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图书馆学论文,学科建设论文,性质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及人类社会科学体系结构的演化对图书馆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面对这一冲击吴慰慈教授提出了建立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历史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便成为近年来严重困扰图书馆学研究的系列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观点:图书馆学必须与信息管理学建立起学科上的内在联系,致力于对图书馆事业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交叉学科;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学是信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信息管理学则是社会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对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和学科定位的把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从本学科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以探索自身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二是从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入手,在这一与相关学科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把握本学科在当今时代科学体系中的位置。
一、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其发展方向
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活动中与科研主体紧密联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研究对象是决定因素,不仅决定着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也决定着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的展开。把握了研究对象的本质,便把握了学科建设和方向。因此关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发展与今后的发展方向问题本文拟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入手加以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认识尽管相互影响和借鉴,但分别有各自的发展轨迹。
国外图书馆学界先后提出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从图书馆学的奠基人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莱廷格(Schrettinger,M.1772—1851), 稍后的也是德国图书馆学家费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Ebert,F.A.1791—1834 )到著名的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Dewey,M.1851—1931 )都十分重视图书馆的技术与方法。特别是艾伯特,他提出的图书馆学应当研究图书馆工作中的技术的观点对图书馆学研究影响深远。
(2)美国图书馆学家、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教授巴特勒(Butler,P.1886—1953)在其193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引论》一书中,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性机械装置,而图书馆则是将图书内容移植到现今人们的个体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这就是说,巴特勒通过将图书馆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加以审视,研究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了把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整体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思想。这一思想对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研究包括后来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前苏联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图书馆学贡献很大, 从列宁到50年代后的丘巴梁始终贯穿了以图书馆事业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思想。
(4)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谢拉(Sherra,J.H.1903—1982)在1965至1976年间,出版了四部影响较大的著作。他在1965年出版的《图书馆与知识组织》一书中提出了“社会认识论”,其研究对象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发展。而图书馆学所要研究的就是研究图书馆在人类文化的积累和社会的知识发展中的作用。在后来的著作中,他又先后提出了“图书馆事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工具,而且是交流传播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这一观点与列宁和巴特勒的学术思想在内在是相通的,可以说是二者思想的发展。
(5)1980 年,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布鲁克斯(Brookes,B.C.)根据英国哲学家波普尔(Popper,K.R.)的“三个世界”理论(物理世界;精神状态世界;思想内容世界)所提出的关于图书馆在这三个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被称为“知识基础论”。
从上述五方面观点的前后联系我们可以得出这一认识:国外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图书馆的实际技术到关注图书馆的事业建设,最后发展到关注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功能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学者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先后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1)“要素说”。先后由陶述先、刘国钧等人提出。 这一观点最后由刘国钧加以系统化,他明确指出:“图书馆事业有五项组成要素:①图书;②读者;③领导和干部;④建筑设备;⑤工作方法。”他认为“图书馆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图书馆事业及其各个组成要素。”
(2)“矛盾说”。从分析图书馆领域的特殊矛盾出发, 提出了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主要倾向是认为图书馆工作是收藏图书与读者利用这一对特殊矛盾的统一体。
(3)“规律说”。 其基本论点是: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所形成的正确的知识体系便是图书馆学。
(4)“交流说”。 认为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实际是一个图书情报的交流与传递过程。因此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图书馆在科学交流和情报传递中的地位和作用。
(5)“事业说”。 这一观点实际是“要素说”和“规律说”的结合和发展。吴慰慈、邵巍在其专著中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微观对象是指图书馆多方面组成要素以及知识、信息;宏观对象是指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从上述五种观点可以得出这一认识:中国图书馆学者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认识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关注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到关注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功能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与上文所述的国外图书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是一致的。特别是经过80年代关于图书馆与社会的讨论,中国图书馆学者在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图书馆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建设等不同的层次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断将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功能推向了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说,在当今时代,图书馆学必须致力于对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作为人类社会文献信息的社会载体和传通媒介的作用的研究,致力于对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作为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心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的社会功能的研究。
二、信息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遍应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了信息经济朝代。由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对信息经济的基础资源——信息资源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日益成为这些国家十分现实的问题。80年代首先在美国提出了信息管理的思想。随着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将形成21世纪世界经济竞争的热点领域。在这一形势下,在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信息管理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一门新的学科——信息管理科学诞生了。
信息管理学的诞生对于人类的科学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仅仅在数量上的增加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科学的体系结构。科学体系结构的改变不仅有助于一系列相关的新兴学科的形成,而且对旧有的学科间的结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和改组。可以说,信息管理学的诞生对于人类的科学体系产生了不小的震撼。
图书馆在本质上说,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更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产物,是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阶段性成果。没有人类信息的记录技术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便不会有图书馆的产生。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本质的、内在的和天然的联系。图书馆的本质就其技术意义而言,是信息技术社会功能的社会实现形式之一;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则是文献信息的社会载体和传通媒介。因此,如果说信息管理学的产生给人类的科学体系以强烈的震撼的话,那么对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而言,就不能不是一次根本性的冲击。面对这一冲击,今天的图书馆学家无论其对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学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几乎无一例外地不能回避对信息和信息管理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相当一部分大学的图书馆学院系或停办或改为信息管理类的名称,这一无法抵御的改名风潮十分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冲击和震撼的猛烈。而今尘埃落定,我们也该静下心来,冷静地反思信息管理学的产生何以能对图书馆学形成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我们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学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关系。这一冲击之猛,震撼之烈,足以说明了二者在内在联系上的紧密性和结构关系上的牢固性。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科学成果,是社会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关于信息管理学的概念:信息管理学是以社会信息、信息行为、信息现象和社会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息的社会运动规律和信息工作,信息产业的组织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优化社会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进而推进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门学科。就是说,信息管理学的科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信息的社会运动规律的探讨和对社会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三、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
1.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
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国内图书馆界尚无一致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社会科学”、“综合性科学”、“应用科学”和“管理科学”。我们认为这种关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判定不够清晰,区分方法也不够合适。“管理科学”是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学科群或学科领域,不可用来界定某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如果说某某学科属于“管理科学”领域则可;却不能说某某学科的学科性质是“管理科学”。因此,“管理科学”不能与“社会科学”、“综合性科学”和“应用科学”并列在一起作为判定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标准。另外,“社会科学”、“综合性科学”和“应用科学”三者也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格格不入的关系。“应用科学”可分别与其它二者相交叉构成“应用性社会科学”和“综合性应用科学”。上文谈及的“管理科学”就是一种“高度综合性智能性的高层次应用科学”。可见,“应用科学”与“社会科学”和“综合性科学”不具备并列性的对应关系。“社会科学”和“综合性科学”的关系也如此。与“社会科学”具有这种并列性对应关系的学科是“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交叉科学”。与“应用科学”具有这种并列性对应关系的学科是“基础科学”。
“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交叉科学”之间的区别,是以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领域为基础的。而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区别,则是以科学研究的层次为基础的。这是两组分别具有内在的并列对应关系的区分标准,形成了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构成的判定学科性质的工具系统。这些角度、方面和层次不可混淆,否则便无法准确把握判定对象的学科性质。以往的研究对于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往往把握不准定性不确,这一工具系统内部的横向结构关系和纵向的层次关系未能厘清是一重要原因。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科学”是人类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思维科学”是关于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交叉科学”是一个拥有数千门学科之多的学科集,主要是指包括众多交叉学科在内的新兴学科群,是一切具有交叉特点的学科的总称。“交叉科学”大体包含六种类型:①边缘学科、②横断学科、③综合学科、④软科学、⑤比较学科、⑥其它新兴学科。而其中的“综合性科学”一般称“综合学科”,是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涉及自然和社会的特定复杂问题或目标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学科。综合学科内部又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各自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内部的综合,如海洋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人力经济学、人口地理学、民族学等。另一类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如能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管理学、社会控制论等。在后一类综合里,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科,如科学学、管理学、战略学、领导学、决策学、预测学等,由于这类学科是一种以高度复杂问题为研究对象的“高度综合性、智能性的高层次应用科学”,因此人们将其比喻为计算机软件又称其为软科学。
“基础科学”是指以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求客观规律为直接目的而不是以社会应用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基础科学的科学任务在于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应用科学”是以社会应用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应用科学的科学任务在于改造世界。
建立了这一判定学科性质的工具系统,便可对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判定。
判定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一般从研究对象、客观对象的运动形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四方面加以考察。
如上所述,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主导倾向是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显然,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的运动形式也必然是社会运动。从研究对象和这一对象的运动形式两方面看,图书馆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在20世纪中叶以前,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基本在社会科学范围之内。但是随着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数学方法等横断学科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学的面貌、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从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看,图书馆学已经转变为一个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根据上文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是日益重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因此说,图书馆学这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而非基础学科。
综上所述,从学科整体而言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交叉学科。
2.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
在上文关于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学的讨论中,已经将图书馆学确定为信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对图书馆学作进一步的学科定位,实际就是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根据信息管理学的定义我们知道,信息管理学的科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信息的社会运动规律的探讨和对社会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据此我们认为,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科学成果,是社会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信息社会里,这一分支学科是社会管理学的核心内容。
这样,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就面临一个学科转向和学科建设的飞跃问题。这一转向和飞跃就是在学科建设方向、学术思想和研究内容上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学向信息管理学这一大框架中的新图书馆学的飞跃,建立起与信息管理学和社会管理学在学科内容上的内在联系,以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标签:图书馆论文; 科学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图书馆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管理科学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