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中化学“双基”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双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际,教育部调整了高中教学课程计划,重新修订颁发了高中各科教学大纲。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无论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上均有较大变化,向课程标准过渡的迹象十分明显。“双基”是高中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新大纲的框架上,必须以新的理念进行重新定位,以新的教学策略加以实践。笔者以化学学科为例,作一浅近的分析。
一、基础知识教学——重过程、重选择、重核心知识,淡化学科体系
1.知识教学,更要关注教学“过程”
传统的知识教学的重心是“知识点”,教学便是“围点而教,围点而学”。这种过分注重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无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新化学教学大纲在导言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见,其知识教学要求已很明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与实际的联系”入手,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理解和应用化学。这样,学习过程便会由单一的“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转为“探究知识”的积极状态。这种突出“过程”的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将不再是“听”“背”“算”出来的死知识,而是“知其所以然”的、蕴涵于实际应用中的并滋育其能力的活知识,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新化学教学大纲降低了几十处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删去了一些繁难的知识,为我们走教学新路提供了保障,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了宽松环境。爱因斯坦说过:“什么叫素质,那就是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后所留下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不能计较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总量多少,而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内化为其素质。这就是重“过程”教学所能达到的目的。
2.淡化学科体系观,以“核心知识”引领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在于知识本身是否具有系统性,学生只有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才能学得最好。也许个人的知识体系可能不太完备,但这种建构性知识具有最强的可发展性。那种一味追求体系的严谨和完备,不惜偏离和超出课程要求,拓宽、加深知识,强加给学生一个生硬的“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化学教学大纲已不再以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是“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范畴,淡化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时代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并能积极地自主建构。
当然,作为基础学科,新化学教学大纲丝毫没有忽视化学“主干”基础知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作用。它在删去部分知识点的同时,仍保留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典型物质的性质等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必须突出这些核心知识,以此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并为其发展科学素养打好扎实的基础。
3.用活选学材料,增加教学的“弹性”和“选择性”
科学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学必须让学生感受学科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为此,新化学教学大纲通过“选学内容”加以实践。除保留“C[,60]等及其应用前景”等10处选学内容外,还增添了“纳米材料”等2个选学内容;同时,还将一些综合程度大、技术性强的内容(如“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等)“降”为选学内容。增加选学内容,无疑增加了化学教学的弹性和选择性。
“选学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辅助主干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实际应用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新科技、新知识;还有助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见,选学内容对化学学习起到补充、拓展、提高的作用。同时,由于选学内容直面应试的压力相对较小,师生对此都可以放手去做,教学上可多组织一些讨论、辩论、课题研究和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选择较为合适的学法,多方感受、大胆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选学内容必须认真对待,切不可让学生“自行处理”了事。
二、基本技能教学——重实践、重探究、重信息加工,淡化繁难计算
1.重视实践体验,大胆尝试探究实践活动
新化学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化学探究的乐趣”等教学要求,明确了基本技能培养的目标和途径。
实验对化学至关重要,但把实验异化为“照方抓药”的验证工作和“纸上谈兵”的解题训练绝不能实现其真正功能。教学中应当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实践证明,“自主实验”“开放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2.降低计算要求,还其“应用性工具”功能
化学计算中暴露的“覆盖面宽”“技巧要求高”“综合程度大”的繁难倾向,已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拦路虑,也远离了化学学科的教育目标。
新化学教学大纲对化学计算部分普遍降低了教学要求,由原来的全是D(应用)级降至C(领会)级(除一种过量物的计算和有机物分子式确定仍保留D级外),同时要求习题“体现开放性”“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化学计算的作用和地位,把它放到“解决化学问题”的系统中去,重视其应用性,还其“应用性工具”功能。应多在诸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合理采集和科学处理”等化学“真实情境”中确立必要的“量化”和“计算”的意识,由此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和比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化学计算的困惑和恐惧,使计算为解决问题服务,同时也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和信心。
3.重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育,努力实践发展性教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教材内容总免不了滞后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因而在大量纷杂的信息面前,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储存信息、灵活感受信息和理解信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所以,新化学教学大纲增加了“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这一条教学要求,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科内容,向学生介绍新观念、新进展,带领学生接触生产实际、上网查寻等,使之感受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无疑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学好新化学教学大纲、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就可以确保化学教学走上符合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