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新文凭:认识自己--对中国青少年自我意识培养的思考_宇宙起源论文

当代青年新文凭:认识自己--对中国青少年自我意识培养的思考_宇宙起源论文

当代青年的新“文凭”:认识你自己——关于中国青少年自我意识养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你自己论文,文凭论文,中国青少年论文,自我意识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希腊德尔裴神庙有一些用哲理警句写成的铭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部分,要求他的学生用毕生精力研究它。从此它成为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我国对它的研究也有不少,但最近看到更多的是关于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经营自我的一些大部头出版物,罗列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技巧。这样做恰恰可能违背了苏格拉底的原意。有一位学者在为《中学生百科》写的仅五百字的短文——“珍惜生命资源”中写道:上天赋予人类的生命资源有智慧、财富、美貌、健康、爱情、友谊……,但并非每人都能拥有其全部,拥有两三项就算有福了。然而“有的人拥有丰富的生命资源却不知善用,而有的人虽然拥有极其有限的生命资源却能发挥到极致,将自己的一生演绎得有声有色,风生云起。而能否对自己的生命资源善加利用,全在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对环境的把握。这种认识发轫于青少年时期。”(注:何清涟著:《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将认识自己与生命资源相联系,又一语道破它与青少年的重要关系,言简意赅,给青少年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而这也就是苏格拉底鼓励我们去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多学科的努力,正因为如此,笔者特别将它提出来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前不久《宇宙与人》科教人文大片上映,受到大、中学生热烈欢迎,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其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启蒙。150亿年前宇宙诞生;50亿年前太阳系诞生;40亿年前生命诞生;500万年前人类诞生;400年前人类发现日心说,直到现在人类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这部影片以及《宇宙与人》一书(注:忻迎一著:《宇宙与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让我们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了解到这个创造了人类的庞大物质系统,以及它的操作方式。影片最后解说道:“宇宙,它的伟大在于,它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命。”人类的出现,最终实现了宇宙的物质向精神的飞跃。人是宇宙的物质发展、有机进化过程的最伟大的成果。然而,它何其来之不易!经过了40亿年的生命史,才为人类的出现提供了全部生理上的准备,在此后的500万年间,一些灵长类试图放弃动物的本能,以智能的方式去寻求生存,许多尝试遭到惨败,许多过渡状态的生物遭到灭绝,以如此巨大的代价终于迎来了人类的诞生。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理应有同样的生命形式存在,但至今我们尚不能证明它在遥远的何方。因此,生命和人是宇宙中最最稀罕的现象。在500万年人类的进化历程中,那些惨遭灭绝的同类何等悲壮。而从史前文明开始,那些为了认识宇宙和人自己而孜孜以求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布鲁诺等又为同类处死,就更显得悲壮了。想到这一切,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类的一份子,能够出现在宇宙中,享受到现代的文明,真是千载难逢,何其难能可贵!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既然人类是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求得发展的,人类最初阶段的知识便只能涉及外部的世界。“走向人的理智和文化生活的那些最初步骤,可以说是一些包含着对直接环境进行某种心理适应的行为。但是在人类的文化进展方面,我们立即就遇见了人类生活的一个相反倾向。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注:[德]卡西尔著:《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这种现象在古典哲学与宗教中都有反映,那时对世界起源的探索就与人的起源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的发展给神话传说以新的形态与深度,认识自己就曾经被宗教认定为人的基本职责。不过这还只是一种直观认识,尚未意识到认识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有些西方学者怀疑理性的作用,为基督教哲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神或上帝创造了人的虚假观念得以流行——尽管也遭到过反对,只是到了文艺复兴以后,由于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努力,将人类起源的解释立足于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基础上,才摆脱了宗教神学的蒙蔽,再加上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失落了的主体又得以恢复,在自我认识的历程中,形成了人的自我发现的思潮。从此,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一直是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成为卢梭、康德等一些著名思想家的指导思想,致力于研究人、人的本性与人类社会。而以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马克思,其学说正是上述精神与哲学的一贯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里程碑。

人类的历史表明,人类既然是宇宙中罕有的智慧生命,它就从来没有满足于现实存在的状态,他总是在力求创造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存在状况。“人并没有一种绝对标准的所谓人的存在状况和绝对标准的所谓人的规定性。人的未完成,蕴含着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他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之中。”“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人的进化发展过程。因此,人对自我的内向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注:夏甄陶著:《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页;)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发展,包括基因技术在内,对人的生物与社会存在的认识,已达到了它应有的极高的现代水平。从人类开始认识自己起,直到现代积累起来的一切人文知识,就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成果的总和。杜维明教授也说过:“文史哲是对人的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注:朱汉明、肖永明编选:《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这里当然包括了以探讨身心为主、被称为“内学”的中国人文知识。正如我们在前面论述的,这是关于宇宙中最珍贵的生命的知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与掌握谋生的手段相比,前者才是目的,后者毕竟只是手段。现在,我们正大力提倡并着手向青少年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止于此还是一条腿走路,而且也未昭显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全成长,使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珍视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提高他们达到“心事浩渺连广宇”的精神境界,应该同时提倡普及人文知识,成为他们的必修课。杜维明教授说得好:“面向21世纪,如果你不能发展文化能力,不能发挥伦理价值,不能发展精神文明、精神价值,只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将来在复杂的现代化过程中是没有办法稳步前进的。”(注:朱汉明、肖永明编选:《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这可以从人们剖析亚洲具有前现代性的“裙带资本主义”引起的病痛得到某些印证。最近,秦晖在纪念清华大学九十周年的文章中,谈到技术专家治国的局限性,也可以补充上述的论点。他写道:“市场经济与军营式的计划经济相比,与其说是更有效率,不如说最主要的是更为人道。它对精英的要求,自然也就加重了人文的色彩。关于这一点,只要看当代发达国家与苏联式国家精英层学历结构的极大区别,就可见一斑了。”(注:2001年第6期《南风窗》杂志,第16页;)

正象整个人类只是成熟到了一定阶段才产生内心观察一样,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是到了青年期才开始的。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或者说它是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这是只有人才会有的,是人作为自觉、自为的存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人的儿童与少年时期,并不是没有自我意识,但那是生理自我与社会自我,只是到了青年期,个体才开始注意到内部的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有了自己的主见,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意识,形成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三者共同构成了成熟的自我意识。(注:阎嘉陵、颜世富、孙时进主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并被心理学家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可见,在青年期形成自我意识,对一个人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这样,意识就分为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两大类。不论人类也好,个人也好,为什么自我意识的发生要晚于对象意识,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呢?这是因为对自我内心的审视是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类知识在早期只涉及外部的世界,早期的希腊哲学中,也只有对物理宇宙的关注。随着人类活动的进展,哲学也在发展,赫拉克利特被认为是站在宇宙学与人类学的分界线上,他认为不研究人的秘密就根本不可能洞察自然的秘密。但是,只是到了苏格拉底,他才将全部探究指向唯一的人的世界。而人的世界用研究物理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是不可能的,要理解人就必须面对人本身,与人对话。於是对“人是什么”才开始有了新的答案: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对自身生活的审视与批判中。苏格拉底把人定义为:人是一种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注:[德]卡西尔著:《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个人之所以到了青年期才能形成自我意识,也是因为人只有经过儿童、少年期进入青年期时,才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活动中获得和形成了理性思维的能力。科恩在《自我论》一书解释自我意识是怎样和在多大年龄的时候,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相应地具有一种特定信息过程,依次是感觉、知觉、意识、然后是将以上这些组合成一些事件的体验,在这一连串事件的记忆的基础上产生了第五类信息——“自我性”或“自我”。作为“自我”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与必然后果的第六类信息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根据他的既往生活体验史,特别是既往生活体验史的最稳定特征对其主观经验的解释。”(注:[苏]科恩著:《自我论》,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69页;)事实上,也就是在对自己不同的心理状态,给学习、交友、处事等多方面所带来的不同后果中,察觉到自己内心那些反复起作用的心理因素,联系以往所有的生活体验史,经过分析反思,认识到了自己的心理特征,惊喜地发现了存在于自我内心的那个奇妙独特的精神世界。正如科恩在他所著的另一著作《青年心理学》所说的:“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样重要。”(注:[苏]科恩著:《青年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

为什么如此重要?记得上世纪50年代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曾反复告诫青年,要懂得经过与经验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所谓经过,是指事件的主体对事件没有或少有思考,它过去就过去了,对新的事件没有任何借鉴、参照的意义,也许面临新的事件时,他仍然习惯地不加思考,无需所谓参考与指导。对这种状态,耀邦同志比喻为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没有留下什么。而经验则不同,它是人对事件进行总结,对主体与客观事物或情境自觉地进行思考,认识到其中的奥妙,成为主体面向未来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所谓理性,即以理性思维能力从事理性思维活动。这样的认识活动也就是意识的本质。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处在经过的状态时就没有意识。人经过某种事件,必定会产生心理活动,并在记忆中保留下来,只是由于根本不加注意,成为退到主体自觉意识活动领域之外的前意识。这种前意识过程有很大的自动性、模糊性,更多地是依据人以往养成的意识倾向、知识结构等这些原有的内在要素不知不觉地自动展开的。如果人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其贫乏的内在要素就不足以应付未来更复杂的局面,成为一个糊涂人,不是一错再错,就是因缺乏主见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即使遇到再好的机遇,也掌握不住,实现不了。在生命的历程中,只能是马齿徒增、磋跎岁月、虚度年华,成为对生命资源的浪费。但是,人不应该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之中。当一次又一次的经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前意识领域中的某些因素会因为多次重复再现,或者因为它们之间的矛盾,或者几次严重的挫折,都可以使前意识实现认识上的质的飞跃,猛然醒悟,以不速之客的面貌显现在意识之中,一个聪明的主体会立即抓住它,引起反思,对“经过”展开认识,经过组合,发现那些引起失败的心理因素,设法调控与超越。因此,就有了对意识的意识。这也就是经验总结。人们懂得并学会总结往往是从此开始的。对意识的意识、对反映的反映这种关系的建立,表明了人是具有高度自觉行为的主体。人怀着明确的目的去不断自我总结、再总结,力求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创造更加完善的生存状况。就个人来说,就是希望有限的生命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自我意识就“包括人自我的存在、本性、需要、力量以及意识本身和人自己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与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抉择、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调控等等的意识”。(注:夏甄陶著:《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页;)

关于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还可以从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互动关系中得到启示。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固有的,是人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展的,而且要运用外界的知识使自己对内心的观察得到解释才能完成。所以有学者认为需要到大学阶段才能更加认真确立自我认识。但是,没有自我意识也不可能有真正属于人的对象意识。首先,自我意识的强弱体现为主体的认识能力。前面说过,从少年到青年,自我意识由感性达到了理性的阶段,也就是有了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认识的能力。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体中有整体,个性中有共性。青年对个体内心的种种解剖,使他的自我认识具有了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甚至有人认为,“真正把自己想清楚,也就想清楚了整个世界”。(注:2000年第9期《社会科学论坛》,第58页;)对象意识正是由于为自我意识所意识到,才成为我所认识到、理解到的意识。自我意识成熟到何等程度,因此会影响甚至决定他掌握的对象意识达到何等程度。我们现在为了应付考试,填鸭式地向青少年灌输各种知识。这被学者们称为“接受性”学习。学习者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不成熟,就很难理解那些概念、定律的意义,他们也许可以记住,但不会运用。一旦他日渐成熟,再读这些书本时就会惊喜地发现新的感受。不仅能温故知新,而且会开卷有益,只要留心则处处皆学问。其次,自我意识的强弱又体现为主体的批判能力。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是主体的我不断对客体的我进行审视、剖析而形成的。这种审视与剖析就是批判能力,是青年具有了理性的思维,同时又同化了客观世界的文化心理的丰富性的结果。青年运用这种能力,一方面进行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设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一方面又会在不断的解剖中发现造成其心理弱点和病态的社会原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文化的本质,哪些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哪些相反。对客观知识也因此有了进行选择的能力,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地展开批判,形成独立的人格与社会责任意识。鲁迅就是以自身为标本对整个民族文化传统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的榜样。《狂人日记》是鲁迅自我解剖的开端,从自我意识出发而透视到道德吃人的狂人。阿Q的形象,也是对自己沉痛的自我解剖。(注:2001年第5期《书屋》杂志,第46页;)第三,自我意识的强弱又体现为主体的意向能力。“意向活动(包括体现在行动中的意向)和认识活动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注:潘菽主编:《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第33-35页;)联想、思考、判断、推理等属于认识。设计、计划、意图、谋虑等属于意向。意向是在认识指引之下的意向,而认识是意向主导之下的认识。一般来看,意向活动总是主导的、第一位的,而认识活动则是辅助的、是第二位的。青年期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而青年总是试图摆脱这种状态,达成自我的再度统一与自我意识的最终形成。这时,青年如何设计、抉择、塑造自我的意向就要起主导作用了。也就是说,他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求自立、自强。这种意向的发展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十分重要,否则很难成为一个人。一个青年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越是高尚远大,他就越会激发坚强的意向加强主观努力,引发创造生命的内在动机。与升官发财的技巧不同,内在动机是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以后的精神追求。这时,学习与工作就成为他的内在需要,自得其乐,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一切有用的客观知识,使个体从自我中走出来,溶入到整个世界的存在之中,与所有人的生命发生关连,因而充满活力。这样他就会因为创造而更能够成为他自己。

认识你自己的自我意识在人的意识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甚至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性。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它的发展水平严重影响青年在未来能否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善待自己的生命。因此,人的真正的学习是在人认识了自己并有了明确的意向后才开始的。由此可见,非智力的因素,特别是心理的成熟比书本知识更重要,这也是许多人能自学成才的原因。如果说,一个青年在进入社会以前要取得各级学校的毕业文凭的话,那么,认识你自己,形成自我意识则是进入社会时另一个不可缺少的毕业文凭,甚至是比学校毕业文凭更重要的文凭。青年们,你领取到这张文凭了吗?

青年期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时期,但并不是每个青年到时候就自然会形成自我意识。我们赞同心理学家李敏中先生的意见,他认为自我意识不同于“自我”概念。“自我”就是“我这个人”,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社会存在。而自我意识则指个人对自己在意识水平上的反映,亦是自觉、能动的反映。(注:阎嘉陵、颜世富、孙时进主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人类的大脑是宇宙中最完美的智能结构,但是这些生理条件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那些“狼孩”的事例表明,一旦脱离社会它们只是一种野性化了的“自然人”。包括意识在内的全部心理的发展,与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要受到文化的影响。这些社会环境的不同,个人意识发展的水平也可以不一样,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根本就难说对自己的内心有过思考,这是洛克在《人类理解说》中的著名论断。所以不应对我国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持过份乐观的估计。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在这种复杂环境中青年表现的异常多元化,对青年自我意识的培养尤其值得认真研究。

关于中国社会的现状,赵汀阳在其主编的《现代性与中国》一书的前言里有一整段描述,虽然较长,但却是真知灼见,所以全文介绍给青年研究的同仁:“当下中国这个现代社会是一个尤其难以理解的社会,是一种难以置信的组合,它有着从接近远古的社会、传统社会到发达的现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和生产方式,有着从前现代、现代到极端后现代的精神和观念;有着古代的各种权术和现代的各种骗术,有着从自信到自卑、开放和保守、自由和专制、贵族和民主、和平和暴力、迂腐和变态、无耻和面子、麻木和过敏、巫术迷信和信息迷信,还有极度愚昧和极度智慧等等各种心理或精神的几乎所有版本,有着从马车到internet、从油条到可口可乐,从秘方到伟哥,从气功到洲际导弹的各种时代物质;有着穷到连一只碗都没有的家庭,有着由于村长和会计出外当了民工而导致再无一人识字的村庄,有着五星饭店林立的都市和挤满后现代艺术家的酒吧或聚集‘新人类’的网吧,有着不知道周末应该去非洲打猎还是去加勒比海钓鱼的大佬;甚至,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关心伊拉克、南斯拉夫和爱尔兰问题,德里达、哈贝马斯和布尔迪厄在中国比在西方更有名,如此等等。最大限度地胡乱包容着许多时代和各种生活,这种情况产生了荒诞而真实的中国经验。”(注:赵汀阳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在这段对国情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方面:有饭店林立、出境旅游以及开放、自由、民主、自信等等。在关于改造国民性那篇文字中,笔者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对促进青年自我意识、公民意识成长的积极作用,认为自我意识、公民意识的增强就是对我国国民性的改造。但是,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接近远古的社会、传统社会仍然存在。与到加勒比海钓鱼的大佬相对应的还有穷到连一只碗都没有的家庭。与民主、自由同在的还有专制、权术。在这种环境下,只有皇权统治下的子民才有的麻木、愚昧、迂腐、自卑等等心态依然存在。《第四代人》一书的作者称第三代人丧失了自我,难道第四代、第五代人就没有这方面的影子了么!还有那些由过剩劳动力、没有劳动地位或仅作不正规劳动的游民与知识分子结合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游民文化,其某些特征,如暴力、变态、无耻等等在赵汀阳的描述中也找到了。今年《南风窗》(第6期)杂志所独家策划的“‘少年江湖’忧思录”,收集两篇文章。一篇是张立勤记者写的“迷失的一代”,描写了九江和黄梅两座小城中从学校教育的“差生”队列里自我放逐出来,同时在家庭教育的疏漏中很快找到了成长的“第三条道路”的少年。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接近黑道的道路。第二篇文章就是特约记者田勇直接写的“一个中学生黑帮的覆灭”。看了使人惊心动魄!在“策划人语”中写道:“归结这些年中国社会的诸多演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财富、机会、人才、社会关注点等等都在向大城市集聚,这种‘集聚效应’使得大城市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些孤岛,和周围海域的差别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或机会上,更多表现在人的精神状态上。”这个分析对关心青少年的人来讲,实在发人深省。那么,城市里的时髦青年的精神状态就十全十美了么?“许多人忙于追求心中的物质渴望,更多人早已淹没在大量的媒体信息之中,每天等着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生活意义与目标。”(注:施振荣著:《鲜活思维》,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页;)台湾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在所著《鲜活思维》一书的自序中描写了现代人无所适从、随波逐流的心理状况,很符合大陆城市青年的心态。怎么办?他接着写道:“每个人如何在众说纷纭的世界,找到自我依归的方向,全靠自己对于智慧的追寻。”

自我意识要到青年期才能形成,但是人的认知活动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是第一阶段,从出生开始到2岁。接着就是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阶段,直到青年。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尼克拉·彼得罗维奇·杜比宁院士在他所著《人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新生儿所参与其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综合体,是激发和后来形成他的意识的因素。”(注:[俄]杜比宁著:《人究竟是什么》,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前面提到科恩分析自我意识发生发展时也追朔到了婴幼儿的感知。日本索尼公司名誉会长井深大倡议成立“幼儿开发协会”,他提出的0岁教育理论也十分著名。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所以如此重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时形成的个人基本特征和结构有很大的稳定性,对一个人今后的一生都有影响。西方国家的学者曾为此作过纵向研究,即跟踪一批人的长期发展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的共同结论是:“在所有的发展阶段,个体个人特征的稳定性、恒定性和继承性表现都超过可变性。然而个人和个人素质的继承性并不排除它们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这两者的对比关系取决于一系列条件。”(注:[苏]科恩著:《自我论》,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45页;)个体素质稳定和可变的程度,与这些素质本身的性质有关。生物性特征一生都难以改变。受文化制约的特征则可变性较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稳定性最高的是认知素质,而人一出生就开始认知了。既然它的稳定性最高,就应特别注意它的早期开发,从出生起,不是听之任之,而是顺其自然地培养他的认知能力,逐步达到较高水平,为他今后理性思想的加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认知能力既是生物的又是文化的特征。从远古原始状态的人类直到现代,人脑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化,它的生物特征极其稳定。但是,即使达到了现代科技的思维水平,还仅仅使用了整个大脑潜能的10%。对于这个天生的智能结构,越是在人的早期开发,就越能促进它的发育,发挥它的潜能。而且开发越早,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作用也越大越占主导地位。这就是常说的可塑性。长大以后,不是不能改变,而是越晚越难改变,越要依靠内心的觉醒,没有重大事件的冲击其内心世界是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恒定特征的。“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中国古语因此流传至今。

可喜的是,中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家教是培养婴幼儿认知能力的最早的、主要的文化环境,而且具有主导的作用。戏剧家王月朋是那些重视并善于家庭教育的杰出父母中的一位。女儿任寰1975年出生,6岁前被医生抢救过59次,但7岁就能写诗,10岁出版第一部诗集。北京大学毕业后任电视台记者,至今已出版诗文集7部。为她的成长呕心沥血的母亲写出自己的体会时感叹道:“做为母亲,今天我后悔:没有在孩子落生的瞬间即写下《妈妈日记》。应该从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开始,对孩子进行认真、细微地观察,并作孩子变化的详细记录。不仅记录孩子的身体发育,也记录孩子的智力发展。”(注:王东华主编:《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这些杰出的父母以高尚而又深厚的父爱母爱、浓重而又清新的文化氛围、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诱导、情真意切的沟通与交流,为孩子稚嫩的生命活动构筑了一个博大的精神世界。这些事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对整个中国的大环境的不足之处,我们当然应该努力改进,这毕竟不是简易的事。但是,小家庭环境的构筑与改进,是经过努力可以奏效的目标。应该大力总结并推广更多的杰出父母的丰富经验。将培养子女的主要着眼点放在身心健康与对智慧的追寻,是他们经验中最重要的经验。推广与普及这些先进的经验,必将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最后,让我们以同样言简意赅的方式,回应前述学者短文的精辟论述。她指出的要认识自己才能善用生命,也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人类的智慧善待人类的生命。这种认识要发轫于青少年时期,就是在人应该产生自我认识的时候,不失时机地磨炼自己具备这种能力,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无愧于作为一个人,在这方面,历代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为青年们做出了榜样,他们年轻时就初露锋芒,善用自己的智慧资源为人类增添了精神财富,他们有形的生命不在了,其无形的生命将与人类并存。

标签:;  ;  ;  ;  

当代青年新文凭:认识自己--对中国青少年自我意识培养的思考_宇宙起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