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辅导的整合_心理咨询论文

试论心理咨询的整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咨询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2000)02—0066—05

心理咨询,世界上你我最安全最自由,也是最守秘密的交谈方式,是你我自我价值和潜能发掘的最佳途径,走进心理咨询,就象点亮了一盏灯。

心理咨询的整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全面考察分析,既要重视心理活动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又要考察心理、生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影响,使咨询工作准确有效。二是其概念本身的整合性、目的的整合性和方式的整合性。本文着重分析后者。

一、关涉心理咨询的几个基本概念

目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界流行几对意义相近的学术概念,如心理教育、心理辅助、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等。这些概念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有没有区别呢?显然相同的主要是“心理”一词,这就是联系的基础。而不同的是区别的原因,即“教育”、“辅助”、“辅导”、“指导”、“帮助”、“咨询”和“治疗”。

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供心理健康技能,增进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活动。心理教育应从童年开始进行。心理教育是不是只关系小孩子的事呢?心理素质提高是不是与生理的成熟同步呢?或曰心理的成熟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否呈正相关呢?其实不然,“1991年万圣节,美国依阿华大学一位刚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因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开枪打死6 人(含自己)重伤一人”[1]。传媒报道,某著名作家自杀,某电台节目主持人自杀, 北京某著名歌星自杀,某大学生自杀。相反,我们确实较少听到(当然宁愿没有)某小学生或幼儿园儿童自杀的报道。这足已成为否定上述问题的理由。笔者并不是想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随着生理成熟(年龄增长),人们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但是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是不可忽视的。对这些少数学生应予以特别帮助。

如此看来,文化水平越高,心理素质越差。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聪明反被聪明误”呢?果真是“知道得越多越痛苦,越想不开吗?”我经常想,一个头脑简单,甚至一个文盲靠他的人力车维持生计,他可能过得比我们“满脑袋知识”的人更愉快更有滋有味,因为他知道他明天要做什么,他对明天(的收入)充满自信。一天紧张的劳碌,回到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其“快哉”是我们满脑袋知识的人难以体味的。他的精神支柱可能只是一些基本简单的信条,诸如“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天生我材必有用”,“勤劳致富,勤劳发家”,甚至乎“天塌下来当被盖”,“好死不如赖活”等。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文化人”的心理素质就比“文盲人”差,对挫折承受力也差。我只是想,我们不妨从朴实的寻常百姓那里汲取心理素质的营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换句话说那位拉车人接受到广义的心理教育。而那些歌星、作家甚至博士虽受过良好教育,但没有接受或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当然,并不是要无尊严地“跪着活”。可见,心理教育的渠道是十分广阔的。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心理教育具有终身性。在不同年龄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按摩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儿童更需要父母的“拥抱”,教师的“微笑”。事实上心理工作者的确通过对近万名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表明:总体上,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良好;但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好于高中生[2]。

这一研究结果着实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当然不能以此类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如高中学生,“水平”越高心理素质越差。但从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我们也并不持乐观态度。正是这样,我国心理学界有一批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教育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明确将大学生心理教育列为高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原国家教委1997年4 月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编写了试验本,在1998年全国使用。在初一全年的思想政治课中实际都是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增强自尊自信、塑造良好性格、寻求真挚友情、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等,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的理解与活动相结合,生动有趣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而大学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还没有初中那样规范,只是进行一些讲座、报告或咨询,较少与大学生的“自身”活动结合起来。总之,心理教育的对象范围是最宽泛的,从婴幼儿到成人都需要,心理教育是当务之急!

心理辅导是协助个人在教育职业生涯中获得最大满足的办法,它包括使用咨询、测验和资料收集,以协助个人有系统地计划其教育与职业的发展。而心理帮助、心理辅助、心理指导等概念我认为可看成它的同义词。这些概念的外延与心理教育相比较,隶属于它。心理辅导是协助所有正常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代替解决,其功能主要是成长性问题的指导而不是治疗,心理教育包含了心理辅导的所有内容,但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界定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心理咨询比较能接收的定义是“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心理治疗是在良好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减缓障碍,改进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最终目标上与心理教育也是契合的。所以从横向而言,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教育,但在纵向上由表及里的排列为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依次递进。

二.心理咨询的整合意义

心理咨询本身极富整合意义,从图1 中可以看出心理咨询是横跨意识与无意识层面(交结点)。心理教育和辅导是意识层面的,而心理治疗主要在无意识层。心理咨询的整合性主要表现在从纵向而言,它是由表及里,现象到本质的桥梁,从横向而言,它是包摄与被包摄的中心。它一只脚踏在心理辅导面,一只脚踏进心理治疗面,它双向联系着心理教育、辅导和心理治疗,它的灵活性和专业化有时完全可以代替心理教育、辅导和心理治疗,甚至超乎心理治疗的效果。

图1:心理咨询整合性图示

注:虚线表示潜在的间接的作用

实线表示现实的直接的作用因为心理咨询更具整合性而心理治疗更专业技术化(片面),往往这一切都是心理咨询的整合性、统摄性、包容性所决定的。因此,所有人(包括异常人)都能愉快地与心理咨询家发生联系而不至于感到难过害羞。而与心理治疗家发生联系的人(定位为患者)就更少,而且怕人知晓。社会舆论将越来越达成共识:去看心理咨询被认为是有教养和有身份(财富、地位)的象征,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家被认为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而去和平医院或安定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却不被同样的羡慕,正如与朋友说我去心理咨询与我去精神病医院心理治疗的效果迥异一样。

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几组概念的区别只是相对的,不能完全割裂,正如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一样,下面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我列表从十个方面即:对象、问题、内容、方法、功能、重点、目的、实施、运作、时间等方面进行描述(如图2)[3]。

图2:心理咨询与教育、辅导、治疗的关系与区别

从问题而言,心理教育与辅导是表层问题,而心理咨询是通往深层问题的中层面问题,同时,它关涉表层与深层问题。

在运作上,心理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工作者的义务工作,而心理咨询也可以和治疗一样是经营性的。因此在咨询或治疗的初级阶段要与来访者或其亲属订立咨询契约,就咨询目标、咨询方式、保密范围、收费方法、咨询时间、地点等问题达成协议,共同遵守。

从目的看,心理教育与辅导是关涉人的人格发展,心理治疗是解决某一局部问题(专业性),而心理咨询整合局部与整体问题。

从对象而言,心理教育与辅导对象是正常人,心理治疗是异常人,而心理咨询可以是正常人也可以是异常人(但视之正常人),因此心理咨询在对象上更具整合作用。

在功能上,心理教育与辅导的功能重在预防,心理治疗重在治疗,而心理咨询两者兼顾,但不得不指出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取代心理治疗(尤其是针对严重个案时)。因此,当咨询无法进行时一定要转介给治疗医生。

在内容上心理教育和辅导主要关涉认知问题,心理治疗重在情绪变异或病态人格,而心理咨询可以兼顾。

在群体和个体上而言,心理教育和辅导重点在群体,而心理治疗重点在个体,心理咨询则可统筹(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

在使用方法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上,心理教育和辅导都有严密的组织和计划,而心理治疗则可采取无意识手段进行工作,心理咨询则更加灵活,兼有两者的方法特点。

在时间上看,心理教育与辅导是终身的,心理治疗是定时的,而心理咨询可以终身进行,也可以定时。

在实施过程的主动与被动性上,心理教育与辅导往往教育和辅导人员是主动的,心理治疗医生肯定是被动的,而心理咨询者伸缩性较大,可以主动、亦可被动。

三.心理咨询目的的整合

如果我提一个问题,请各位回答,问题是“你有问题吗?”你也许回答我有问题,有一大堆的问题。那么你是问题人吗?也许你粗心地回答“我是问题人”,作为心理咨询家可不能把你看成问题人,心理咨询家应牢记这么一句话,只有人的问题,没有问题人。

心理咨询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助人自助,就是协助(中立、相宜)对方去解决他的问题,解决(来访者本人为主体)他自己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全人的发展与成功”(wholeperson development and success)[4]。 这种全人的发展有两层意义,一是全体人员,一是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心理咨询整合了心理教育、辅导和治疗的优势,又避免了心理教育和辅导的过于主动性,心理治疗的被动性所带来的局限性。心理咨询有其更大的优势。

心理咨询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综合地看待那些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内、外因素,而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它关注的人是一个“全人”。关注“全人”是贯穿于咨询整个过程之中的,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有人问“为什么你的凳子坐得那么低?”我回答这是因为我坐低一些能更全面地观察你,从你的头发到你的脚尖,(全身)而不是只看到你的“头”,甚至还准备一张可以移动和转动的凳子,这样可以更便于咨询者与来访者的意识与无意识12条的沟通渠道(如图3)畅通。至于你坐在一张舒适的、 居高临下的和感觉良好的老板椅子上的体验只是你的自由了。

图3: 12条通道示意图

关注“全人”不是新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宝典中早已有之。哲学理念之一的“天人合一”在心理咨询中同样光辉四射,人的“头脑”心理咨询,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治标不治本, 而中国人的“心”(HEART)的心理咨询却是正本清源标本兼治。 这一点西方有识之士也看到了东方思想的优势,从中国的古训、中国儒家、道家的思想中也悟出了些什么。“西方已经在我们称做科学(逻辑、分析)的研究里走过头了”[5], 分析心理学鼻祖荣格所追求的思维就努力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契合,甚至荣格分析心理学哲学基础,也是道家(主要是老子)的。得“道”之人就能把事做成功,就能成为真人、至人、圣人、神人;失道的人就会把事办坏,就会成为一个飞波之民,倒置之民。我想,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也概莫如是。由此可见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几乎整合了古今中外的育人目的。

文至此,对心理咨询目的的误解——劝说,制招大概可以解除。劝说与制招这不是心理咨询的目的,更不是心理咨询主旨,充其量只是“居委会”式的居民纠纷的劝解工作。更不能是心理咨询中国本土化的一个特征[6],或者只是心理教育与辅导的浅层面, 压根没有切入心理咨询的实质。只是心理咨询的范围向心理教育扩展的周边地带。

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是不劝说、不制招的,它使你有自处黑屋,突然点亮一盏灯的感觉,发现自身价值,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心理咨询不能造成来访者对咨询家的任何依赖性。心理咨询家并不是提供“锦囊妙计”的“专业户”。

四.心理咨询模式与方法的整合

根据心理“病”理(起因),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有五种模式,即医学模式、动力模式、行为模式、伦理模式和存在模式,见下列图表[7]:

心理咨询模式

模式异常的理论原因理论上的咨询(治疗)者

咨询与治疗

医学模式 一种与构成躯药物 休息 医生

体疾病的基础 身体治疗

相似的过程

动力模式 无意识的 认清各种 特殊训练的

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 医生:精神卫

生专业人员

行为模式 不适应的学习

学习或再学习

行为矫正人员

伦理模式 缺乏责任心

承担责任 现实性咨询

(治疗)者

存在模式 缺乏生活的意义

建立目的 生活目的咨询

(治疗)者

(一)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对病态行为的治疗具有早期重要意义。在19世纪,行为不当或自称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通常认为是装病者或骗子、疯子,因此他们统统被投入狱中。医生中有识之士力举改革,主张将所谓的“装病者”、“骗子”、“疯子”看成精神病人,从监狱转移到医院进行治疗,从此,“装病者”由成天与阴森看守为伍,转而与白衣天使作伴,得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与治疗。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医学模式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甚至至今,医学模式仍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临床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的积累,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其一,医生只能帮助由于器质上有问题而引起情绪紊乱的病人,而无法治疗器质上没有问题的精神焦虑和与别人“合不来”的心因性“病人”。因此,并不是精神紊乱就一定是“医学”问题,仅靠药物、休息和身体治疗是解决不了他的为人和行为的问题的。其二,医学模式会使“患者”对自己行为缺乏责任感。他要求精神病医生治疗他的情绪病,就象要求内科医生治疗他的感冒,外科医生割除其身上的毒瘤一样。其实医生并没有保治“百病”的“疗法”,倒是来访者自己应对改变自身行为承担一定责任。其三,“精神病”术语尽管比19世纪的“装病者”、“骗子”或“疯子”好听,更有人情味,但我们现代人听起来同样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尤其精神病人的不合理性和变幻莫测,甚至危险的行动着实令人生厌和恐惧。现在精神病医院改取和平或安定医院名称,寓意也在于一方面是对患者的人格尊重,另一方面确也“好听”一些。因此,医学模式虽然使情绪病患者从监狱上升到医院,并推动了医疗护理和治疗工作的进展,但根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医学模式不是21世纪最理想的或唯一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二)动力模式

动力模式认为异常行为产生于个体人格部分或各部分之间“动力”斗争或冲突,而不是某种身体或器官的缺陷造成。而这位动力模式的创导者正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他认为医学模式不适合于治疗异常行为,并提出动力模式来取代医学模式。

弗氏认为,行为部分是取决于个体毫不觉察的心理冲突。他提出心理过程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种水平上产生。意识即由某一特定时间内人们意识到的概念、思维及映像构成。前意识由人们在当时不知道,但可以很容易意识到的概念、思维及映像构成;潜意识是指人们不肯意识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不受(自我)欢迎的内驱力和攻击内驱力以及那些虽曾意识到后来使个体焦虑或紧张而被排除了意识之外的记忆、思维、冲突和概念。

弗氏认为,焦虑来自不受社会欢迎的冲突,这些冲突若表现出来会招致惩罚或自己、他人的反对,动力模式就是使病人意识到他的潜意识过程。

(三)行为模式

鉴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可观察性,行为主义者从根本上否认上述概念,认为它们是不科学和无用的概念。进而提出只有根据个体的外显行为才能判断其是否正常。而行为模式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改变人的异常行为。

行为模式以为,所有正常或不正常的行为都是在环境中学习的产物。行为是由个体的强化历史决定的。因此可以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再教育或再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即教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出新的适宜的反应)和在某些方面改变他的环境的办法把不正常的行为变为正常。

(四)伦理模式

伦理模式是针对医学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把情绪紊乱的人看成是“对生活中出现问题而无法解决”的人。美国人汤姆斯·查滋1960年认为生活基本上不是和谐和令人满意的,而是有各种压力(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以及政治的),人们不得不设法克服,那些需要心理学家帮助的人都是自己不能处理这些问题的人。而伦理模式就是促使人们对其行为的后果准备承担责任,适当地处理自己的问题。

(五)存在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弗里兹·波尔斯认为,凡人都存在于一定的时地并为实现其潜力而努力,这就是存在模式的肇始。存在模式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意义,都要对自己的成长方向负责。心理病因使个体生活似乎失去意义,感受到存在的焦虑。存在模式认为行为不是决定于过去的经验,而是生活中所做出的选择决定的。

综上所述,伦理模式和存在模式认为来访者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医学模式把原因归结于疾病,动力模式把原因归结于儿童没有解决的心理冲突,而行为模式却强调个人强化的历史。如果同一位来访者遇到五位采用典型咨询模式的咨询家,他们各自独立做出诊断,人们理所当然地会怀疑五位心理学家谈的是否为同一来访者。何况每种咨询模式的病理也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赞同,因此咨询模式的整合就成为心理咨询发展的必然。否则就易出现咨询或治疗家因想急切证明自己的诊断属于正确,就可能注意来访者行为中符合其诊断的方面,而可能完全疏忽不符合其(某种模式)诊断的其他重要方面。这样诊断或曰咨询模式就成了自我证实的预言,即强牵来访者往自己定好的模式中套。咨询家沉缅于自以为是的自我陶醉之中,完全背离了最终目的。因此现代心理咨询(或治疗)已不强调诊断分类,甚至有人提出“不诊断”,就不足为怪了。咨询或治疗家主要着眼于来访者整体改变,他将极尽所能(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及方法技术)。顺便提及一句“不诊断,不制招和不劝说”形象地被称为“三不政策”。与前面言及的也是心理咨询者的高境界,但本人认为“不诊断”是要谨慎对待的,因为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来访者没有严重的器质病状,而有时这需要诊断方能检查出来。

另外,心理咨询中借鉴运用东方的治疗术其本身具有整体性的意味,如音乐疗法(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诗歌疗法、气功、瑜珈疗法、相声疗法、故事疗法以及娱乐疗法(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等等。同时,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也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成果来提高效果,如多媒体疗法(声、情、形并茂,多角度刺激)就是很好的形式。

标签:;  ;  ;  ;  ;  ;  ;  ;  ;  

论心理辅导的整合_心理咨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