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6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入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比护理后生活质量、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况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产生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脑梗死主要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其中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类型,约占60%。发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临床症状多在发病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期。患者术后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早期康复。我院给予观察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6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68-74岁,平均(70.5±1.1)岁;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69-73岁,平均(70.3±0.7)岁。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现低血压、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相应处理。通过观察失语患者面部表情,了解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及时满足生理需求,尽快进行语言训练。正确摆放患肢,每天进行被动训练,同时给予按摩,每天2次,每次10-20min,避免肌肉萎缩。协助患者翻身以及上抬肢体,根据恢复情况,鼓励下床活动。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为:积极主动关心、爱护患者,增加交流次数,掌握兴趣爱好,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患者群之间的交流以及成功案例,促使患者建立治疗信心。与家属沟通,讲解脑梗死恢复期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认识度,能够保持乐观心态面身体变化,同时能够自行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消除不良情绪。多采用鼓励语言,提升患者对生活以及社会能力恢复责任心,能够保持自己向上心态,配合康复锻炼。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治疗与护理主要以家庭为中心,家属需全程积极配合,与患者沟通,对存在语言障碍者,交流时放慢语速,用简单语句进行沟通,给予患者尊重,对患者出现的不安、紧张等情绪进行安慰。制定康复锻炼时,多于家属沟通,共同商定,从而制定个性化、可行的锻炼计划,缩短恢复周期。
1.3评价标准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内容包含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收集调查结果进行对比[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得分越低,心理状况越好。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对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角色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4个方面,评分高表示生活质量好[3]。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88%(31/3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1.25%(26/32),差异显著(χ2=4.010,P=0.045)。
2.3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况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1护理后生活质量比较(x±s)
3讨论
脑梗死患者常规护理上主要对患者进行并发症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测,但对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关注较少[4]。在脑梗死恢复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对济宁治疗以及功能恢复有着重要影响。脑梗死起病急,发展迅速,患者多是在无任何心理准备状况下,由正常人变为肢体运动障碍者,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焦虑、抑郁现象,由于其心理情绪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患者极易出现烦躁、激惹、易怒等情绪,严重者会对生活丧失希望,产生自杀倾向,这对疾病质量以及康复造成极大影响[5]。常规护理干预多忽视患者心理状况,难以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个性化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有效缓解不良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由于两组患者的社会地位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其所受的的教育不同,在对其进行性心理干预时,要根据其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对于少数民族患者,要根据其生活习惯进行生活、护理干预,帮助其减轻孤独感。针对男女性别不同,心里承受能力不同,对其展开不同模式的护理,调节心情。
本次研究中,给予2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况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治疗配合度,促进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提升护理满意度。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护理干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改善不良饮食习惯,给予患者关注与爱护,给予尊重与理解,促使其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还注重患者对社会的适应力,鼓励其多参与团体活动,满足社交需要。
综上所述,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改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涛,YANGTao.心理护理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25-27.
[2]程红,徐耀凤,唐艳琳,等.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28-30.
[3]田淑芬,吴巧云,胡娜莉.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11):2285-2287.
[4]吴玉芹.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6):136-136.
[5]赵娟.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9):132-133.
论文作者:朱锦晨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脑梗死论文; 评分论文; 状况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