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问题的阅读形式与答疑策略_中考论文

开放式问题的阅读形式与答疑策略_中考论文

阅读开放题的形式及答题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体现开放的课程理念,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题中开放性试题成为热点。开放性阅读试题打破“就文读文”的封闭阅读状态,将文本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敞开,多维度考查学生借助丰富阅读资源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由于开放性试题的敞开性以及答案的多样性,导致学生答题时浮滑飘忽,难有着落,使得本应体现主体性尊重、人性化测评的题目,反而成了学生失分较多的“难啃的骨头”。本文拟就中考阅读开放题呈现形式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答题策略。

      一、阅读开放题呈现形式

      由于中考阅读开放题的持续升温,命题人在题目的命制上可谓煞费苦心,使得题型多样化。综合起来看,大致可归入四类:

      1.推演证验类

      阅读除了具有涵养性灵、提升德性的怡情与教化功能,还有应付生活的实用功能。中考阅读开放题在这一方面有所着意,通过具体情境的设定,让学生由文本到生活,或由生活到文本,推论演绎、印证检验,在文本与生活的接榫与融通中,具体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为:①用文本中的原理或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2014年湖北十堰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8题:“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此题就是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中的基本观点解决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能力。②用生活中的现象印证文本中的原理或道理。如2015年湖北孝感市中考试卷第22题:“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仿生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此题要求学生用未来生活中仿生建筑的例子印证文本中仿生学建筑的原理,从而领略大自然的神秘,了解科技产生无限可能的前景。

      2.接通阐释类

      接通就是让学生在答题时调动自己的知识以及生活、观念、情感、审美等经验,让他们借助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对话,从而完成文本中对人物、事件、现象、观念、情感等的阐述或解释。这是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题中最常见的开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体验”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一类考题往往要求学生将文本内容或阅读感悟与自身生活实际有机整合起来,共同完成对文本内容的阐释。如2015年山西省中考试卷第21题:“读了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赏识’的理解。”此题要求学生从阅读感悟和生活实际两个维度谈对“赏识”的理解,学生答题时既要扣住文本内容,又要接通生活经验,两者不能偏废。

      3.链接探究类

      阅读教学过程中相机链接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生活现象、相似文本、作品评价等材料,能全面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阈,从而实现对文本多元、深度的解读,这种教学过程中的链接已在当下语文课堂蔚成大势。顺应这一潮流,各地中考阅读试题也纷纷设计链接题。不过这种考试链接与教学链接有所不同,教学链接散见教学各个环节,而考试链接一般在阅读题最后一题呈现。链接内容包括材料和文本两大类,其中链接的文本包含课内和课外。江苏省南通市在链接课内文本方面最为深入彻底,几乎涵盖各类文本的阅读。该市强化中考的导向功能,一方面为了避免教学死抠教材,从2003年起不考课内文本阅读;一方面又为了避免平时教学荒腔走板、游离文本,在中考阅读题中设计链接课内文本的开放题,其考法是链接教材文本中的语段,与考试文本形成比较阅读。近年来,又尝试同时链接课内、课外文本,拓展学生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此类考题,不外乎以下几个角度:①比照摘要。让学生在题材相似的考试文本与链接文本的两相比照中,寻求内容或形式上的同异。②互文探究。让考试文本与链接文本两相映照,考生或结合两者内容就某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一类考题最多);或让两者内容互为阐释,如2013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卷的第21题,就是让考生结合爱默生《论自然》中的一段文字,理解考试文本中“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一句的深刻意蕴。

      4.据文状写类

      就是从文本内容出发,或续写、扩写、改写文本情节,或补写文本论据,或就文本某一方面抽象内容叙述情景、描摹画面。如2013年吉林省中考试卷第25题:“生命与生命相遇,常常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两月相处,四鸽齐飞,人生与鸟性的美好或许深深地感染着你。请你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瞬间,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谈谈从中获得的感悟。”试题要求描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以此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这一类开放题将阅读理解与微型写作结合起来,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收一石二鸟之效。

      二、阅读开放题答题策略

      由于呼应了新课程理念,开放题对测试学生思维能力,引领课堂改革,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但与考试的热度相比,对开放题答题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同步升温。开放题好拿分,但难拿高分,已成共识。其实,要答好开放题,还是有方法和策略的。

      1.审清题干,在细微处留心要点

      开放题是阅读题中的大题。由于是大题,题干往往比较复杂,对答题的限制性因素很多,这些限制性因素决定了开放题的答题是开放而有度的。不少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解答前面的题目时尚能小心翼翼,到了开放题这一块,以为到了开阔的草原,于是撒欢打滚,信马由缰,结果常常马失前蹄。所以,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尤其需要逐字读题,用笔圈画出限制性的词和短语,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以2012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卷第20题为例:“根据全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她用舒缓严谨的舞姿阐释着成功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的理解和感悟。”这道题在审题时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题目要求从“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两方面组织答案;②要在第⑧段这一特定区间内根据上下文弄清该句的含义;③因为“理解和感悟”之间用的是“和”,所以要从“理解”和“感悟”两个角度答题。由于考生心里浮躁,审题不清,导致当年这道开放题失分很多。

      2.扣紧文本,在紧要处切中要旨

      开放题的“开放”,是基于文本的开放,因此文本是开放题答题的基点。在由文本向生活、经验拓展的紧要处,尤其要扣紧文本,做到有根、有度的开放。理解句义,一定要吃准全文的主旨情感;表达见解,一定要把握文本的基本观点;续写情节,一定要顺应全文的情节流向;状写人物,一定要符合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偏离文本,另起炉灶,无度开放,是解答开放题的大忌。

      如2013年湖北省潜江、仙桃等市中考试卷第23题:“‘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解答此题时,特别要注意,在此情此境“我”对“父亲”说什么是有严格的文本规定性的。此处要求写“我”面对因为疲劳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说几句心里话,在此之前有“我”与正午棉田里辛劳采棉的“父亲”相遇时的心疼与内疚,有对“父亲”为“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而在棉田里一生勤苦的追忆与感恩,而此刻,躺在棉花上睡着了的“父亲”因为生活的重压日见苍老,因而“我”的心里话一定要表达这样几层意思:一是感激,“父亲”对这个家庭付出太多;二是感恩,儿女一定要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三是劝慰,儿女已经长大,“父亲”不要再这么操劳了。要扣紧文意全面表达,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偏离文意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说到底,开放题和其他题型一样,其命题目的都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消化文本,把握这一点,答题也就不会漫无边际跑野马了。

      3.细致表述,在拓展处坐实答案

      由于缺乏严谨的答题态度以及精细采分的意识和能力,许多学生在解答开放题时,漫不经心,浮光掠影,不会向细部开掘,不懂得有层次地表述,要么一两句不痛不痒、大而无当的话扔在那儿,要么一大堆废话,翻来覆去表达的只有一层意思。这是学生解答开放题的常见病,值得警醒。

      以解答2015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卷第16题为例:“对于‘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问题,材料【B】中毕胜男的观点与材料【C】中作者的观点是不同的。你同意哪一方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多数学生答题时选择同意作者的观点,比较典型的回答是: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最重要,现实中很多孩子因为有想象力和好奇心,他们后来都成功了。这类答案空洞浮泛。主要体现在:①未能细致地联系文本。关于早期教育,作者固然突出了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比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但除此以外,还阐述了关注儿童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精神成长、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全面梳理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才能充分到位。②未能具体地联系实际。这是解答开放题的通病和顽疾。

      在很多学生看来,所谓“联系生活实际”,只要贴上“现实中”“生活中”的标签就算搞定,这是一个误区。其实说到底,这类题目的答案就是一篇微型的议论文,如果说“结合文本”是提供理论论据,这个论据应该全面,那么“联系实际”则是提供事实论据,这个事实论据固然没有必要像记叙类文章那样细致描写,但它起码应该是概括性的事例。上面答案中“联系生活实际”的那一句话,只大而化之交代了结果,没有呈现事实,这是远远不够的。蜻蜓点水、凌空蹈虚,是“联系实际”的大忌。

标签:;  ;  ;  

开放式问题的阅读形式与答疑策略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