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6:银行业的伪市场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些时候,几家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小额储蓄账户收费跃跃欲试,还是央行官员表态说,不符合《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生生地把中资商业银行刚迈出去的一只脚给拽了回来。
那会儿看起来,是央行挡了商业银行市场化的道,虽说央行言出有据,搬出了《商业银行法》。这几天,银行卡跨行收费的事儿吵得沸沸扬扬,央行站出来说,这样做是符合市场化的要求的,并且列举了三条理由,证明跨行收费确实是以市场杠杆促进银行卡使用的好办法。让人不明白的是,这一回中资银行放着市场化的阳关道不走,反而缩回去了。好几家大的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出语谨慎,表示要再看看。
央行的指挥棒跟商业银行的鼓点儿有些不合拍。显然,在中资商业银行看来,并不是市场化的就是好的,就是应该做的。或者说,有时候商业银行并不希望市场化来得那么快。
商业银行盯上了更能给自己带来效益的大客户,希望通过对小额储户收费提高门槛,好让自己把更多的资源配置给那些所谓的高端客户,这当然是一种市场化的营销手段。中资银行这样做的起因,是外资银行已经这么做了,目标就是中资银行手中的优质客户,中资银行当然不能坐视不理。而且,中资银行的忧虑并不是没有来由。根据麦肯锡的一项最新调查,中资银行至少有20%的优质客户会流失,投进外资的怀抱。
银行卡跨行收费,银行倒没有跟外资竞争的问题了,但你收费别人不收费,客户都跑了怎么办,反正你能提供的服务别人也能提供。闹了半天,会不会是给竞争对手搭桥呢?说到底,让中资银行说不出口的还是怕客户流失。但显然这一回大伙儿想到的是先别急着说什么市场化,最好谁也别闹出太大的动静。
看起来,中资商业银行有时候对市场化的做法也并不那么欢欣鼓舞,也许最值得一说的是,央行曾经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放宽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报告,目标直指利率市场化,但谁也没想到,这份报告却卡在了一直呼吁市场化的商业银行那里。按说,金融业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基础指标,商业银行应该全力推动才是。
根据有关专家的说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中,利息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七成左右。如果利息收入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确是有生存之忧的。还有一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摆到桌面上的原因是,中国的利率管制给银行带来了高额利润。美国的银行利差只在0.125%至0.25%之间,而中国大陆的银行利差为1%至2%甚至3%,是美国的10多倍。所以,面对体制转换和外资紧逼的中资商业银行,真要面对市场化,恐怕还需要时间。
因此,有些时候,市场化对于有些中资商业银行来说,只不过是手中的招牌而已。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拿出来说事,会强调自己是一个市场化的企业,但是如果市场化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就会揣着明白装糊涂,要么就强调自己其实还承担了大多社会公益性的东西。至于市场化,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