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非工业化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其启示_经济论文

韩国的脱工业化特点、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启示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起初是上升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开始下降,同时服务部门就业比重开始出现上升的倾向,这种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就是所谓的脱工业化。

脱工业化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都能观察到的共性现象。20世纪60~70年代,在新科技浪潮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大发展的背景下,欧美工业国和日本纷纷进入脱工业化阶段。但作为新兴工业国的韩国,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随之也开始出现了脱工业化趋势。

一、脱工业化趋势及其特点的分析

1.脱工业化的特点。韩国196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以后,工业及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阶段性高点后有所下降,但很快又进入小幅反弹的10年,90年代初达到上升最高峰的10年后才开始真正的持续下降,即出现了脱工业化现象。但到了1997年末,这种趋势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再次小幅反弹,至今没有出现大幅的波动。这种反复上下波动的特点引起了人们对韩国是否已经开始脱工业化这个问题的探讨。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工业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中的比重1965年达到顶点为28%,到2000年则降为14.4%;与美国同期的英国为34.7%和17.1%;法国为27.85和17.4%;德国为37.4%和24.1%;日本为27%和20.5%。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都经历了30~35年的脱工业化过程,尤其是欧美工业国有几百年工业化背景的支持,其脱工业化表现得更为明显、稳定,未出现反弹现象。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日本脱工业化速度较为缓慢。这与日本政府支持制造业以及这个时期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有关。而1962年才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韩国,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1991年就达到35.6%,2000年下降为27.9%。10年的下降幅度比日本30年的脱工业化幅度还大。由此可以说,韩国跨越式压缩了脱工业化过程。这一方面说明了其经济发展快速;另一方面也说明其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后,脱工业化延时解压和波动的必然性。因此,韩国脱工业化发生上述有反复、不成熟和来得早等现象是其新兴工业国的主要特点。

韩国脱工业化不够成熟,还反映在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降低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的表现并不明显,尤其是工业和制造业新创价值比重一直平稳没有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韩国是否真正形成脱工业化趋势并开始进入脱工业化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脱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料来源:据韩国统计厅《韩国标准产业分类》(2002年12月)有关数据编制。

图1 1970~2000年韩国工业及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

2.脱工业化实际效果分析。为了分析韩国脱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笔者选用官方公布的1990年后韩国明显出现脱工业化趋势期间的有关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原理和Syrpuin(1986)提出的GAE(gross allocation effect,即最大值)和NEE(net efficiency effect,即最小值)方法,相对假设没有脱工业化发生的差别,再选择一组每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而引起资本投入变化和经济增长率变化的数据,另一组以前述各要素逐年累计为变量,分别以第二产业及制造业为基准,逐一计算脱工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各组数据,最后观察有代表性的平均值。推算结果表明,在1990~2000年期间,脱工业化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使其经济年均下降0.62%~0.77%,这种影响今后不仅因脱工业化存在而存在,还将会随脱工业化持续而增大。

由此可见,韩国事实上已经开始出现脱工业化趋势,只是其程度不同于发达国家,其脱工业化表现为来得早、有反复和不成熟的个性特点。韩国国需面对脱工业化因势利导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知识集约型的第三产业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研究

1.与OECD国家产业结构对比的主要差距。2002年韩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63.3%,与日本、德国大体相等,与OECD其他国家相比也不差上下。但韩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55.8%(90年代更低于50%,)与OECD国家平均60%~70%的比重相比是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韩国第三产业生产率较低。就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而言,进入脱工业化时期后,第三产业生产率应高于制造业,但韩国第三产业生产率相对比较低。目前韩国服务业的生产率只有制造业生产率的65%;与发达国家比较,韩国服务业生产率只有美国服务业生产率的43%。而导致韩国第三产业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还没有到发达国家的高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GDP可以由五部分构成:知识集约型服务业、知识集约型制造业、知识集约度较低的服务业、知识集约度较低的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贡献。以1999年为例,韩国与OECD国家知识集约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25%和42%;知识集约型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15%和8%,而韩国和OECD知识集约度较低的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都在30%左右;知识集约度较低的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度都在10%左右,其他产业两者大致相等。由此可见,韩国与OECD国家的主要差距集中表现在知识集约型服务业。这体现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不够成熟的脱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所以,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是知识集约型服务业。

知识集约型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高新技术特性(Boden和Miles,2000),知识和信息是该行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创新是该行业发展的源泉(Miles,2002)。以无限的知识组合创出新的服务(Barras,1986),来满足脱工业化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Boden和Miles,2000),而韩国知识集约型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知识与信息核心资源方面(参见表1)。从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韩国的研发投入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信息核心资源的普及,尤其是网络方面,明显落后于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表1 韩国与发达国家知识集约型服务业核心资源部分指标比较

韩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2001年每千人拥有电脑(台)

  399

639

 492

430

2001年每千人拥有因特网页(页)  9.2

371.4

37.1

55.9

1999年R&D占信息产业GDP的比重(%) 1.0

0.7

 0.3

0.7

资料来源: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2;OECD,Information,Technology Outlook,2002;ITU,ITU Telecommunication Indicators,2001,12。

2.知识集约型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韩国知识集约型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OECD国家为低,但在国内与其他产业相比对经济的推动力是最强的。笔者运用Papaconstantinou等(1996)、Hatzichronoglou(1997)和Oosterhaven等(2001)提出的需求拉动模型(demand-driven model)和供给牵引模型(supply-driven model),依据韩国中央银行,即韩国银行的《产业统计表》中1990~1998年间明显反映脱工业化趋势的数字,分别就各产业对需求、供给和附加值的产出效应进行了测算。

测算结果表明,知识集约型服务业作为连接所有产业的中间行业,比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显现出更大的系统作用。换言之,知识集约型服务业生产的减少对各产业的影响要比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大得多。其中制造业对产业需求拉动效应随着脱工业化而减退,而知识集约型服务业,尤其是广告、广播和电影服务业,无论在需求拉动还是对供给牵引方面,一直都呈现较重要的作用,这种前向关联效果(forward-linkages)在提高附加值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韩国与发达国家的客观差距和产业发展阶段的现实,韩国国内就有关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主张继续重点全力支持制造业和为制造业服务的传统服务业,加大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力度;第二种观点主张重点支持发展知识集约型服务业,增加技术出口;第三种观点则主张利用“韩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品出口。而官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决策则是这三种主张的综合。由于当局对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这个问题的认识出现失误,致使韩国当前制造业增速大减,同时第三产业也无大的起色。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主张中发展文化产业的观点对韩国经济最为有利。在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这个问题上支持制造业的主张,既违背产业演进的规律,也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而按照重点增加技术出口的主张,也不现实,因韩国还不是一个高新技术出口的主要国家,虽然其新战略目标为无形产品(技术)出口替代有形商品出口,但当前韩国的出口技术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归纳起来无非也就是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造船业,三星重工向美国提供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现代重工出口船舶自动化系统技术,韩进重工向泰国出口LST的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二是钢铁业,东国制钢向意大利出口厚纲板制造技术,联合铁钢向澳大利亚出口钢铁冷轧生产技术;三是汽车业,大宇自动车向我国台湾出口合金制造技术,半岛集团向印度、斐济出口制动装置系统技术;四是石化业,SK化学业向伊朗出口高聚脂原料增产技术,KOLON向日本出口感光技术;五是机械业,大宇综合机械向我国出口CNC车床及数控中心技术,三星向日本出口白金镀金技术等。因此,韩国欲效仿美国发展文化产业,如迪斯尼的世界性发展以及音乐产品出口,每年能占领1/3的世界市场份额,选择第三种主张,开始推崇所谓“纯知识出口”战略应当是明智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3-12-10

标签:;  ;  ;  

韩国非工业化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其启示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