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_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论文

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纪录片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世界纪录片发展继续呈现繁荣势头:纪录电影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力巨大的社会问题影片,票房继续走高,电视纪录片持续增长。

对于中国纪录片发展来说,2010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点:2010年10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获得政策保障。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始筹建,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这是唯一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传播平台,必将改变中国纪录片制作与传播的格局,拉动纪录片市场的繁荣。

一、纪录片频道

2010年上半年,全国各纪录片频道基本维持2009年的运行机制和栏目配置。但从年中开始,新的变化开始酝酿,转机逐渐显现。

首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筹备,新科影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中央电视台全面推行频道制改革,分散在各个频道的部分纪录片栏目陆续停播,制作力量向纪录片频道集结;科教频道重新定位并因应改版;中央新影集团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基地。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格局,也牵动中国纪录片制播格局的整体变化。

其次,地面纪录片频道积极进行频道改版,定位逐步清晰,整体感更强,尤以上海纪实频道和金鹰纪实频道表现突出。

第三,2010年初新的地面纪实频道——辽宁北方频道开播,代表了新生力量的加入。辽宁北方频道一方面依靠新闻节目拉进与当地观众的贴近性,另一方面,通过外购纪录片栏目的方式降低成本,很快实现盈利,代表了地面纪录片频道的另一种发展思路。

最后,地面纪录频道之间的关系在2010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10上海纪实频道将《档案》全栏目输入到辽宁北方频道,标志着上海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内容供应商定位的强化和发展,是一次实质性飞跃,地面纪录片频道逐步开始分化。这两个地面纪录频道一改过去行政划分的思维模式,一个为播出平台兼内容供应商,另一个则是播出机构,两者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

2010年,所有这些变化汇聚一起,推动着中国的纪录片频道不断发展变化,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纪录片频道发展版图。

1.纪录片频道整体格局

(1)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希望纪录频道能够带动中国纪录片走向海外,从而有效地传播国家形象和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国家广电总局期待纪录频道启动纪录片市场,成为纪录片产业化的引擎,启动中国纪录片市场。

(2)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2010年,科教频道重点调整了同质化的栏目,如《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不再做大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每一个栏目自身的创新点。调整后的科技类纪录栏目《科技之光》偏向于高端科技,《创新无限》偏向于实用技术,《原来如此》则注重科普小知识的传播,旧栏目的新定位以及新栏目的新尝试使得科教频道内部栏目的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此外,科教频道还推出纪录栏目《地理中国》、《自然传奇》,内容更加丰富。总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更加倾向于科技、教育、人文历史和地理探索等领域,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其独特内容和特色。

(3)上海纪实频道

2010年,上海纪实频道将主要精力聚焦世博会主题,制作了共计91期、总时长约1437分钟的世博专题节目,紧贴世博的脉搏,全方位、多视角诠释世博主题。同时通过联合制作、社会订制等多种生产模式,先后拍摄制作了科学纪录片《渡江记——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的秘密》、《外滩佚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一系列人文历史、社会政经的纪录大片。纪录电影《外滩佚事》大胆创新纪录片创作方式,为纪录电影的院线发行积累下珍贵的实战经验。同时,栏目运转更加成熟,《档案》、《眼界》等栏目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4)金鹰纪实频道

2010年,金鹰纪实频道全天6个小时的首播节目,其中自采自制节目90分钟,引进编辑类节目270分钟,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2010年8月底,金鹰纪实频道《故事湖南》隆重推出抗战系列纪录片《用我一湘壮河山》,显示了大片制作能力。《丁点真相》是频道收视冠军节目,2010年年初从60分钟扩充为90分钟,连续一年多蝉联金鹰纪实频道晚间收视冠军。总体来讲,金鹰纪实频道开办三年来,无论在收视、广告创收还是社会评价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但自制栏目数量和质量仍显单薄,传播渠道、传播覆盖、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5)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

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CETV-3)自2007年改版来,纪录片节目成为频道主要内容,依托北京地区的经济文化资源和都市白领人群,定位于“教育、人文、纪录片”,正在打造以“我的太阳,我的梦想”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链。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共有14档栏目,其中8档为纪录片栏目,自制栏目1档,为《首都记录》,2档外购栏目,5档贴片合作栏目。纪录片栏目数量占频道总栏目的59%,纪录片播出时间占总栏目的2/3。

(6)重庆科教频道

重庆科教频道主要由科学、教育和纪录三类节目构成,三大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0%,20%,70%。纪录片栏目播出时段主要集中在17:00之后。2010年重庆科教频道主要纪录片自制栏目有《真实》、《纪录重庆》,其余的都是外购栏目。2010年,《真实》由周一至周五播出改为周一至周日播出,成为主打栏目。

(7)辽宁北方频道

辽宁北方频道是辽宁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全新频道,于2010年元旦正式开播,频道理念为看“高处的风景”,并力图打造第二个“凤凰资讯台”。在纯粹高端媒体的定义下,辽宁北方频道主打高端精品节目,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和民族性,更强调播出作品的文化含量和经典品质。沈阳地区收视排名在20多位,在全国的影响力还较小。目前频道共有45个栏目,分为两大块,即新闻栏目和纪录片栏目。纪录片栏目全部外购,强调“娱乐”特性,把教育贯穿在娱乐中,以高超的叙事手段征服观众。

2.纪录片频道节目构成

2010年纪录片频道在节目构成方面都不断地作调整,节目定位更加明晰,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首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要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科技内容为主。

其次,地面纪录片频道加强节目调整,频道内容定位更加清晰。2010年,上海纪实频道、金鹰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等都对频道的节目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第三,各纪录片频道增加纪录片栏目的数量,增加播出时间,并调整播出时段。

第四,地面纪录片频道栏目构成,重叠率较高。

重复栏目主要有《奇趣大自然》、《传奇》、《寰宇地理》等,地面纪录片频道的自制能力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

3.纪录片频道运营模式与盈利模式

中国纪实频道在制播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倾向和特点:中央电视台平台优势突出,制作实力强大,但在制播分离方面则刚刚起步。各地面纪录片频道在制播分离方面已经开始进行了各种尝试,并已逐步摸索出适应市场、开发市场的不同方法,尤以上海纪实频道最为突出,无论在委托制作还是联合制作都一直走在前面。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也进行了很多探索。

2010年,纪录片频道盈利模式新趋势主要有:

第一,各频道收入以广告收入为主,但节目销售开始大幅提升。

纪录片频道主要收入依然是广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广告收入约5亿元,上海纪实频道广告收入超过1亿500万元,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广告收入过亿,金鹰纪实频道广告收入2500万元,重庆科教频道广告收入1970万元左右,新成立的辽宁北方频道广告收入约6000万元。与2009年相比,所有纪录片频道的广告收入都有提升,占频道总收入的90%-95%左右。

与此同时,节目销售量大大提升,在频道总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上海纪实频道节目销售总额达到379.5143万元,国际销售同比增长211%;国内销售同比增长151%。销售最好的依然是《档案》、《大师》和《眼界》等栏目纪录片。

第二,频道品牌建设明显提升。

品牌建设是一个频道成熟的标志。2010年,上海纪实频道和上海电视节合作推出“MIDA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奖”系列活动,提升频道品牌。

第三,新媒体平台纳入纪录片频道的产业规划范畴。

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之外,纪录片频道努力开拓新媒体空间,将新媒体纳入产业规划范畴。2010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中国教育电视网络电视台果实网(CENTV)正式上线,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延伸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扩大了传统媒体的覆盖面。

4.纪录片频道传播效果

2010年各纪录片频道的总体收视表现平稳,各频道有升有降,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但各纪录片频道表现出了不同的生长走势。

据央视-索福瑞31中心城市收视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2010年的平均收视率为0.15%,较2009年下降0.01%;平均收视份额为1.12%,较2009年的1.22%下降了0.10%,收视表现与往年基本持平,竞争力略有下降。但由于其稳定的节目品质和质量,该频道在全国所有上星频道中排名16位,属于比较靠前的频道,综合实力仍较强。从观众集中度看,男性、45岁以上、干部、管理人员、无业人员的集中度高于平均水平,相比2009年,男性特征更加突出,对老年观众更有吸引力,观众的学历水平有所下降。

上海纪实频道在2010年的收视依然在较高水平运行,较为平稳,略有下滑。据央视-索福瑞在上海地区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纪实频道平均收视率为0.20%,较2009年下降了0.05%;平均收视份额为1.55%,较2009年的1.81%下降了0.26%。在上海地区的频道排名中处于第19位,较2009年的第14位下滑了5位,说明其在上海地区的收视较为平稳,但竞争力略有下降。从观众集中度看,上海纪实频道的观众男性特征依然明显,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趋同,其对45岁以上观众更有吸引力。

2010年收视表现较为突出的地面纪录片频道是重庆科教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2010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依然延续了2009年的上升趋势。该频道的平均收视率较2009年提升幅度为36%;收视份额提升了31%。重庆科教频道在重庆地区平均收视率较2009年增幅为183%;收视份额提升了1.01%,提升幅度明显。中国教育台纪实频道的收视较为平稳,与2009年基本持平,其根本原因在于电视剧收视率下降,拉动频道整体收视下滑,而纪录片栏目收视比较平稳。

二、纪录片栏目

1.纪录片栏目整体格局

随着2010年元旦辽宁北方频道开播,中国纪录片播出平台不断扩容。但是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力量并没有呈几何数字的增长,播出平台和制作力量之间并不平衡,一方面表明中国现在的纪录片栏目依旧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纪录片产业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课题组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开路播出的主要纪录片栏目总计98档(包括在不同的地面纪录片频道重复播出的纪录片栏目),首播时长总计13219小时。其中以自拍自编为主的栏目43档(44%),以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的栏目14档(14%),完全外购的栏目41档(42%)。其中,中央电视台以自拍自编为主的栏目共计26档,占此类栏目的59%,依旧是中国纪录片栏目最强大的创作力量;省级卫视以自拍自编为主的栏目和以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的栏目各占7档,这说明省级卫视已经开始逐步改变对纪录片栏目功能的看法,越来越倾向于核算纪录片的投入和产出比;地面纪录片频道则是完全外购栏目的最大买家,它们完全购买的栏目占到这些频道播出纪录片栏目总量的74%。

总体而言,中国电视机构的栏目生产体制使得纪录片的制作力量局限在栏目的框架内,同时,社会化的纪录片公司发展得非常不充分。尽管2010年中国纪录片的需求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出现,但由于纪录片市场发育不良,价值与价格的矛盾依然尖锐,因此并没有拉动民营资本对于纪录片的介入。

2010年,中国纪录片栏目总体格局平稳,因改版停播或开播的栏目共计13档(13%),其中又以中央电视台的变动最大,有9档栏目进行了调整。

图1 不同加工程度的中国主要纪录片栏目分布

省级卫视的纪录片栏目大量从周播变为日播,在收视率的风向标下,传统创作型的纪录片栏目开始走向没落,而低成本的以素材加工为主的消费型纪录片栏目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并越来越倾向于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曾经以纪录片栏目来树立一个频道文化品位的时代已经开始逐渐远去,代之以更为实际的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

2.纪录片栏目主要特征

从栏目内容看,在2010年播出的98档纪录片栏目中,除去地面频道重复播出的20档栏目,共有78档不同内容的栏目,其中历史人文类栏目38档(49%),社会现实类栏目22档(28%),自然地理类栏目18档(23%)。这些纪录片栏目在内容上的总体特点是:历史文化类栏目进入调整期,社会现实类栏目偏向于新闻性和故事性,自然地理类栏目加大创新力度。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历史人文类栏目进入调整期。2010年最火爆的电视纪录栏目就是各种反映近代历史题材的剧情类纪录片。各种“档案”成为这个年度在纪录片栏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第二,社会现实类栏目偏向于新闻性和故事性。2010年7月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停播,标志着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起,开创纪录片时代的结束。纪录片的时间痕迹已经越来越稀薄,对现实进行严肃思考的纪录片逐步淡出公众视野。与此同时,《新闻调查》也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调整到新闻频道播出,其影响力也在减弱。

各个省级卫视和地面纪录片频道则通过购买各个地方电视台廉价的视频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制作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消费型纪录栏目,如《传奇故事》、《丁点真相》等。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栏目在投入和产出上有着很好的性价比,但是在文化品位上却遭到质疑。如何兼顾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这类栏目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第三,自然地理类栏目加大创新力度。

2010年,自然地理类栏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中以国内素材为主的栏目6档,以国外素材为主的栏目12档。虽然以国外素材为主的自然地理类栏目依旧占据主体地位,但是以国内素材为主的自然地理类栏目正在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

从美学特征看,2010年纪录片栏目悬疑风格全面扩散,总体美学特点为:讲述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强化扮演的尺度得到拓展;用详细的创作流程规范戏剧性叙事策略。

从传播特征看,2010年大部分电视机构倾向于将周播的纪录片栏目调整为日播纪录片栏目,以加大纪录片栏目的传播频率;而栏目内部的节目也同样采用系列化的制作和播出模式,以强化播出的规模效应和作品概念。在频道整体传播上,栏目和栏目之间曾经泾渭分明的界线被打破,更强调“大板块、主题化”的大时段编排思路,用节目集群来形成规模化的收视效应。中国电视已经进入了频道传播时代。

2010年中国的纪录片栏目虽然整体发展平稳,但是原有的栏目管理和传播模式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需求,从管理体制、制作力量、栏目类型到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稳中求变。未来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将逐步改变制作、播出、管理三位一体的模式,栏目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播出平台而存在,其制作功能将会向专业的纪录片内容生产商转移,而管理功能则会向频道集中,制作和播出分离是发展趋势。

三、纪录片作品

与建国60年的2009年相比,2010年纪录片作品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市场动力明显增强,历史文化题材大片不仅数量增多,影响力提升,美学探索更进一步,戏剧化和娱乐性更为凸显。同时,关注当下、记录现实的纪录片作品数量剧减,影响力也局限于边缘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态势下,意识形态话语依然强健,市场的力量渐渐呈现,美学贴近市场,幻变出万千风情。

1.纪录片作品类型特征

2010年的宣教型纪录片不仅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也参与了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宣教型作品的一种新趋势。围绕着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社会事件,《城市之光》、《2010世博记忆》、《上海2010》等出现。

周兵导演的纪录电影《外滩佚事》也是关于上海历史的巨制。专业演员的参与和精彩剧情的演绎也让这部纪录片更增加了戏剧性和观赏性,演员第一次在纪录片里开口说话,引发学术界关于纪录片边界的讨论。

游走于故事片与纪录片之间的贾樟柯导演也为上海世博会拍摄了纪录电影《海上传奇》,以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述,展现了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成为第一部进入戛纳竞赛环节的中国纪录片。

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产业的形象传播工程,由地方政府、旅游文化机构与传媒机构联合制作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异常活跃。如《大秦岭》、《太极武当》、《庐山:人文圣山》、《说吴》等。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一些宣教型作品确是为明确的功利目的而制作的,但不少作品却跳出了赤裸裸的宣传腔调,而是深入地域文化,提炼美学元素,制作出精良的艺术佳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美学情趣。

2010年,在纪录片市场化的趋势中,依然涌现出一批审美型纪录片作品,它们执着地探索着纪录片艺术创造的空间和审美表达的可能,并进行美学新尝试。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历史人文纪录片。《敦煌》延续了《故宫》、《台北故宫》等纪录片用影像传播中华文化的理念,以大气从容的风格全方位展现了敦煌2000多年的历史与文化,以人物结构全篇,大胆运用戏剧化的再现手法和流行音乐,传播效果比较突出。《颐和园》、《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西湖》也展示了年度审美型作品的水准。

与历史文化大片相比,表现现代史的纪录片也是近年纪录片的突出倾向。2010年,由崔永元领衔制作的3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在电视首播之前,该片先于搜狐视频全部独家播出,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上线仅一个月在线收看人数即突破千万。

具有世界眼光和思考意识的《公司的力量》和《华尔街》是2010年纪录片作品中的亮点,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

相比之下,2010年关注社会、记录现实的纪录片比较稀少。由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跟随在广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以平实动人的影像呈现了农民工艰辛、悲苦的现实境遇,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2010年消费型纪录片作品较少,而且主要以纪录片栏目的特别作品的方式存在,具有探索价值的是《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国内首部七集纪录剧情片《迷徒》。该片采用了国际流行的剧情式纪录片手法进行创作,在故事叙述、造型表达和技术制作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全片运用专业演员的表演和对白建构主体情节,成功实现了将再现式纪录片升级为纪录剧情片的探索和尝试。

2.纪录片作品制作特点

2001年以来,随着电视栏目的普及,纪录片作品的数量急剧减少。然而,2004年《故宫》播出之后,纪录大片的传播价值与社会影响再次凸现,为纪录作品展开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也慢慢改变着纪录片的制作模式。

第一,团队化制作初步呈现品牌效应。

2010年纪录片作品的制作主要集中于国有制作团队和民间制作团队两部分力量。国有制作团队主要来自中央电视台、新影厂、上海纪实频道以及南京电视台、大连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这些电视台中形成了一些由一个著名导演为中心的制作团队,如中央电视台刘文团队、陈晓卿团队、任学安团队等,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团队。民营制作力量也在发展壮大,比较活跃的有三多堂、大陆桥传媒、雷禾传媒等。民营制作公司多以栏目纪录片委托制作或制作发行为主,大多采用公司化管理体制,从立项、策划、拍摄、后期制作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

第二,开始尝试预售模式。

预售(pitching)作为国际纪录片的一种常规的运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融资,而且还能把销售理念提早引入制作环节中,真正制作出适于传播和销售的作品,但在中国却是新生事物。

目前,电视台投资仍然是纪录片作品的主要资金来源,社会资助开始活跃,如地方政府或旅游文化企业、非盈利基金会的参与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说明纪录片已经获得有识之士的认同,并付诸行动。CNEX视纳华仁基金会于2010年继续资助纪录片创作,推出苏哲贤导演的《街舞狂潮》,良友文化基金会也在2010年资助了《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珠峰》等纪录片的创作。

3.纪录片作品传播特点

2010年纪录片在传播策略上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新趋势,这些策略带动了传播效果的增值。

2010年纪录片作品播出还是以电视播出为主,播出形式为栏目播出和特别节目两大类。如《敦煌》于2010年大年初一作为开年大戏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首播。而《迷徒》、《大秦岭》、《说吴》则在《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据央视-索福瑞31城市收视数据显示,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重要纪录片作品的收视成绩均在0.2%以上,其中《颐和园》以平均收视率0.47%的成绩高居榜首,其他收视表现较好的纪录片作品还有《迷徒》(平均收视率为0.41%)、《大秦岭》(平均收视率为0.41%)、《太极武当》(平均收视率0.39%)。上海地区,收视表现较好的纪录片有《上海2010》(平均收视率为0.47%)、《渡江记—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的秘密》(平均收视率为0.47%)、《阿富汗战地之旅》(平均收视率为0.31%)。长沙地区,收视较好的纪录片作品是《用我一湘壮山河》(平均收视率为0.37%)。纪录片作品的收视成绩受播出平台和播出时段影响极大,只能从有限的层面反映出作品的品质和题材的吸引力。

四、纪录片文化/美学特征

2010年,中国纪录片仍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形态。其中,主流文化形态仍然占据着黄金荧屏,占有社会优势资源;大众文化形态以市场为准绳,以收视率为指标,以终端的观众与广告为服务对象,快餐化地消费着自然与历史;精英文化形态面临阵地的丧失,一直坚守的人文精神受到严峻挑战;民间文化形态处于体制的边缘,因为没有完善机制的保障,生产很难复制,传播空间狭小。

1.纪录片文化特征

与2009年相比,2010年主流文化纪录片继续着对新中国成立的宣传,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而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举行,潜在地宣扬着国力的强盛与民族的复兴。电影版《复兴之路》的拍摄,就是为了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主流文化形态的纪录片不仅在生产上得到保障,而且在发行方面仍然带有计划经济优势。

大众文化纪录片仍以栏目为依托,用稳定的主题、风格满足大众趣味,以故事性、趣味性、可视性迎合受众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猎奇心理,在娱乐中消费着自然和历史。2010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上海纪实频道和北京电视台的《档案》栏目,大陆桥的《传奇中国》系列等,力求吸引观众的眼球,迎合受众的趣味。

精英文化纪录片则因为阵地的缩小,几乎溃不成军。严肃主题成为市场的软肋,以至于以文化为内容的纪录片栏目变成了娱乐的花边,仅仅是一种装饰性存在。但是,一些纪录片栏目依然坚持文化的位置,守望精神家园。上海纪实频道的《大师》和吉林卫视的《回家》厚载着文化情怀,却很难说载得动市场的重量。

崔永元领衔制作的3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致力于“口述历史”,经过8年采访,彰显中国纪录片人的社会责任感。

以《见证》、《百姓故事》为代表的纪录片栏目在2010年7月之后逐步被取消,记录民生故事、思考社会问题、追问创伤性历史记忆的纪录片慢慢退出荧屏。

民间文化纪录片仍然活跃,创作层出不穷,但水平参差不齐。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街舞狂潮》等产生了一定反响。但国内外基金对于独立制片的资助没有形成完备的机制,因此资金缺乏、技术得不到保障,单兵作战,队伍也不稳定,缺少播出平台,多数作品无法进入大众传播,只好参加国外电影节,或在小范围展映,以此相互取暖与慰藉。

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是2010年纪录片的突出特点。主流文化作品不再如以往的一副宣教姿态,只侧重意识形态的传播,而开始融入了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观点的表达,甚至融入大众文化元素以获得更为有效的传播。而精英文化纪录片当其一再被冷落和边缘化之时,也开始融入主流文化以求更好的传播平台,融入大众文化以求获得更多的受众。

用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去重新思考世界,从古代中国到世界大事,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标志,也是2010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的一个特点。《公司的力量》、《敦煌》、《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把视野扩大到异国文化,以影像的方式展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2.纪录片美学特征

2010年,戏剧美学不仅延续了之前的创作手段,而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向前,开拓出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和表现空间。

情景再现是增强历史纪录片戏剧化效果的最具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意象化、情绪化的再现演进到情节性、情感性的再现,情景再现视听效果的创新,侧重人物形象塑造。情景再现从过去情绪化的营造,到后来情节上的展现,再进一步,则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广泛吸纳各种类型片元素,突出娱乐效果和视听快感。同时,电脑特技、三维动画、新型摄影器材等发挥了突出价值,创造了新奇的视听效果。为了更好地贴近受众,增强纪录片传播效果,一些纪录片作品开始引入时尚元素。周兵在2009年的《台北故宫》中加入了流行歌手周杰伦的采访段落,又在2010年的《敦煌》中采用了摇滚歌手许巍的原创歌曲和摇滚歌手张楚、何勇的音乐。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流行时尚的轻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扩大了受众的年龄层。

另外,2010年,“口述历史”成为中国纪录片美学探索中的一个亮点。口述历史是历史文本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即通过当事人的讲述,串联起一段历史。在传统的历史类纪录片中,当事者的口述只作为一种重要元素穿插在片中。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均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结构全片。

由于2010年度纪录片纪录时代的作用愈加稀薄,文化产业、形象宣传的作用愈加显现,现实题材作品更为稀少,历史文化题材作品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纪实美学的弱化以及戏剧美学的凸显。在2010年纪录片创作中,只有宣教类和审美类较少作品呈现纪实美学风格。

五、纪录片市场

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中国纪录片总投资大约在5亿元以内,总收入7亿元左右,比2009年有所上升。2010年中国纪录片通过电视传播或院线放映的节目总时长约9500小时,其中电视栏目是中国纪录片规模最大的传播平台。2010年中国纪录片电视栏目首播总时长约13219小时,去除不同电视台重复播出的栏目,总时长约为9343小时;作为特别节目播出的电视系列纪录片28部,约137小时;进入院线放映的纪录电影13部,约20小时。以上电视纪录片数据是指纪录片专业频道和卫视频道纪录片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其余纪录片节目不在统计之列。

1.纪录片制作类型

根据纪录片的来源,中国纪录片市场产品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国自制纪录片、购买国外素材译制包装纪录片(外购包装)、国外供片商直接供片三类。其中中国自制纪录片约占总数的71%,外购包装的纪录片约占总数的22.6%,国外供片商直接供应的纪录片约占总数的6.4%。但需要说明的是,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自制纪录片虽然数量占绝对优势,但大多是地面频道的一次性传播。外购包装的纪录片与国外供片商直接供应的纪录片虽然只占30%的份额,但传播层次多、范围广、频率高,影响力不可低估。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主要有自拍自播和外购素材进行后期深加工两种形式,完全外购的纪录片栏目较少。

2010年中国地面纪录片频道自制和外购加包装的纪录片约1666小时,其中各频道制作节目时长分布,从制作量和制作模式来看,上海纪实频道的制作力量在地面频道中是最强的。

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自制栏目都在1-2档,其制作资金主要来自频道预算,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售卖,节目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小。但2010年,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上海纪实频道自制栏目《档案》整栏目输出表明地面传播的空间限制也可以成为跨区域横向传播的优势,这种传播特点符合纪录片跨文化、跨时空传播的本体属性和文化创意产品多次回收、长期盈利的特质。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404697 128852 36500

中国自制 外购包装 外国供片

图2 中国纪录片市场产品来源类型

26% 30% 29% 15%

上海纪实频道 中国教育三台 重庆科教频道 湖南金鹰纪实

图3 地面纪录片频道节目制作量分布

2010年,中国民营纪录片公司的纪录片总时长约2511小时,制作量仅次于中央电视台,居于第二位。《传奇》、《传奇中国》、《奇趣大自然》、《发现中国》、《口述》、《视野》等栏目播出率比较高,制作者为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北京雷禾广告传播有限公司等。其中大陆桥和雷禾都有10年以上发展史,是专业的纪录片公司。在所有经营纪录片业务的民营公司中,大陆桥的制作总量名列第一,占总制作量的70.5%。

2010年中国各省级卫视共制作14档纪录片栏目,其中7档是自采自编,7档是购入素材再包装而成。目前多数栏目能够继续维持,并非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各省电视台以文化节目建构自身形象的要求。

2010年,中国纪录片市场格局中,制作主体的总体生产能力仍有巨大潜力有待挖掘,以电视台为主的传播主体仍然占据主导强势地位。

2.中国纪录片市场传播主体

2010年中国开路电视首播98档纪录片栏目,其中完全购买的栏目40档,约占总栏目量的40%。

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纪录片栏目首播量占首播纪录片栏目总量的38.8%,但是它们同时也是制作主体,属于自制自播,市场化程度较低。

相比之下,地面纪录片频道给纪录片流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上海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重庆科教频道、辽宁北方频道2010年首播纪录片栏目共54档,其中40档完全从外部采购,占栏目总数的74%。2010年元旦开播的辽宁北方频道设有11个纪录片栏目,除了高国栋工作室制作完成的五部纪录片,其他全部是外部采买加工。

自制 外购

30 25 20 15 10 5 0

28 14 7 8 3 5 2 10 2 6 11

中央电视台 卫视级电视台 上海纪实频道 湖南金鹰纪实 重庆科教频道 中国教育三台 辽宁北方频道

图4 中国开路电视纪录片栏目数量分布图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2010年度中国出品16部纪录电影,但进入主流院线的影片数目和票房有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电影票房信息系统数据,全年主流院线上映纪录电影13部,其中有7部是2010年之前出品的,6部属于2010年的作品,3部作品胶数合发,《复兴之路》以超过200万的成绩成为年度最高票房的纪录电影,《海上传奇》和《外滩轶事》也分别获得60万与50万的成绩。

13部进入院线放映的纪录电影中,没有一部仅仅通过票房收回成本。从当前电影市场看,所有院线都是为商业大片准备的,绝大多数纪录电影因为缺乏宣传和明星号召力,排不上档期。

3.中国纪录片市场现状

通过考察中国纪录片制作主体、播出主体的现状和之间的关系,可以初步描摹出2010年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基本状况。

中国电视台传统的制播合一、自产自销,行政区域隔断纪录片市场的自由流通,使中国纪录片陷入低成本、低质量、窄范围传播、低收视率、低回收的恶性循环。中央电视台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市场化程度极低,未能发挥推动市场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纪录频道为市场化发展带来一丝曙光,但真实效果还需时间的检验。

地面纪录片频道购买节目的渠道包括国家地理频道、探索亚洲有限公司,大陆桥、雷禾、华亿联盟、元纯等国外纪实内容提供商、国内民营公司等,它们之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是节目销售和贴片合作两种方式。由于中国纪录片市场是买方市场,参与市场流通和竞争的制作者面对播出主体的强势,只能选择低价出售和多地售卖播映权的方式,不仅纪录片的价格与价值严重失衡,而且也加大了发行成本,抑制了社会资本的介入,也延缓了播出平台的发展速度。

2010年,中国纪录片的海外销售表现平凡。中国国际总公司海外纪录片销售金额在国际节目销售金额中占比6%左右,比2009年的23%下滑了17%,片源严重不足。即使销售到海外的中国纪录片,大多也处于出售资源优势,而不是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中国制作方所获得的国际发行收益有限,而改编之后的作品核心价值观与传播话语权也沦入他人之手。参与国际合作、进入国际市场依然是需要探索的道路。

4.中国纪录片市场新趋势

首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播模式将会拉动纪录片市场价格,促进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的建立。

其次,地面频道分工明确,具备制作实力的地面纪录片频道开始打造内容提供商身份,而长于传播的频道作为专门播出平台,相互合作,实现双赢。

再次,从引进外国影片到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大。

六、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

中国已经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目前,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2.98亿,约占总人口的22.6%。电视的地位正在受到网络的冲击。所谓新媒体,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数字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一个与传统媒体迥异的传播平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从传统媒体分流已越来越明显。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纪录片的观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09年以来,搜狐传奇高清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和2010年奇艺网纪录片频道相继建立,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网络传播的新局面。

1.中国纪录片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

2009年上线的搜狐高清纪实频道,是中国首家正版高清纪实频道。2010年搜狐纪录片上载总量为22476部,每月新增纪录片350部,截止到2010年12月纪录片频道总点击率189亿次。搜狐高清纪录片频道的流量在搜狐网仅次于影视剧、体育、综艺,位列第四。搜狐纪录片频道每天观看总时长超过其热播连续剧的总和,热门纪录片点击量更是过亿。

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依靠中央电视台提供的大量正版节目资源,集纳国内地方台、BBC、国家地理还有民间制作机构等各具特色的纪录片资源,2010年上载纪录片1300多部(截止到2011年2月16日),其中人物类、历史揭秘类、军事类、探索类纪录片受网友关注度较高。与搜狐高清纪录片频道和奇艺纪录片频道不同,纪实台提供的不仅仅是纪录片的点播,还推行台网联动,跟进重点纪录片的拍摄,从播出前的宣传推广到开播后的访谈解读,再到纪录片电视台播完、映后的视频点播,形成动态过程。

奇艺由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创立,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普罗维登斯资本(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参与投资,是国内首家专注于提供免费、高清网络视频服务的大型专业网站。截止2010年12月总共上载6000余集精彩纪录片,总时长超过3000小时,获得了百余万次的播放量。每人每天平均观看时长为52分钟。不少纪录片作品引起受众强烈关注,点击量超过400万次。

2.外国纪录片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

外国纪录片人士也早已开拓纪录片在新媒体上的疆土,“网络纪录片”(online documentary)已经成为2010年的流行词。

著名的纪录片制作机构,NHK、BBC、Discovery Channel、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除自身网站提供精选片段这样的短视频播放外,他们还纷纷与知名网站合作,在YouTube开设专属频道,让其纪录片的影响力深入全球。

2008年9月,Discovery在YouTube网站开播9个频道,专门展映来自Discovery旗下世界级电视网品牌的视频。被中国众多视频网站(如激动网、奇艺网)效仿的正版视频网站美国Hulu视频网站,网民通过每月付7.99美元下载hulu plus软件,观看丰富的电影、连续剧、纪录片等节目内容。

国外纪录片的网络传播受盗版影响的几率更小,用户通过交纳一定的费用在线观看视频,纪录片版权的合法性得到了保证。此外,英、美等国家完善的纪录片市场也为其网络纪实频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实的受众基础和大量优秀电影、电视纪录片的片源供给为网络纪录片频道提供了发展的起点。

3.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特征与发展趋势

2010年,网络已经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互联网诸多特点契合了纪录作品的传播特征,也悄悄改变着纪录片的美学形态与发展模式。

与电视、电影相比,纪录片新媒体传播发展出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更新快、时效强、贴近时事。

其次,网络提供了海量纪录片存储和非线性观看的可能性。

第三,双向传播利于纪录片的发展。

每一次技术革命往往产生观念价值的变化,甚至引发内容革命,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将会为纪录片带来新的改变。新媒体纪录片传播不仅为影视纪录片提供了传播渠道,也影响着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首先,网络传播将促成中国纪录片从小众走向准确受众。

其次,网络传播平台为原创纪录片提供了展示平台,并促成纪录片类型的丰富和美学的繁荣。

第三,网络传播将为纪录片制作与营销打开一个新空间。

目前,中国新媒体纪录片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络纪录片频道的纪录片多以电视纪录片为主,类型多为消费型纪录片,具有审美和思考价值的纪录片仍是少数,纪录电影所占份额更少。坚持正版,打击盗版,依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七、世界纪录片发展动态

1.主要国家纪录片创作与产业现状

目前,国外纪录片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体制;第二种是以法国、韩国为代表的政府扶持模式;第三种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1)美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美国纪录片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打造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010年美国纪录电影市场继续呈上升之势,在十部最卖座的纪录电影里,美国电影占了八部。《蠢蛋搞怪秀3D》以1.17亿美元的票房直逼《华氏911》,1944万美元的《海洋》和732万美元的《宝贝》是两部独立电影,让人惊叹法国纪录电影的卓越才华与市场能力。

2010年,探索公司全年收入37.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9%。其中美国本土收入增长9%,全球市场收入增长11%。探索每天都由15颗人造卫星以42种语言,向185个国家播放,全球累积订户超过15亿。本土订购收入为10.47亿美元,占总收入44%;广告收入为12.22亿美元,占总收入52%。而全球市场订购收入为7.6亿美元,占总收入61%;广告收入4.22亿美元,占总收入34%。其盈利模式包括订购费和广告,订购费保证频道正常运营,而广告收入则体现为盈利。此外,多元投资组合带来的附加产品收益,包括零售店、音像图书、主题公园等也是一笔不小收入。

500 400 300 200 100 0

459 219 141 110

亚太区 欧洲中东非洲 拉美 英国

图5 探索国际订户统计 单位:百万

英国:13% 其他:7% 欧洲、中东、非洲:43% 拉美:22% 亚太:15%

图6 探索国际各地区收入比

探索的扩张很好地演绎了“全球思考,本土行动”(Think Global,Act Local)的经营策略。保证内容高品质和权威性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对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作适当调整。截至2010年,探索节目已陆续登陆中国28个省市级电视频道。

(2)英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在英国,无论是公共广播还是商业广播,尽管体制与运营模式各不相同,但公共服务意念是其共同的特征。英国纪录片目前的播放平台主要是三家大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BBC)、独立电视(ITV1)和四频道(Channel4)。从2005年到2009年五个频道纪实节目量逐年增长6%,2009年达到了13135小时,而ITV1和Five增长尤为显著,分别是15%和16%。然而,所有类型纪实节目中增长最快的主要是流行的休闲爱好节目形态和纪实杂志类节目。

目前,BBC的纪录片制作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内部制作占50%,独立机构制作占25%,以及创意竞争窗口(Window of Creative Competition,简称WOCC)占25%。WOCC“唯节目是举”,采用“预购”的办法对所有的内容提供者开放委托制作。2010年,BBC四个主要频道的纪录片委托制作的数量达到220小时。WOCC中70%的节目是由独立制作者提供,因此独立制作远远超过保底份额25%,达到了40%。

2010年《老大哥》(Big Brother)离开了Channel 4的屏幕,但更多纪实肥皂剧(docusoap)继续点亮观众的眼睛。2008年启播的《家庭》(The Family)如今已经到了第三季,安放在普通人家中的摄像机,观察他们一天24小时的活动,反映英国现代多元社会。《每分钟都有新生命》(One Born Every Minute)记录每一个婴儿出生的过程,孕妇生产的艰难、新生婴儿的姿态、生育带来的希望之光,都在影片中大胆呈现,获得了2010年BAFTA电视奖最佳纪实节目系列。

(3)法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法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其创作数量和资金投入都令人觊觎,而题材也显现出多元的特性。法国平均每年生产2000小时的纪录片,其中社会问题占55%,环境与自然题材占22%,历史与科学占17%,而文化与音乐占6%。这些影片100%由独立机构制作,没有内部制作。在法国有500家独立制作公司,其中50家为大公司。2009年法国纪录片总投资3.451亿欧元,资金投入上除了金额的庞大,其筹资渠道也相当丰富。

法国纪录片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负责影视法令、规章之草拟与辅助,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视制作、发行与放映。其辅助方式有自动性辅助及选择性辅助两种。自动性辅助是借由上一部电影的收入,刺激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以刺激量的生产;选择性辅助是针对具有独立制片精神及艺术原创性的影片给予支持,以确保质的水平。2009年CNC投入纪录片制作6680万欧元。

法国电视台是纪录片主要的播出平台,包括公共频道France 2、France 3、France 5、Arte和私有频道TF1、M6、Canal+。除了电视播出平台外,每年总有一些法国纪录电影进入商业院线发行,而一些专门放映纪录片的私人电影院也为法国纪录片提供了广阔的放映空间。2009年,法国影院首轮播放的纪录片数量71部,达到了10年来最高,此前平均每年50部。在所有类型的首播影片中,纪录片占到了12.1%。《海洋》和《宝贝》分别以1944.2万美元和732万美元的成绩占据了2010年北美院线纪录片票房的第二和第三名,显示出法国纪录片在院线中也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

(4)韩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2009年《牛铃之声》的成功使纪录片成为韩国的热门话题,也使韩国政府看到了独立电影市场的潜力。2010年,韩国政府投资3000亿韩元支持电影产业,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是该国主掌电影业务的最高行政部门,致力于政策制定、技术提高、优秀人才培养、辅导金审核执行、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拓展等。其主要资金来源含电影票税收及政府预算,每年约有4200万美金的预算支持包括纪录片在内的电影创作。

在韩国,制作与播放平台主要是三家大电视台:由政府创办的官方电视台韩国广播公司(KBS);民间电视台文化广播公司(MBC)以及私营电视台首尔广播公司(SBS)。三家电视台每年制作多部4-6集的大型纪录片,每部制作经费约10亿韩元。2010年KBS制作的《东吉别为我哭泣》和MBC制作的《亚马逊的眼泪》等片都在电视台取得很好的收视,再进入影院获得票房佳绩。据电影振兴会的统计,2010年韩国影院上映纪录片共29部,而韩国本土的纪录片多达22部。

2.各国政府对纪录片的扶持政策与做法

政府对纪录片的支持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非常明确的体现。上至政策鼓励,下至资金辅助,纪录片不论从制作到播出都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在加拿大,一些纪录片项目还未开始前,就拿到20%左右的退税,有的甚至超过45%。国家电影委员会(NFB),作为加拿大的公众电影制片人和发行商,多年来一直支持纪录片创作,为世界提供看待加拿大的独特视角。而德国的纪录片产量约占总电影产量的1/5,都是源于政府的各种支持。德国纪录片协会(AG DOK)代理着近千部纪录片,为创作者提供咨询、交易的平台,2010年德国纪录片投资多达5亿欧元。在澳大利亚,政府除了直接的资金辅助外,还有减税政策。新加坡政府对纪录片也制定了专门的辅导政策,在税收、金融和政府基金上对于影视制作进行扶植。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积极与美国探索频道等国际著名媒体合作,接受政府的全额投资。时长大约为1小时的影片,政府投资额度在2万坡币(10万元人民币左右)。

3.新技术新趋势

纪录片的全球化不仅仅体现在相互间的文化渗透与联合制作上,近年出现的作品所显示出的美学风格也跨越了国界,表现出趋同走向。《阿凡达》的火热放映使得2010年成为3D年,纪录片界也掀起了新一轮的视听狂潮。2010年北美票房最高的纪录片是杰夫·垂麦因(Jeff Tremaine)导演的《蠢蛋搞怪秀3D》,Jackass-3D接续了前两部的娱乐恶搞精神,再加上富于动感的3D视听效果,获得1亿1千7百万的票房。

2010年全球涌现出大量的3D纪录电影,大都获得不错的票房收益。2011年2月13日,探索与索尼、IMAX公司合资企业3net在DIRECTV 107频道启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播出的3D频道。

总的来说,伸手可及的临场感和美到极致的视觉冲击给了纪录片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但纪录片形态并没有随新技术而发生变化,且有的跟风作品迷失在技术之美中而损失了真实之光。

八、中国纪录片发展主要问题与对策

在2009年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年度报告》中,课题组曾提出纪录片担负着国家形象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纪录片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问题的关键。从2010年的发展态势来看,政府对于纪录片的独特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政策上加以推动。

1.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发展所面临的不是局部问题,而是系统问题: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到传播模式的全链条。”并提出,第一,传播平台无力支撑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与品牌传播。第二,产业链不完整,运营机制缺乏动力体系。第三,市场主流产品类型不完善,缺乏品牌产品。

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开播解决了面向国际国内的高端传播平台,打开了市场空间,并被赋予了纪录片市场引擎的重要使命,拉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产业化。不过这一目标何时实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尚未成型,品牌类型较为单薄。

第二、市场动力微弱,资本运作不畅,产业链不完整。

第三、纪录片行业标准混乱,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仍在继续。

2.中国纪录片发展对策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具体到战略规划和发展对策,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策落实。国家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扶持纪录片发展,制订纪录片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纪录片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纪录片产业,并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给予纪录片企业一定政策和税收的优惠。

第二,资本驱动。推动制播分离,建立以资本为动力的运营机制,推动纪录片市场的良性运转。目前中国纪录片传播平台依然是条块分割,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既覆盖全国,又面向世界,但3.5亿元人民币的资本远远无法支持这一平台的节目制作与播出;地方专业频道受地域限制,与纪录片跨时空、跨文化的传播属性正相矛盾。因此,只有以资本为动力的运营机制才能突破平台局限,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进行公平市场交易,打破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带动市场的良性运转。

第三,品牌培育。建构主流类型、培育市场品牌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只有真正的市场品牌才能逐步撬动纪录片的市场意识和观众的收视欲望,重新塑造纪录片形象与品质,建立纪录片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关系。

从品牌类型来看,既有面对全球市场的纪录大片,也应有面对地域市场的本土制作。不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品牌究竟是什么模式,还需一定时间的研发和摸索。既要借鉴英美纪录片的国际经验和元素,又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模仿,而应是中华价值观、中国美学与国际叙事、视听元素的融合。

因此,纪录片品牌培育应该包含两重内涵:面对全球市场,打造纪录大片;面对地域市场,突出本土制作。

2010年是中国纪录片发展中平凡却富有孕育性的节点:一方面市场表现略有起色,但整体平平,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片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开播又从根本上为纪录片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传播平台,走出跨越性一步。同时,国际纪录片市场极为活跃,网络的介入、3D技术也为纪录片打开一个新空间,中国民间企业、文化基金会也在积极介入,为2011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新鲜的力量和生机。

课题组

项目顾问 高峰/应启明/王兰柱/凌立/海天/徐秋丽

项目主持 张同道/胡智锋

项目专家 陆地/潘若简/吴冠平/郑富权

课题组成员 赵蓉/李淑娟/喻溟/莫常红/高山/许乔/刘飞/曹晓娟/屈铖/潘宇/贺幸辉/刘兰/张欣/王琨/王亚维/赵谦/朱正贤/杜玄妆/王恬/乐博

定稿组 张同道/赵蓉

数据提供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

标签:;  ;  ;  ;  ;  ;  ;  ;  ;  ;  ;  ;  ;  ;  

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_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