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偏离的现状、趋势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启示_劳动生产率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偏离现状和趋势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启示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服务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和增加值比重之差。由于把国民经济分为三部分,三个部分的生产率可能呈现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国民经济的产值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均衡,即某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该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不相等。产业结构偏离度即是用来测量这种不相等程度的工具。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表明,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是密切相关的,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它等于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是相互开放的,产业间没有人为的壁垒,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即各产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那么通过行业收入的差异,市场可以将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律,最终各产业的生产率会趋于一致,从而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会趋于零。

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这一性质可以由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关于产业演进的国际标准模式看出:

由表1所列三种标准模式可以看出,随着人均GDF的增加,一国的就业结构相对产值结构程度的偏离会逐渐被矫正,产业结构偏离度会不断下降,并最终在0的左右摆动(模式1和模式2表现得更为明显)。

表1 关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模式 人均GDP(GN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模式1:库兹涅

70 34.5

-11.8 -22.7

茨模式(1971)

150 27.6

-11.4 -16.2

(1958年美 300 19.5

-10-9.5

元)500 12 -6.3

-5.7

1000 6.8-3.1

-3.7

模式2:钱纳100 21.8

-3.9

-17.8

里、艾金通和

200 22.7

-3 -19.7

西姆斯模式 300 19.5

-2.6

-16.9

(1970)(1964400 16.9

-2.1

-14.8

年美元)600 13 -1.4

-11.6

1000 10 -0.7

-9.3

2000 7.40 -6.4

3000 -1.54 1.2 2.9

模式3:赛尔奎 <30033 -1.4

-19

因和钱纳里模

300 35.5

-19-16.5

式(1989)

500 33.4

-20.4 -12.9

(1980年美 1000 28.9

-20-8.7

元)

2000 22.7

-17.8 -4.9

4000 14.5

-13-1.5

资料来源:转引自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产业结构偏离度表现了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用它可以测量某一产业是否存在劳动力转入和转出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产业存在着正的结构偏离度,即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就说明其相对于其他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比较低下的;如果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则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不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不同产业工人相对工资收入的差异。由于人们追求更高的收入,他们会争取进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显示,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会降低。所以根据自由竞争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趋向于零的。因此,某一产业的正的结构偏离度表明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负的结构偏离度表明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二、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测算

根据公式: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就业比重-产业增加值比重,可以得出我国1978年以来的特定年份的结构偏离度。

表2 1978~2004年偶数年份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结构偏离度

年份 一 二 三 一二 三 一 二 三

1978 28.1

48.2

23.7

70.5

17.3

12.2

42.4

-30.9

-11.5

1980 30.1

48.5

21.4

68.7

18.2

13.1

38.6

-30.3

-8.3

1982 33.34521.7

68.1

18.4

13.5

34.8

-26.6

-8.2

1984 32 43.3

24.7

64 19.9

16.132-23.4

-8.6

1986 27.14428.9

60.9

21.9

17.2

33.8

-22.1

-11.7

1988 25.7

44.1

30.2

59.3

22.4

18.3

33.6

-21.7

-11.9

1990 27.1

41.6

31.3

60.1

21.4

18.5

33 -20.2

-12.8

1992 21.8

43.9

34.3

58.5

21.7

19.8

36.7

-22.2

-14.5

1994 20.2

47.9

31.9

54.3

22.72334.1

-25.2

-8.9

1996 20.4

49.5

30.1

50.5

23.52630.1

-26 -4.1

1998 18.6

49.3

32.1

49.8

23.5

26.7

31.2

-25.8

-5.4

2000 16.4

50.2

33.4

50 22.5

27.5

33.6

-27.7

-5.9

2002 15.3

50.4

34.3

50 21.4

28.6

34.7

-29 -5.7

2004 15.2

52.9

31.9

46.9

22.5

30.6

31.7

-30.4

-1.3

图1 1978~2004年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表2和图1显示了这些年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特点:

第一,总体来看,我国的三大产业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偏离,其中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在2004年都在30%以上。

第二,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在这些年的演变没有偏离结构偏离度的性质,一直呈现为趋零的趋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偏离度在20世纪90年代下降很快,现在几乎接近于零。

第三,第二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存在特殊的变化趋势,其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偏离越来越大,其绝对值不但不趋向于零,反而从1990年的20.2%增加到2004年的30.4%。

此外,与国际标准模式对比,我国的情况又一次显示了其独特性。在三种模式中,即使是产业结构偏离最严重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偏离的程度与我国相比仍算是相对轻微的。特别是标准模式中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般都不太高,从未有过像我国这样超过30%(并且还在扩大)的情况。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主要是:

(1)我国农业生产率在历史上长期停滞,农业耕作方式非常落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其他产业转移都存在种种障碍。从劳动生产率的算术式来看,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有限,使得生产率的进步也相对缓慢,即分子的变动很小;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却一直无法有效转移,长期滞留在农业中,使得分母非常大。总体而言,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上表明的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长期相对低下是必然的。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式正足以描述我国农业的现状:一个传统的、人口过剩的维持生计部门,该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

(2)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尽管对于第一产业来说是相对较高的,但对于第二产业来说却相对越来越低。另外,如果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是过低的,按理应该会有比较高的负向结构偏离度;但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却已经低于标准模式。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过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过低。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又主要有二:第一,我国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人口在进入第三产业时,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主要从事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第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大都由少数国有企业垄断,并且有非常严格的进入壁垒,限制了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

(3)我国上一个10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减员增效的改革,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采掘业等行业排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大多是劳动节约型,工业部门历来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部门,而我国目前正好处于迅速的工业化时期,本身的技术进步和吸纳国外先进技术的效应不断显示出来,造成资本和技术“排挤”劳动力的状况;我国正在进行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化,第二产业越来越注重依靠技术的提高而不是依靠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增长。这些因素结合的结果就是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其他产业大大领先。

(4)我国三大产业之间远非自由竞争的关系,劳动力长期无法在地区间、产业间、城乡间自由流动。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我国第二产业表现出极严重的负向的结构偏离度,从理论上看,的确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却决定了劳动力长期大量转入第二产业并不可行或者有效。第一,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关系并不甚大,这一点在第二产业市场上表现为明显的劳动力买方市场优势,致使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无法由劳动者相对收入差异来抹平。尽管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三大产业中最高的,但第二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与其劳动生产率并不相称。在前十余年间,我国第二产业的收入相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但第二产业劳动者的工资现在与10年前的差距并不大,有的地方甚至10年一点也没变动(如果考虑名义工资,则很可能是下降的),因而渐渐失去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第二,从国际普遍经验来看,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2004年22.3%)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无几(见表3),其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已经不大。第三,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高显示的是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高,其背后的原因是我国第一、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太低。要降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并不需要牺牲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应该从提高其他两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着手。转移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提高第三产业的结构质量才是正确的途径。

总之,我国产业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太高了,而其相对生产率太低了;第二产业的相对生产率极高,而且与其他产业的差距仍在扩大;第三产业表面显示其产业结构偏离度偏低,深层原因则是结构不合理。而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中观念和制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三、启示

我国农业人口在一个相对长时间内仍将不断转移出来,如果我国城乡分割的结构不能有所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地往其他产业转移,那么,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畸形偏高的状况仍将继续。

随着我国增长模式的转变,第二产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在短期内不但不会缩小,相反还会继续扩大。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来看,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都稳定在20%~30%之间,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与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02)

中 美 日英 法德 意 荷澳 加 新 韩

大 拿 加

国 国 本国 国国 利 兰利 大 坡 国

22.3

22.4

30.5

24.9

24.4

32.5

32.1

21.2

20.9

22.7

25.4

27.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而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经达到这一水平,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表1数据显示,事实上从1986年到2004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很小,低谷时为21.4%,高峰时为23.5%,二者仅仅相差约两个百分点)。这将使得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在短时期内无法发生幅度比较大的回落,其现实意义即是第二产业短期内将无法吸收足够多的劳动力以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压力,反而仍有可能排挤出劳动力,加大我国的就业压力。

对于第三产业,我们不应该片面强调它的就业吸纳能力,如果在原有体制上,一味地强调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作用,寄希望于传统服务业对于就业的吸纳,那么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将与结构畸化同义而语。要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极高的结构偏差(第一产业正偏差、第二产业负偏差),只有将发挥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的作用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一方面,使第三产业吸纳其他产业(主要是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来提高第三产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标签:;  ;  ;  ;  ;  

我国产业结构偏离的现状、趋势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启示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