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解运用 坚持活题活答——1998年高考政治试卷分析(客观性试题部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观性论文,试卷论文,试题论文,政治论文,活题活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全国高考政治客观性试题与1997年相比,总体难度有所上升。从陕西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平均成绩比1997年减少了10.72分(1997年平均成绩是51.84分,1998年为41.12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试题本身难度加大,特别是灵活性增强,干扰项难以识辨,这些都增加了考生选择的难度。其二是考生自身的原因,最为普遍的是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不透,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也暴露出中学政治教学各环节中的一个共性弱点。下面我们结合陕西省考生答卷中的典型题例作些简要分析(以A卷为例,参考人数33444人)。
一、最佳选择题部分
第3题:1998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很紧。关键是____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特别是____、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收购政策。
A.完善 扶贫济困B.实施 加大投入
C.落实 结构调整D.稳定 土地承包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高达63.2%,其中错选C项的占到抽查总数的47.7%,近乎一半人。
[简析]这是一道时政题,但与经济常识的重要知识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有紧密联系。该题考查学生对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的掌握情况。近一半考生错选了C项,首先说明这部分考生对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缺乏了解;其次,也说明他们对我们国家目前的形势及结构调整的领域知之甚少,C项中的“结构调整”,不是针对农业,而是针对工业。第三,还说明考生不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果考生稍动一点脑筋,即使对时政知识一无所知,只要能想到教材上关于发展农业诸措施中的第一点(稳定党在农村的政策)也不会选错,因为除D项外,其他三项都没有“稳定”字样。
[启示]对时政知识的掌握,要重在平时,特别是通过收看“新闻联播”或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注意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同时对时政知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与教材重点知识相关的信息要给予高度重视。
第12题: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某些西方国家通过间谍活动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事件频频发生。这表明
A.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同追求国家利益是对立的
C.霸权主义仍然存在
D.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
[错例]这是最佳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个,错选率高达87.3%,其中错选A项的占了抽查总数的76.3%。
[简析]国家安全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包括领土完整、国家独立、政权巩固,还包括经济安全等内容。由于高三教材没有专门讲国家安全的内容,故学生做起来有难度。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B项的内容说法明显有错误;C项的说法不合题干要求。A项的内容虽是教材所讲的知识,但与题干的内容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为“竞争”并不意味搞“间谍”活动就是正当的、必然的。可见,A项显然也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了ABC,剩下的只能是D了。这时我们再把题干与D项联系,就会感到D才是惟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考生中有那么多人选了A,一是由于受已有知识结构(即教材知识)的影响,二是不少人由于审题不细造成的。
[启示]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忌死背书本知识;另一方面,细审题、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15题:1993年至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A.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
B.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C.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
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辅相成的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为36.5%,其中错选A项的考生占抽查总数的29.7%。
[简析]这是一道经济常识试题,它旨在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识记状况及理解程度。当然,试题并非直截了当提出问题,而是通过具体事例叙述让考生自己总结出其中包含的道理。人们常把这类题叫做事理型试题,它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归纳能力。教材在叙述问题时采用的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方法,即先给出一般结论,再用具体的材料论证说明。而高考试题恰恰相反,是从具体到一般,先给具体材料,再由考生归纳出一般性结论。此题不少考生之所以错选A项,是因为: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党的十四大报告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很显然,宏观调控是其中应有之义。二是没有仔细分析选题。A项的表述本身就有缺陷,因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而不能说是以宏观调控为基础的。说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本内容,是对的,但把它说成是“基础”就不准确了。
[启示]一要扎实掌握科学知识,注意理论与材料的联系;二要认真审题;三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能力,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
第17题: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能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
[错例]这道哲学常识试题的差错率高达73.7%,其中错选A项的占了43.9%,错选C项的占了25%。
[简析]其实这道题只要学生真正审好题,理解了题意要作出正确选择并不难。差错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题意,或者说是由于把题干和选项割裂开来造成的。单看A、C项本身都没错,A项讲意识的本质,C项讲意识的生理基础,但题干的中心意思不是说明这两个原理。D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惟有B项合乎题意。
[启示]首先,审好题是做好题的前提,不怕难题不会做,就怕审题有失误。其次,要注意联系题干和选项看问题,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第18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
[错例]选择正确的仅占23.8%,错选率高达76.2%,其中错选B项的占总数的40.6%,错选D项的占总数的27.9%。
[简析]这道哲学选择题的题干引用了孟子的话,它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书本上的东西。如果只信书本,只按书本上的办,就会脱离实际犯大错误,失去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还不如不学书本知识。“尽信书”,使读书有益转化成了有害。所以C项是正确答案。相当一部分考生错选了B项,说明他们没有弄清题干要说明什么。还有一部分考生错选了D项,也曲解了题意,因为题干孟子的话不是讲认识的深浅问题,而是讲如何对待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做到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启示]要注意选项与题干内容是否相统一,不能割裂开二者的关系,否则就会搞错。
第20题: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种重要原因,是因为某些农作物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
[错例]这个题答卷错选率占36.3%,其中错选C项的占了抽查总数的33.3%。
[简析]这是一道事理型的哲学题。与题干内容最贴切的只能是D项,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出现错选C项的原因:一是对书本知识没弄清。因为矛盾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选项C仅认为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其表述显然有一定片面性,不能选。二是审题不细。题干中明明写着“培育良种”,而“良种”与旧品种相比,具有优越性,是新事物。良种代替品性退化的旧品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故D项是最佳项。
[启示]一是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二是做题前要细心审题,千万马虎不得。
第21题: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占51.8%,其中错选A项的人数占了抽查总数的39%。
[简析]这道题立意新颖,选项设计也很巧妙,难度较大。许多考生之所以错选A项,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审清题意,把苏东坡的错误简单化了。试想历史上这么一个有名的大文学家竟然会不懂得“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非也!事实上他嘲讽王安石是以他所见闻的局部事实为依据的。任何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当然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也会因地方的不同有所差异。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自己所依据的是片面的局部的事实,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这充分说明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确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人的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启示]同前所述,这道题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是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仔细认真审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知识点高考试题已考过多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不定项选择题部分
第24题:兄弟二人各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哥哥按老办法种菜;弟弟则精耕细作,采用了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弟弟菜地的产量和收入都大大超过了哥哥。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兄弟俩的收入差异是因为弟弟增加了
A.劳动投入B.资金投入
C.土地投入D.技术投入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错例]考生错选率高达61.5%。其中选B、D项的考生占总数的32.4%,选D项的考生占总数的23.3%。
[简析]考生出现漏选的原因,一是由于审题不细造成的。如选B、D项的考生,漏选了A,主要是对弟弟“精耕细作”没有足够重视,这句话恰恰说明弟弟与哥哥相比较增加了劳动投入。选D项的考生漏选了A、B项,漏选A项见上述,漏选B项是由于只看到了“采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即技术投入,而没有想到采用这些先进技术还要付出代价,也就是要增加资金投入。二是由于这部分考生对教材知识不甚了解。教材在谈及农业发展时,讲了三条:①要依靠党的政策,即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②要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即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③要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考生如果能联想到这些知识再结合材料分析,就不会出现漏选的情况。
[启示]掌握教材知识是基本环节,只有仔细分析题干里的每一句话,再对照选项的内容,方能作出正确选择。分析题干内容时,不仅要弄清字面含义,更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深层次的寓意。
第25题:近年来,我国彩电、VCD机等商品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主动挑起价格大战的往往是那些生产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只是被迫应战。这种现象所蕴涵的经济学道理是
A.大企业更能承受降价销售所造成的损失
B.大企业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更灵敏
C.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D.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C。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高达86.9%。其中选ABC的考生占抽查总数的17.1%,选BC的占15.8%,还有选ABCD的占9.6%,选C的占8.9%,选CD的占8.6%,选BCD的占8.25%等,可谓五花八门。
[简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经济常识部分第一课价值规律和第五课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只要依据教材知识仔细审清题意,并不难作出正确判断。A项正确,完全可以从题干推理出来,因为大企业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这就意味着它的生产成本肯定比中小企业低。若生产同样的商品,大企业降低销售时还有微利可图,而中小企业则不敢降到大企业的商品价格水平,这样做它们就不赚钱,甚至亏本(主要是他们的生产成本高)。B项与题干内容不符,再说这句话本身就不对,因为中小企业对市场价值变化的反应更敏感。C项正确,由题干内容就可推出:商品成本越低,其市场竞争力越强,反之则愈弱,也就是说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D项不能由题干推出且本身说法错误,因为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是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故D项不能选。
[启示]掌握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是做好此题的前题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则是解题的关键。
第26题:在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是因为
A.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B.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D.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此题的答案是BC。
[错例]考生错选率高达61.9%。其中选ABC的考生占了抽查总数的24.1%,选C的占了11.2%,选BCD的占了19.3%。
[简析]这道题属于因果型试题,题干给的是结果,让考生找出原因。有一部分考生选择了A项显然不合适,因为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主要是为了摆脱宗教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所以从A项无法推导出题干这一结果。B项正确,是由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意义,就是能促进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而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C项正确是因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才使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走到一起来了。D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一部分考生选择了D项,说明连教材上的知识也没有弄清。教材中写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组织及成员在政治思想面貌上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宗教组织都已成为联系各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但宗教在本质上仍是对客观世界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可见,其本质并未变化。再说由D项也不能推出题干的结果。
[启示]对于因果型的试题,首先应根据题干的内容和教材的知识将错误项排除掉,在剩下的部分选项里,一一与题干对照,看其能否构成因果关系,这样就能找到正确的选项。
第27题:其街道办事处市容卫生检查人员甲某等三人,在执行任务时,发现居民乙某家的临街阳台悬挂杂物,有碍市容,便攀入阳台进行清理。乙此时回家,见此大为不满,便找办事处领导,要求对此事加以处理。得到的答复是:市容卫生检查队三人以上可直接进入无人的居民家中进行清理,是办事处领导决定的。从以上事例中可看出
A.进入居民家中清理是市容卫生检查人员的义务
B.办事处领导的答复维护了检查人员的合法权利
C.维护市容是乙某应尽的义务
D.市容卫生检查人员侵犯了乙某的权利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D。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占63.2%。其中选BC的考生占抽查的16.8%,选ABC的占16.5%,选D的占10.3%。
[简析]A项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教材在谈到公民权利时,其中就有一条,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所以市容卫生检查人员擅自进入居民家中显然是违法的,故A项不能选。既然肯定了检查人员行为的错误性,那么,B项的说法也就站不住脚,故B项也不能选。只有CD正确。一部分考生错选了A项和B项,是因为对教材上的知识没有掌握,再说这些知识初三就已经学过了,到了高三差错率还如此之高确实不应该。一些考生漏选了C项,是因为他们割裂了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关系。本来二者是统一的,任何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一方面公民享有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另一方面公民也有维护市容的义务。
[启示]学习知识时,一要认真扎实,融会贯通。二要弄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好比“矢”,问题好比“的”,要做到有的放矢。
第29题:(与28题是同一题干: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从哲学上看,上题的事实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理论来自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
D.要在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高达67.1%,其中选ABCD的有23.6%,选AD的有17.3%。
[简析]A项的道理在题干里体现得很明显:外因是上级的支持(给钱给物)和帮助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支部,内因是“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大干了几年”,结果是“面貌大变”。这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B项内容在题干里体现得不甚明显,故部分考生漏选了此项。但仔细分析,还是能看出来的,如题干里说,原来“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变化总是不大。后来……面貌大变。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说明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C项内容在题干里没有体现,不应选。D项正确,是因为此题说明抓“输血”不如抓自身的“造血功能”,即“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启示]审题时要根据选项的内容,在题干所给的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同时,要弄清与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能随意扩充题干的内容。
第31题:据报道,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某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禁止企业使用本国木材生产一次性卫生筷。而森林覆盖率不足20%的某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却用本国原木制造一次性卫生筷,竞相降价向该发达国家出口。这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A.利与弊、好处与坏处是对立统一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眼前利益必须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D.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来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高达79.9%。其中选ABC的考生占28.7%,选AC的考生占11.4%,选BC的考生占9.5%。
[简析]试卷的突出问题是漏选。漏选A的考生没有联想到某发达国家禁止使用本国木材生产一次卫生筷的利(长远看保护了国家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与弊(眼前少收益多花费)的对立统一,也没有看到某发展中国家的利(暂时获得一定收益)与弊(长远看损坏森林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对立统一。漏选B项的考生没有想到A项所说的利与弊、好处与坏处就是一种联系,实际上题中还隐含有“急功近利的做法与某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从长远着眼考虑子孙后代的做法与某发达国家的联系”,可见联系是普遍性的。大量考生漏选了D项,我们认为他们可能是没有弄清两个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做法(即现象)背后掩盖的本质是什么。其实这个本质就是是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长远需求)。从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某发达国家的做法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某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启示]告诫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一定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32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段话的基本哲学内涵是
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基础
B.要用历史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过去,也要注意未来
C.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高达86.3%。其中选ABCD的占37.2%,选ABC的占23%,选AC的占21.3%。
[简析]在考生所犯错误中,错选B项最为突出。实际上B项中所谓“注重未来”与题干的内容明显不符,所以,B项不能选。一些考生漏选D项,是对问题理解不透彻造成的。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呢?普遍性是指搞社会主义建设肯定都会遇到矛盾(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特别性是指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自然就有中国的矛盾(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不同的阶段矛盾的表现也不一样。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启示]要学会用抽象归纳的方法看问题,即要从题干内容归纳总结出一定的哲学道理,这就要经过头脑一番加工,然后确定该选的与不该选的。
第33题: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厄尔尼诺又在全球肆虐,引起了海啸、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错例]考生中错选率为51.1%。其中选BD的占14.1%,选ABCD的占12.7%。
[简析]考生中漏选C项的原因是不能活题活答,不能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看到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具有二重作用(有建设同时还有破坏)。一些考生错选A项确实不应该,因为A项的意思与题干的内容恰好“方向相反”。题干表明:人类恰恰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才以自己的破坏性行为导致并加剧了厄尔尼诺的危害。这就从反面警告我们:应当努力认识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害程度。
[启示]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总之,要作好客观性试题,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既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又要有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要努力学好理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客观性试题中的大多数是对教材知识的再现或再认识,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即使要记忆,也要理解地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另外,在能力培养方面,既要注重平时训练,又要在练习中提高,练得多了,能力提高也就快了。
其次,要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题目审不清,答题就没有针对性,甚至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通过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和范围,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审题过程是大脑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加工制作过程,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排除干扰因素,弄清核心问题。不仅要分析题干所给的内容,还要通过字里行间寻找暗含的成份;不仅要全面掌握题干各部分的内容,还要明晰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现象,更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再次,要理清头绪,注意干肢结合,“对号入座”。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将整个题目前后贯通一气,彻底领会其真正含义,与题肢(选项)结合起来,经过仔细分析比较,确定正确答案,对于最佳(单项)选择题来说,含义正确的选项有时不止一个,需要认真推敲,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题肢(只能是一个)。一般来说,弄清题干的中心意思最为关键。在选项时应注意:直接联系选,间接联系不选(也叫做一级联系选,二级联系不选);必然联系选,偶然联系不选;本质联系选,现象联系不选。对于不定项选择来说,其正确答案的选择要复杂得多,同时这一类型的试题也是每年考生丢分最多的,因为不仅错选多选不得分,而且漏选也不能得分。考生做这类题也要首先把题干内容完全弄明白,既不能扩大题干内容,也不能缩小题干内容。考生在答这类试题时,要下功夫仔细分析比较后,该选的一定要选,不该选的决不能选。
最后,从心理上要注意冷静思考,沉着应战。做客观性试题时,许多考生之所以容易出错,是因为上了考场情绪高度紧张,以致看了题干以后,未搞清其内容,又慌慌张张地看选项;而看选项时,又把题干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单看选项时,觉得这个也对,那个也对,有时竟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胡乱一选,必然出错。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应该是稳定情绪,把考试当练习(平时则把练习当考试,认真对待),并带着问题(即选项)去阅读题干,提高针对性,以作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