国家政府方面,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反应就是在不同程度上缩小了对公司间战略联盟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放宽了对公司在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等方面战略合作的反垄断限制。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机构还通过不同方式推动和直接组织本国或本地区的跨国公司间战略合作。但是,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广泛发展,特别是涉及尖端技术领域的联合研究与开发,使得发达国家政府在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国家主权,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以及保持本国技术与贸易优势地位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政策挑战。

四、跨国公司国际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毫无疑问,国际战略联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中竞争模式的主流。战略联盟的蓬勃兴起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在的结构性变化,因而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激烈动荡的经营环境对中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地吸收和借鉴国外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特别是未来的竞争战略,不断探索寻找一条适合我国企业自身特点的跨国经营之路,就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传统的跨国经营战略中,竞争优势表现在生产区位、技术所有权、中央集权决策、垂直组织体系和市场统治地位上。而在战略联盟中,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的重要性已经变得弹性化了,它倡导的是合作决策水平与网络组织的平衡发展以及不论文化差异的全球范围的战略联盟。就我国企业来说,目前尚处于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企业国际化的起点较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融资能力和国际化管理的经验,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是,国际战略联盟发展的趋势表明,如果我国企业拒绝加“盟”入“网”,游离于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网络之外,势必影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就会在这一主要领域与世界经济脱轨,就会与许多新形式和新来源的贸易与投资利益失之交臂。因此,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加强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参与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联盟网络。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集中于高技术领域,其核心在于对创造性资产的追求,寻求全球增值链中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最佳配置。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产品技术附加值低,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投资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应加强与国外高技术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缔结国际战略联盟,联合开发高技术产品,兴办海外研发中心等,以取得当地的高技术,进而反作用于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国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复合一体化战略使得跨国公司的分界变得模糊,由此全球战略规划已不可能由某一家跨国公司单独完成,战略联盟的形成势在必行。国际战略联盟为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经营网络提供了可能,我国企业应利用这种机会,选择和发展国际战略联盟,以促使我国的跨国公司全方位、多层次地充分发展。国际战略联盟对于我国企业早日打入国际市场并占领相当份额的目标来说,正是一个便捷的途径。

标签:;  ;  ;  ;  

论跨国公司的联盟竞争_战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