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发展--第二届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_雕塑论文

平稳的推进——第二届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届论文,北京论文,雕塑论文,平稳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去年举办的第一届青年雕塑展一样,本次展览的目的旨在交流,它既反映了一批青年雕塑家的追求与探索,也体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与兴趣。这次展览虽以架上雕塑为主,但在整体上仍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当代雕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坚持雕塑本体性的基础上,继续朝着强化与当代文化的联系和语言的多样性上发展。

雕塑语言的拓展与雕塑的当代语言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雕塑在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功能性既是现代语言的发展基础,也是对它的制约。此次参展的很多青年雕塑家都有城雕的经验和经历,这种经验构成当代雕塑在形式探索上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占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在城市雕塑越来越形式化和抽象化的今天,公众对城雕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雕塑占有空间的方式与环境的关系,越是优秀的城雕,越体现出雕塑在功能性上对公众趣味的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架上雕塑的形式探索是城雕的实验室。越是抽象的雕塑越具有征服空间和在功能上适合环境的可能,因此,当代抽象雕塑已经实现了与抽象绘画的分野。这种趋势在青年雕塑家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那些具有冲击力的形式并不是无限的扩张,而是隐含着功能的要求,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抽象城雕也存在着唯美与公式化的危机,那种千篇一律的构成似乎象征了物的增长与精神的失落。在这方面,王中等人的作品是对这种倾向的回应。王中的半抽象的金属雕塑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弘扬,也是在世纪末对20世纪文明进程的反思。秦璞的作品是一种生命抽象的形态,他从生命的运动与变化上探索形式的构造,而生命本身又是精神的载体,因此它是精神与形式的复合。刘少国的作品最具有城雕的特征,客观对象经过抽象化处理后,充满情趣化的动感,像融入了艺术家自身感觉的生命体。除了这些可以作为纪念碑式的城雕设计的作品外,有些作品也同样具有公共雕塑的特性,但是适合较小的公共空间,如园林这样的特定公共场所。庄海燕的《陶和女孩》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作品,有一种如诗般的沉郁,这种个人经验与精神状态的表现往往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联想。陈辉表现人与动物的作品更像一件园林雕塑,题材本身也紧扣自然的主题,那种轻快的动感是回归自然的召唤。

架上雕塑的主体仍是个人的创造与表现,人是主要的表现对象与题材。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人的表现在数量与份量上都非常突出。就像人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多方面来解释一样,人的表现也具有多个层次与角度。这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倾向,一种是形式主义的,另一种是表现主义的,这种分类尽管有些勉强,但还能说明问题。对前者来说,主要是在学院雕塑的基础上体现出一种对于形式的个人趣味。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变体,因为美术学院的雕塑训练是以人为本体,人在其中已抽象化为综合性地占有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人的变形不是对学院艺术的解释,而是对物化的人,即对空间语言的探讨。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探讨对于具象的城雕同样具有实践的意义。至于后者,人不再是物化的对象,而是人格的体现,是艺术家表现个人经验与生存境遇的手段,也是艺术家以个人方式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的自我总是以各种方式显现出来,那些变形、痛苦和扭曲隐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评论。在架上雕塑中,它是最有效地表现艺术家个人意志的方式。本届展览的大多数作品都属于这种类型。朱尚熹的《朱氏躯壳》系列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但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爱,他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虑。李象群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奇特的构思,非常写实的人体局部与自然形态的泥土的结合,这是隐喻还是象征?是不是也和朱尚熹的作品一样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朱智伟的作品充满青春活力,她通过有表现力的变形把一种个人体验转换为富于美感的形式,女艺术家的那种细腻的感觉和对生活的浪漫怀想都凝聚在这些形式之中。

最后是材料的实验,当代社会为雕塑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材料支援,这种趋势在本次展览中也有所体现,但材料不是作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显性或隐性的主题相关联。也就是说,艺术家是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材料的发现或开掘,在架上雕塑中,材料的实验同时在抽象的设计与人的表现中反映出来。应该看到,既然材料对雕塑的意义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那么材料也意味着它是当代视觉文化与雕塑的一个结合点。正是在材料的实验中,我们会看到雕塑与观念艺术的联系,虽然对雕塑的本体性而言,观念艺术不是重要的价值,但当代文化也正是通过观念艺术对雕塑的本体性进行修正,使作为传统艺术的雕塑朝向一个更加开放的观念与空间。杨春林的纸雕塑可以说是材料与观念的统一,他通过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把一个泥塑人体转变为以纸为媒材的浮雕-装置,纸的裂纹在变形的人体上呈现出来,似乎表现了漂浮在一个无助的空间中的生命。

这三个方面只是一个大致的概括,但足以使我们看到一个广阔的地平线,青年雕塑家代表中国雕塑的未来,透过这个展览,我们会感到未来正向我们走来。

标签:;  ;  

稳步发展--第二届北京青年雕塑邀请展_雕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