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肌梗塞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论文_王秋梅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梗塞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单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相比对照组更理想,且凝血功能指标APTT较之对照组提高,PAR指标则低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PT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中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有效性;安全性

心肌梗塞主要是指患者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在闭塞状态下因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局部坏死症状[1];在临床中通常多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头痛、发热等症状,且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抗凝治疗作为其常用方式之一,阿司匹林是抗凝药物的一种,但因心肌梗塞病情复杂,若单纯应用这一种药物治疗其临床效果不理想;为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确保用药安全性,联合用药方式开始被应用;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则主要对心肌梗塞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作出深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6.5±16.5)岁,梗塞部位:下壁8例、后壁4例、前壁16例,采用单纯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男17例,女性13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15.5)岁,梗塞部位:下壁7例、后壁9例、前壁14例,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本次研究中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患者基础资料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护、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等对症支持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单纯阿司匹林(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30片)300mg治疗,连续用药三天,于第四日开始更改剂量为100mg口服[2]。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生产企业: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15;规格:75mg*10片)首次300mg治疗,持续服用3日后更改剂量为75mg口服治疗;两组间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

1.3判定标准

①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若患者治疗后,其呕吐、心律失常、上腹胀痛等临床症状均消失,且经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则为治疗显效;若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基本消失,且经心电图检查显示有明显改善,则为治疗好转;若患者治疗后临床不良症状无缓解,且心电图检查显示改善效果不明显,则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3]。②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恶心、头痛、皮下瘀斑等。③组间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改善效果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率(PAR)。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研究观察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统计并分析,计量数据资料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性对比

对比两组间数据,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治疗效果相比对照组更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组间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观察两组数据,组间患者治疗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且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组间PT差异不大,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TT较之对照组提高,PAR指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心肌梗塞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血胞计数增高等一系列特征[4],且部分患者还伴有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之一;因患者心肌细胞受损,可能还会引起心室重塑,使得梗塞面积扩大,甚至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心肌梗塞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导致这一病症的发生主要与过劳、激动、暴饮暴食等多种因素相关。有相关研究中显示,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在患者动脉内发现血栓,这也表明在血栓形成可引发心肌梗塞;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做好血栓预防治疗。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进而预防血栓烷A2生成,进而达到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且疗效显著。但长期应用该药物治疗,少数患者伴有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容易出现急性血栓事件;且长时间频繁服用该药物会对患者上消化道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患者原有的消化性溃疡复发,而不伴有溃疡患者则会引发出血症状,进而影响临床疗效。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作为高效抗血小板药物,它主要是通过与二磷酸腺苷结合,进而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相结合,最终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良好效果。同时氯吡格雷对于释放ADP所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也有着较高的阻断作用,抑制因其他激动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进而预防心肌梗塞。相比较阿司匹林,其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因而对照组患者在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其治疗效果相比较观察组欠佳;若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临床治疗中,能避免效用重复,且不会相互干扰,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降低其血管再闭塞率。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后,其临床疗效相比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有明显提升,用药后恶心、头痛、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这表明,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在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可确保用药安全性高。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凝血功能指标APTT、PAR有改善,APTT作为反应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IX、XI、XII水平的指标,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而PAR水平降低,可能与氯吡格雷可较完全抑制血小板,并联合阿司匹林有效减少药物抵抗性,改善其心肌灌注相关;因而两种药物联用对于降低临床病死率,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塞患者在治疗中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漫丽, 张阳.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27):77-78.

[2]温飞飞.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3):2788-2789.

[3]张永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医药前沿, 2017, 7(5):240-241.

[4]吴菲. 心肌梗死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探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8):151-152.

论文作者:王秋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探讨心肌梗塞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论文_王秋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