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的系统性特征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论实践的系统性特征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略论实践的系统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分析实践的构成要素以及诸要素在动态运行中实现实践的功能,论述实践具有系统性特征。指出研究实践系统性特征的意义。

关键词 系统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手段(工具) 实践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是指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从实践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其实,实践还应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实践是一个由各种要素和环节有机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复杂系统。

(一)

所谓系统,是指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功能性。实践作为系统,从它的静态结构来看,它是由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三要素构成的系统。

实践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作为主体的人,具有多种属性,但按其本质来说,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实践是主体本质属性的最集中的体现。列宁认为,主体和客体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①实践主体是多层次的。基本层次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个体主体是指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下,从事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的个人;群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利益、目的、信仰和规范而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如民族、阶级、政党、科学共同体等;社会主体是指活动着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但它不是个体和集团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力量整体。它是主体的最高层次。这些主体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不同的群体,个人和群体又是构成社会主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同一个主体,既可以是某一个较小范围的主体,又可以是较大范围的主体的一部分。各个层次的主体又各自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实践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它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今天,不是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明天,就可能成为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而被赋予客体的规定。实践客体具有多种属性。任何客体都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客体是以主体的实践对象存在于现实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中,具有对象性;客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入到主体的实践范围并受主体活动的社会历史所制约,所以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是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有机构成的系统。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社会客体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精神客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同时也能够而且必须把自己的意识、以及作为工作对象的他人的意识等作为改造的对象,这时,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也就成为客体。实践客体是多层次的:一是已被人们改造的对象;二是正在进入人们改造过程的对象,它正处于由“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三是尚未进入人们的实践领域的客观事物,即潜在的实践客体。

实践的手段(工具等)是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手段(工具等)是由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自然手段和人工手段,硬手段和软手段,先进手段和落后手段等组成的工具系统。这里所说的先进手段是指当代人们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劳动器官等自然手段的延伸、放大和提高的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先进工具。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是先进技术的先导,先进技术是先进工具的基础,先进工具是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人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物化成果。我们所说的先进理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从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中所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新的科学理论。我们所说的先进技术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技术改造活动中所总结出的新的科学工艺、新的科学方案、新的科学设计、新的科学蓝图等。我们所说的新的工具,如观察工具中的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各种电子分析器等;实验工具中的低能加速器、中能加速器、高能加速器和其他现代化各种实验设备;生产工具中的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自控化、遥感化等;运载工具中的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超音速飞机、高速远航巨轮、电气化火车等;探测工具中的陆上电子控测仪、海洋电子控测仪、空中电子控测仪、其它星球电子探测仪等;通信工具中的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激光通信设备、光纤通信设备等;计算工具中的光计算机、多值逻辑运算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巨型电子计算机等;作战工具(武器)中的导弹、激光武器和各种类型的先进常规武器等。这些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工具,是实践系统中的关键性环节。它是不同时代实践活动中水平和活动方式的客观标志,并决定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衡量和判断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先进还是落后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主要的标志就看所掌握的实践手段(工具)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

(二)

实践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这种基本功能是由构成实践系统诸多要素在动态运行中得以实现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客体则是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功能的一方。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②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实现了对客体的改造,使客体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合符人所需要的变化,产生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作为实践活动结果的客观事物是人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客观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积淀、物化、凝聚在客体中,并通过自己目的、能力和力量的对象化、确证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种在实践中发生的主体能力向对象转化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在同一实践活动中,人又占有、吸收自己活动的成果,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在实践中发生的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实践过程中,不仅客体得到了改造,同时主体也得到了改造。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③这种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不断进行,也就不断解决既有世界和应有世界有矛盾,不断地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即实践功能不断得以实现。

实践的功能是通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体现出来的。在主体和客体的双向运动中,渗透和包含着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价值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功利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或达到某种功利目的而进行的;另一方面,当着这种活动和活动的成果感性直观地显示出人类战胜各种困难的创造性、智慧、力量和才能,成为人的自由的感性现实的确证和肯定的时候,它就会在满足人的功利需要之外,引起一种与功利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愉快有质的区别的精神的愉快,这就是本质意义上的美感。在审美关系中,主体成为审美主体,即具有审美知觉的,能够欣赏美的审美活动的人。客体成为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即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各种物体和具有审美价值属性的对象性存在。总之,在实践活动中改造客体,一方面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而实现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另一方面引起了主体所特有的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满足了主体美的享受。

实践功能在主客体矛盾运动中得以实现,其中,实践手段(工具)的作用至关重要。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必须借助一定的中介传导到客体上去。离开实践手段,实践目的就不能达到。实际上,任何实践活动总是主体借助一定的工具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客体,从而使最初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目的蓝图和未来客体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然而,主体对手段(工具)不能任意选择,否则,实践系统的功能就难以实现。

作为实践系统中的中介的工具、技术等手段,必须服从于实践活动的目的,而目的要想运用手段摆布对象,就必须使手段符合对象本身的规律。“技术之所以服务于人的目的,是因为它的性质(实质)就在于:它为外部条件(自然规律)所规定。”④只有为对象本身的规律所规定的手段才是合目的的;只有运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才是现实的并能实现的目的。

实践系统功能的实现,往往不是主体(通过手段、工具等)一次作用客体就能完成的,特别是对复杂客体的改造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由于实践系统本身是一个由实践主体以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来实现运行和发展的功能系统,所以,主体可以在一次或多次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实践目的与实践结果之间的不断反馈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控,从而保证实践系统的运行过程成为一个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自发展不断趋近实践目标值的过程。

(三)

揭示和研究实践的系统性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现代科学发展成果进一步证明,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复杂的系统性特征,认识本身构成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又内含着认识的客体系统、认识的主体系统和认识的中介系统等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又具有各自复杂的结构,又自成系统。认识系统中的三个基本子系统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揭示和进一步研究实践的系统性特征,就会找出认识系统和实践系统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以及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的原理,得到具体、丰富和深化。

第二,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一般都将实践活动概括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这种划分难以概括一切实践活动,且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界限的标准也难以明确。揭示和研究实践的系统性特征,势必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抽象为实践活动的不同层次。这样,不仅丰富了实践范畴的内涵,也能避免在实践分类上的局限性。

第三,既然实践系统有层次结构,那末,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主体就应当找准自身实践的层次位置,明确实践的目的,了解实践对象,选择合符目的的实践手段,从而克服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第四,既然实践系统的功能是由构成实践系统诸要系在动态运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那末,要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伟大系统工程的功能得到最佳发挥,就必须加强对实践主体的培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努力改善实践客体,千方百计采用先进的实践手段。必须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加速优化实践系统诸要素,才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

④列宁:《哲学笔记》第201页。

标签:;  

论实践的系统性特征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