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两个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实行以科技进步为重要标志的农业集约经营,做到“两加快”、“三提高”,即: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加快我省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传统农业与之匹配的必然是常规的生产手段和技术体系,追求的目标是产品数量和温饱生活,增长方式的重要特征是粗放经营,而现代农业与之匹配的将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以及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生活小康进而走向富裕,增长方式是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和支撑,这一点已为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所证明。
农业科技革命是世界性新技术革命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增长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为缓解粮食短缺的矛盾,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正在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呈现以下6 大新趋势:一是“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结合。在开发利用耕地、大气、水、动植物等资源的同时,加强有效保护,可供持续利用,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原理,广泛运用自然资源,寻找病虫害与天敌的关系,推广药物与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挖掘各种动植物的生物学与遗传学的潜能,促进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创造了各种食物链、生态链、产业链,形成循环互补的农业生态模式。二是“无机农业”与“有机农业”结合。其典型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欧盟正在推广的“作物综合管理计划”,选择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化肥和农药,同时把它的副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法国龙·波兰克公司开发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摄政王”,每公顷使用量仅15克,随种子下地,可管农作物一生。各地推广的复合肥和微量元素增产措施,也很成功。另一种是美、欧等国正在推行的有机肥耕作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技术,即“绿色食品”、“绿色农业”计划,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和众多的消费者认同。三是农机化作业与生产自动化农业结合。发达国家农机化正逐步向自动化为主转变,美英科技人员正试验利用卫星导航接收机、激光测量装置、车载计算机和电视传感器来完成施肥、除草、挤奶、收割和农产品储运销等农活。在农业机械上装上碟形无线接收全球“定位信息”后,化肥、农药或种子的使用量将按每块田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单位面积可以小到几英寸;利用激光技术测评土壤有机肥含量及温湿度;借助摄像机和图像软件来进行定位,微电脑陆续配置和应用开发,使得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田间作业正在由理想变为现实。四是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产生于五十年代、发展于七八十年代、成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高速发展于九十年代的分子生物学,突破了远缘不能杂交的理论,从微观角度揭示了生命科学的本质,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引起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革命,尤其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融为一体,为农业和医药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技术措施,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中的基因工程改造和遗传育种、运用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畜牧业人工授精和繁殖技术、“试管”牛犊和胚胎移植技术、生物共生和联合固氮能力的开发利用、改进食品发酵工艺、使用作物生长激素和饲料添加剂、农产品贮藏和运输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尤其是水稻国际研究所研究出的“超超级水稻”,把来自印尼爪哇的“超级水稻”和我国的一些杂交稻结合而成,可使每公顷水稻产量达15吨,实现一季亩产吨粮。五是天然农业与设施农业结合。以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地膜覆盖技术为先导的温室农业的出现,第一次实现了农业与自然气候条件的分离,农作物能够按人的意志和电脑设定的程序生长发育,使人类从自然力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改造自然进而征服自然。在荷兰,仅靠占国土面积0.5 %的温室所创造的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五分之一,比自然条件下的土地产出率高出70倍左右。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每亩只用水15立方米,仅为我国的十分之一,每方水增产粮食4.6斤,是我国的2.3倍。六是田园风光与旅游风光结合。农场向休闲型、旅游观光型方向发展,绿色植被、累累硕果、艺术气息浓郁的农作物布局和清新空气,以及品尝各种新鲜瓜果、蔬菜,欣赏各种花卉,已经成为西方农场吸引游客、绩效颇丰的一项新兴技术和产业,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种新思路。
追求技术进步,特别是大面积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科技贡献率,是由我国国情更是由江苏省情所决定的。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九五”期间,全国要实现粮食总产1万亿斤,增产1000亿斤的目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取得。 我省人口密度为各地区之首,人均耕地0.94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以上,苏南地区人均耕地只有0.8亩,部分市、县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 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标准,一次性能源人均储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00立方米, 仅为全国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与耕地矛盾加剧。据统计,1978-199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净增506万人,耕地净减少319万亩。要缓解人多地少、人增地减、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的矛盾,实现粮、棉、油单产增一层和增粮稳棉、保供增收的目标,农业技术进步和集约经营是最重要的增长因素。现在,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对农业自身的需求愈来愈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要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更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等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农业技术进步不仅会引起农业耕作制度、生产手段、管理方法的变革和发展,而且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体制改革将会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加速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我省农业从总体上看,形势是喜人的,发展是健康的,表现在结束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徘徊的局面,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1996年总产、单产双超历史,分别达到342亿公斤、398公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84年分别增产5亿公斤和30多公斤, 同时成为全国唯一的水稻单产连续3年超千斤的省份,1996年亩产达550多公斤,棉花、油料单产再创历史新记录,多种经营收入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0%,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全省综合评分达92.1分,苏南及沿江地区正在向现代化迈进。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除了政策好、天帮忙以外,在人的努力方面,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据统计,全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现已达到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八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提前完成计划任务的占22.2%,培育稻麦新品种88个,试验示范面积1.5亿亩,增产粮食130亿公斤,培育良种317 万公斤, 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4.3亿元。全省12个农业综合开发区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成果110 项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510万元。在农业部评选的农业科研单位一百强中,江苏农科院系统就有11家,并已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农作物研究中心和分中心,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也保持了稳定,比较好地走出了以服务为主、服务与经营结合的新路子。但是我们的农业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我省农业单产已不低,但产出效益不高。据资料介绍,荷兰等国每公顷农作物产值已达4万多美元, 而苏南及沿江发达地区仅3000多美元,苏北地区综合产出水平更低一些。农产品产值与加工业产值比,发达国家的水平高达1:5,中等发达国家大约在1:3,而我省平均水平1:0.5左右,苏南及沿江发达地区仅为1:1。全省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在80%左右,苏南及沿江地区仍占66%左右。现在我国全年大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3,其中普及率仅为转化率的1/3,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有35 %左右, 而发达国家在60%以上。有专家测算, “九五”期间,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增加15个百分点,就可增产粮食500亿斤、肉类550万吨、水产品530万吨。推广各种适用农业技术的增产潜力也很可观。 仅以去年我省实行节水灌溉技术的200万亩水田为例,实现亩均用水量节约一半, 产量增一成,成本降一成,增效一百元。粳稻新品种的推广和肥床旱育、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综合使用,每亩一般增产200——400斤;双膜移栽技术运用于棉花、玉米、蔬菜生产,可以获得数倍的增产效果。我们曾考察过的广西恭城县推广生态农业,畜禽的粪便下沼气池发酵,沼气照明和烧饭,废渣汁作为果树基肥,达到了增产增收、保护环境的目的,邕宁县丘陵山区实行山顶养鸡、山坡种果、山下种粮的立体开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几年功夫便摆脱了贫困跨入富裕地区行列。我省许多地方依靠科技,已创出了亩产吨粮、万元收入的栽培模式。宜兴市引进日本的资金技术,改进茶园生产和管理,使特级茶由原来每亩0.25斤增加到25斤,增效100倍。一些农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庭院经济, 搞种养加结合,出现了户均收入超5万元的大户100家。实践反复证明,强农富民的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农业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固然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只要坚持科教兴农,实行集约经营,农业就可能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产业,就可以立足现有资源和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就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
要使技术进步成为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器、催化剂,必须积极探索它的有效途径,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先导作用。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农科教一体化。农业科学技术的解放和发展,动力和出路都在改革。农业技术进步的体制基础主要是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我省农业之所以能够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记录,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贡献份额的提高有重要关系。这几年是我省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合最紧密、依靠与面向之间关系处理得最协调的时期。江苏农学院组建研究、教学与生产联合体,帮助全省经济最贫困的响水县一举解决温饱问题,粮食总产突破8亿斤; 南京农业大学为重点挂钩县定向培养人才,举办试验示范基地,定期进行科技与生产恳谈会;省农科院在淮北3县开展科技扶贫促小康工程,另外,农机、农林、 水产等科研院所与生产单位多形式的挂钩联系制度,已经初步尝到了农科教一体化的甜头。省科委在经费拨付、课题下达等方面进行改革,打破产学研脱节、科研事业费搞平均主义的传统作法,为农科教结合创造了条件。他们根据各农业区域的资源特征,建起了11个区域性中试基地、21个科技示范园,引导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入基地、园区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由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一同申报投标,项目完成进度与经费分期拨付挂钩,科研成果和示范转化对照验收。同时调动市、县政府积极性,把科技三项经费集中起来重点使用,主要投入到三个方面:生物技术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育种研究,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力争农科基础理论和方法的重大突破;加强农业重大技术的应用研究,攻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区域布局和耕作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加强农用工业的研究开发,组织对经济适用的农机特别是水稻收、种机械的联合攻关,建立先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与此同时,加强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技术和设备,提高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目前,一个以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为基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为核心,试验示范普及推广为主要形式,农科教结合为重要特征的格局已经形成,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纷纷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性之高,科技成果之多,转化之快,贡献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贸工农一体化。这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加速我国农业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渗透到产加销各个环节。龙头企业加工技术的突破,是目前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重点和难点,更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之一,谁能在这方面领先,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能获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效益预期。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迅速攻克和普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运输技术,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综合评估和预测,同时依托新品种、新技术,建设农产品基地,运用现代流通手段和网络,巩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并且采取股份合作制和组建联合企业的方式,在贸工技农之间进行利益的“二次分配”,促进其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有利于贸工技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
三是生产全程服务的社会化。农业的集约化,必然要求全程服务的社会化。完备的体系、配套的服务,是农产品流通和科技服务水平的综合反映。国际上,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有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农户经营规模小,需要的服务项目多而数量少,主要由具有合作社性质的农协提供综合服务,而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的国家,家庭农场规模大,需要的服务面广量大,主要由各种公司、合作社提供专业服务。美国大约两个农场工人就要有7 人负责种子、农资、科技、加工、营销服务,可见农业服务水平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速率和农业发达程度。当前,我们的服务要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但最薄弱且最需要强化的环节仍然是农技服务。要在继续发展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统一服务的同时,兴办各种民办农业科研机构,保持一支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稳定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质量,建立农业承包经营队伍,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从而使农业技术服务力量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走跨社区有偿服务和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四是务农人员知识化。把技术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结合起来,并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为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也是农业技术进步、加速成果转化的根本保证。我们的农业基本队伍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是影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要继续办好农业院校,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试行回乡知青的农技知识进修和再教育,加强适用技术培训和普及,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特别是在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的地方,要借鉴国外农场管理的先进经验,对各类农场负责人和务农者,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并逐步推行以专业证书作为应聘基本资格的“一证否决”制度,将农民知识化列为农业基本现代化的考核内容,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一支既具有一定农业技术技能又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农业经营管理队伍。
三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技术进步作为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主要内容和推动力量,必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系统和组织保证体系。
一是进一步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实行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首先必须加速观念的更新,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在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科教兴农工作摆上领导工作的重要日程,思想上重视、政策上倾斜、工作上加强,全面提高组织程度。大力实施丰产示范方工程,这是现阶段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领导方法的一个创新。要提倡和坚持各级开展丰产示范方建设,党政领导带头参与,农技人员直接指导,各类农场和大户多点示范,使丰产示范方成为现代农业的样板和良种繁育的基地。
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研周期长,自然与市场风险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大而自身效益低,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持保护,提供帮助。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是农业投入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向市场一推了之,不能简单采取脱钩、“断奶”的办法。对于农业科研、推广和运用各环节的费用,财政预算要给予安排,按农业投入20%切块专项扶持科研推广,发展农村科技事业。各级政府及其科技管理部门安排科技三项费用,要按规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同时,要开辟新的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资金的运用上,首先要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套等方面有相应的资金保证;其次要结合机构改革,搞好乡镇几大站的“三定”工作,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报酬列入财政预算,解除生活后顾之忧,不至于因为“忙饭吃”而挤掉技术服务或“跳槽”,从根本上稳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再次要为科技人员更新知识、学习深造提供机会,对于需要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考察学习国外省外管理经验及先进技术或出国深造的要尽力提供便利。
三是面向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农业科技利用状况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拥有的农业科研成果很多与大量成果和成熟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存。因此,面向市场,使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继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运用已经建立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阵地,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贯彻“稳定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逐步建立技术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适合农村特点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农业科技新体制。
四是制定完善政策,调动和保护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教兴农最根本的是兴体系、兴队伍、兴人才。对科技服务组织为改善条件、更好地为农业服务而兴办实体,只要不是违反规定借服务为名乱收费的,要减少行政干预,不下创收指标,不定上交任务,不搞乱摊派,更不能上收或平调财产。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下乡,支持农业技术服务和技术人员领办农场、创办农业服务企业,切实改善农业技术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完善和改进科技人员的分配决策,参照工商贸易企业的做法,制定激励措施,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实行重奖,调动和保护他们从事农业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及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五是建立新型农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要真正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业经济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产量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考核办法,选用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价值量、商品量、科技含量和工本物耗量等量、质、效综合指标,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农业、持续农业、市场农业要求的新的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以起到正确的考核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