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传良湖南省衡阳县中医医院 湖南衡阳 421200
【摘 要】目的 探讨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及对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收治的13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各65 例。缬沙坦治疗组给予缬沙坦胶囊,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值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压值变化、降压疗效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均有较强降压效果,但在血尿酸水平的改善方面缬沙坦疗效更佳。
【关键词】缬沙坦;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效果;血尿酸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肾、脑、心等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可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引发功能衰竭[1]。随着治疗条件的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因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疾病的死亡率却未见有效降低,严重威胁生命健康[2]。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与血尿酸水平存在相关性,血尿酸水平可作为高血压的独立预报因子或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缬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旨在探讨缬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及对患者血尿酸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收治的13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各65例。其中缬沙坦治疗组男31 例,女34 例,年龄45~73 岁,平均(59.2±5.7)岁,病程2~13 年,平均(6.1±1.3)年;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男35 例,女30 例,年龄43~77 岁,平均(60.5±6.6)岁,病程1~15 年,平均(6.7±1.5)年。排除有心肌梗死、痛风、严重肾功能损伤、继发性高血压者,全部病例均无左旋氨氯地平或缬沙坦过敏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停用各类降压药两周以上,缬沙坦治疗组给予缬沙坦胶囊,口服,每日1 次,每次80mg;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片,口服,每日1 次,每次5mg。服药时间定为每天上午8:00~9:00,两组疗程均为2 个月。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降压效果及血尿酸水平。
1.4 疗效评定显效:舒张压(DBP)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20mmHg;有效:DBP 下降幅度小于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SBP)下降>3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有关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 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2.1 血压值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变化对比(mmHg)
3 讨论缬沙坦是AT1 受体拮抗剂之一,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地阻断受体AT1 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结合,达到醛固酮的释放和抑制血管收缩的效果[3],可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肾素分泌,从而抑制心肌细胞重构,故其对降压及改善心室重塑、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动脉硬化均有益处,被公认为理想的降压药物,降压效果稳定、持久。
左旋氨氯地平是钙通道拮抗药之一,作用机制为通过对心肌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影响,阻滞细胞膜外钙离子进入细胞,使血管平滑肌因缺钙而舒张,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收缩力及心率,达到持续稳定地降压效果[4],同时也可逆转心肌肥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其中20%由核蛋白或含嘌呤的食物产生,剩余的由核酸分解代谢产生或体内合成;1/3 尿酸经汗液和消化道排出,其余的经肾脏最后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的因素主要有肾脏和嘌呤代谢发生紊乱等排泄障碍。有关研究表明,血尿酸可通过胰岛素抵抗及炎症物质等引起高血压,且随血尿酸水平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5]。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在组间治疗后的血压值变化、降压疗效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同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值变化对比差异显著(P<0.01)。但在组间、同组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对比表现不同,具体表现为,组间治疗后的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1);缬沙坦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1),而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缬沙坦之所以能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缬沙坦特殊的化学结构有关,在肾小球滤过尿酸→肾小球重吸收→肾小管分泌过程中,缬沙坦能有效抑制肾小球远曲小管对于尿酸的重吸收,促使其排除体外。
综上所述,缬沙坦和左旋氨氯地平均有较强的降压作用,但在改善患者血尿酸水平方面缬沙坦的疗效更佳,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有高血尿酸症的首选。
参考文献:[1] 刘立,迟国兴.68 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撷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99-100.[2] 廖红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4):537-539.[3] 邱明霞,杨庆成.缬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价值分析[J].右江医学,2014,42(2):180-182.[4] 吴兵.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1):99-101.[5] 牛连英,张丽娜,赵晓静.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32 例[J].中国药业,2013,,22(17):79-81.
论文作者:席传良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3
标签:地平论文; 左旋论文; 高血压论文; 水平论文; 血尿酸论文; 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