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鼻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当前生态环境越来越差的背景下,空气质量下降,鼻炎发病几率大大增加。改变先天性、获得性免疫以及组织重构等因素都可能对鼻息肉的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同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变态反应等众多因素存在密切关联,并且这些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本文主要就鼻息肉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当前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鼻息肉;临床研究;发病机制;获得性免疫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006-02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nasal polyps Huang hao
Guangxi wuzhou people's hospital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Guangxi wuzhou, 543000 ,China
【Abstract】Nasal polyps is a relatively common disease, especi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se and worse, air quality to drop, rhinit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isk. Change of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immune and tissue reconstruction may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sal polyps, with inflammation, cell factor, allergy, and many other factors closely related, and these factors will influence each other, each other between the adjustment, the effects of daily life for the patient is very hug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nasal polyp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Nasal polyps;Clinical research; The pathogenesis of; Acquired immune
鼻息肉主要是指双侧鼻-鼻窦粘膜出现广泛性的炎性和水肿性病变,这种疾病并非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临床研究中关于鼻息肉的论述内容较多,其中关于鼻息肉病理机制文章约150余篇,鼻息肉最为典型的病理学表现就是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但是临床研究中对于鼻息肉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就鼻息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鼻息肉原发部位
魏玉梅[1]在《术前评估在慢性鼻窦炎诊断中的意义鼻息肉发病机制研究》研究中提出,通过对220例鼻息肉患者进行FESS过程中,有超过80%的鼻息肉患者原发部位在鼻道粘膜,钩突和筛漏斗[2-10]。对于鼻息肉患者而言,一旦得上这种疾病,将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往学术界关于鼻息肉的发病原因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运动功能失调,气流动力学说以及变态反应学说等。但是,这些理论研究并未从根本上查明鼻息肉的发病机理,多数学者对于Tos的鼻息肉上皮破裂理论更加赞同[11-15]。
2.鼻息肉的临床治疗进展
2.1药物治疗进展
临床上对鼻息肉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为突出。一般情况下,药物使用时间大概在2~4个月之间,药剂量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减小。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愈几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6-18]。通过临床观察,此种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可以有效缩小鼻息肉,促使鼻腔通气功能得到缓解和改善,但是关于糖皮质激素对于鼻息肉的治疗机理尚未作出明确的诠释[19]。经过分析可以了解到,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降低鼻息肉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从而发挥消除炎症的作用,调动细胞因子,聚集在一起为消炎发挥促进作用。
鼻息肉发病同嗜酸性粒细胞存在密切联系,同时受到RANTES介导炎症反应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可以有效缓解鼻粘膜水肿症状,杀死炎症细胞,控制T细胞的IL-5生成。
2.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鼻息肉较为典型,但并非全部的鼻息肉患者均需要手术治疗,更适合应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复发性鼻窦炎患者以及鼻息肉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的患者。由于鼻息肉临床手术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当前更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是鼻内镜鼻窦手术,可以有效消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改善鼻腔鼻窦通气功能,尽可能的恢复鼻粘膜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手术应该尽可能的彻底,国外相关领域学者更加主张鼻息肉患者在手术前10天内坚持口服强的松60mg/d,术后持续服用30天,服用剂量逐渐递减,并对患者出现的而不同表现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尽可能的消除鼻腔鼻窦炎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王成硕,娄鸿飞等人在《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提出,将248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通过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复发的预测指标,进一步确定最佳诊断分界点。经过研究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患者术后复发率为55.6%,并且鼻息肉组织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预测复发敏感度为96.4%,而特异度为92.7%。
2.2.1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进展
陶淑[20]在《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研究》中提出,临床手术治疗鼻息肉中,采用内窥镜手术治疗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在术前为患者口服皮质激素药物,同时静脉注射抗生素,时间为1周。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选取130例鼻息肉患者,分为开放前组合开放后组,其中70例为全身麻醉,60例局部麻醉。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切除钩突,开放前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或是开放后组筛窦、扩大颌窦开口,或是蝶窦开放。手术期间保留中鼻甲,对轻度水肿的中鼻甲不需要处理,只需要对严重病变中鼻甲切除。上颌窦自然口处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周围异常病变问题,鼻中隔偏曲患者则采用鼻中隔矫正术。手术后,在患者鼻腔内填入高分子膨胀海绵,及时清理患者鼻腔内淤血和分泌物,确保患者鼻腔通畅。
2.2.2双极电凝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研究进展
马晓峰,康健[21]等人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提出,双极电凝治疗鼻息肉中,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治愈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的手术方法。对患者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将1%的利多卡因注射到患者鼻腔外侧壁和双侧蝶腭孔;借助圈套器摘除鼻息肉,扩大鼻息肉病变部位电凝变形鼻腔粘膜范围2mm左右,以鼻粘膜发白最为适宜;下鼻甲肥大者部分切除,利用电凝止血;对上颌窦口开放后,电凝上颌窦口周围;对患者蝶腭孔和鼻腔外侧壁前部交界处进行双极电凝电灼处理。患者手术后,需要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定期清理鼻腔内的分泌物、淤血和病变组织,促使鼻腔上皮组织快速生长、恢复。出院后前三日口服地塞米松,5mg/d,分两次服用,之后不需要服用激素药物。此种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鼻息肉临床治疗中,在相关理论研究中同样积累了丰富的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鼻息肉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影响较大,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就是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还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消除鼻腔鼻窦炎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玉梅.术前评估在慢性鼻窦炎诊断中的意义鼻息肉发病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宋忠义,张玲,李建东等.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及细胞因子与鼻息肉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3(5):201-204.
[3]岳丽艳,郑永波,赵宇等.鼻息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36(3):157-162.
[4]宋忠义.淋巴细胞过度活化及细胞因子与鼻息肉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D].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12.
[5]付志婕.经典型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在鼻息肉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王成硕,娄鸿飞,孟一帆等.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4):268-272.
[7]秦杰升.IL-15在鼻息肉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汕头大学,2016.
[8]彭福森,杜友红,张艳红等.支原体感染与鼻息肉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5,21(2):140-142.
[9]赵春源.Toll样受体及其传导通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D].哈尔滨医科大学,2011.
[10]贺广湘.鼻息肉和鼻息肉病鼻粘膜组织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D].中南大学,2014.
[11]林庆海.IL-23在鼻息肉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汕头大学,2013.
[12]李腾.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0):182-183.
[13]刘雅莉.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2):156-157.
[14]宋岩,白伟良,季文樾等.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并发鼻息肉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3(8):357-358,363.
[15]卢君,江远仕,林广裕等.基于《欧州鼻窦炎和鼻息肉指南2007版》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0):773-776.
[16]张键铭,朱鸳鸯,郑婵娟等.鼻内镜结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5):738-739.
[17]李湘医,王峰雷,黄见平等.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鼻息肉中表达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6):448-451.
[18]董柏涛,刘雪冰.鼻内镜联合普米克令舒经鼻雾化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1):1568-1570.
[19]石磊,李华斌.改良Wigand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17(1):17-18,31.
[20]陶淑娟.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4,12(4):58-59.
[21]马晓峰,康健.鼻息肉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13,24(1):45-46.
论文作者:黄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0
标签:鼻息肉论文; 患者论文; 鼻窦炎论文; 鼻腔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临床研究论文; 激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