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中国两次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基石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论20世纪中国两次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基石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论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石——--马克思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基石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历史性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但是,怎样实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艰难历程。实现这个结合,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论断。这是坚持正确的学风问题。二要从全局上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弄清“实事”的问题,是坚持调查研究的问题。邓小平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精髓是实事求是。要做到“求是”,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固然不易,但是,不先弄清“实事”,再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是”,就绝无可能达到“求是”之目的。因此,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历史性飞跃的基石。

(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毛泽东思想被实践证明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我们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历了革命斗争的胜利--惨重失败--新的胜利的24年的艰难历程,经历了挽救革命于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胜利夺取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然后又经过延安整风运动,一直到党的“七大”,才最后把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基石,就是毛泽东同志全面准确把握住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历史地位。那时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人物张国焘,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不管右倾机会主义者,还是“左”倾机会主义者,他们都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所以,他们使中国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2、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严重偏离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严重偏离,是指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就严重偏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把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改为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他把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改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立下丰功伟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可是,他在建国后不久,偏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石--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背离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至于到了晚年他又犯了更加严重的支配全局的“左”的错误,林彪、“四人帮”又把他的“左”的错误推到了极端,则是一场更加不幸的悲剧。

在这里,重提毛泽东同志一些偏离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错误,目的在于把这些失误,作为历史教训,作为另一种形态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这种形态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也要接受下来,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以便我们在今日乃至今后的行动中以史为鉴;并提高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自觉性。

(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党的十五大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并决定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五大”已对邓小平理论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他善于捕捉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矛盾,又善于概括现实中关乎全局的普遍经验,还善于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并把这些上升为理论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而又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从路线上实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这里,我从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基石这个视角出发,谈谈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一些具有鲜明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事例。

什么是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基石?我认为,邓小平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有两块牢固的基石:第一块是邓小平准确把握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第二块是邓小平准确把握了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现分述于下:

1、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一块基石

第一块基石,就是邓小平准确把握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1)准确把握了当代世界的总体发展态势。 他对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作了全新的判断: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发展与和平问题;而不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不是“盘马弯弓”准备打大仗的时代。这个全新的判断的实际意义在于: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注意力集中到把握时机,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2)科学分析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 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邓小平在总结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不照搬别国模式,走自己的路,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敏锐地注视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以及资讯科技的高速发展。这种发展正在推动世界面貌的新变化。邓小平准确把握了当代时代特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略、策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第二块基石

第二块基石,也是最根本的基石,就是邓小平准确把握了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也就是准确把握了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有9亿农民搞饭吃。这是中国经济文化不发达集中表现。 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核心是生产力不发达。这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的核心。当然,从中国经济总量看,世界不能没有中国这样的大国位置,而且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提高。但是,按人均计算,中国的经济文化仍处于不发达状况。邓小平始终准确把握住中国经济文化不发达这个最大的实际。

这里举点事例:

(1)早在党的“八大”期间,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解放后的中国, 经济文化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巨大成绩。同时,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问题在哪里?邓小平抓住了中国生产力的底子太薄这个要害,并且始终一贯抓住这个要害不放,而且成为邓小平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

(2)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 使中国生产力遭到一场相当严重的破坏。当时的“以钢为纲”和“以粮为纲”的口号以及“元帅升帐,各方让道”的错误方针,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阻滞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困难。就在60年代初这个极为艰难的岁月,邓小平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以大无畏的气魄提出了著名“猫论”。当时“猫论”要回答的问题: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寻找发展生产力的好路子、好形式、好办法。“猫论”的中心环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生产力的发展。1992年春,邓小平又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旨在要求人们排除干扰,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的发展。所以,“猫论”是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的加快生产力发展之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论。绝不是什么抛弃社会主义的“实用主义”。

(3)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这是政治路线的根本性的拨乱反正。实行这个拨乱反正的根据之一,是我国经济文化不发达,底子又很薄;根据之二,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已不是主要矛盾。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邓小平对1979年的理论务虚会后期出现的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右的思潮,所持的原则立场就是一次最好的证明。

理论务虚会的前期,集中批判了“两个凡是”,澄清和纠正了一系列的“左”的理论问题,包括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问题等等。但是,理论务虚会的后期,有些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扭转了理论务虚会的政治方向。邓小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及时发现理论务虚会出现的一股来自右的错误思潮。这股右的错误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怀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矛头指向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针对党内外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79年3月亲自到会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报告, 作为理论务虚会的总结。这个总结端正了理论务虚会的政治方向。这是中国经济改革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邓小平在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纠正极“左”就会变成纠正马克思主义,纠正社会主义。

(4)中国的最大的实际是经济文化不发达。 邓小平把当代中国的这个基本国情,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邓小平回答了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回答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此后,邓小平又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出新的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界定中特别强调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最后铲除产生剥削制度的土壤,才能为消除两极分化提供经济文化条件。

又一个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掌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界定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能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社会义本质论这个思想武器,我们就拿到了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钥匙。当然,要运用好这把钥匙,就要从本国实际出发。邓小平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只有从初级阶段出发,才能提出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方面的展开与体现,是指导经济工作的基本纲领,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经济纲领。这个基本经济纳领,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基本路线领导下,又经“十五大”总结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阐述了经济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它是经济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也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不发达,经济文化不发达, 不能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发达的核心,是生产力不发达,因此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要集中全力,解决羁绊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中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经济领域中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住这个主要矛盾,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段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同时也是作为制定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客观根据。高举邓小平的理论旗帜,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我们在经济工作和现代化事业方面,曾经发生过种种失误,主要是“左”的政策失误。犯“左”的失误的根子,就在于我们党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先是改变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正确决议,超越了新民主主义阶段;接着又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了当时中国的最大实际。

4、近二十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了巨大的成功, 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同时又抵制了那种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们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善了社会主义,而没有离开社会主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初级阶段, 我们要在经济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使命;同时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逐步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况。

积近二十年最宝贵的实践经验,要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基本经济纲领不动摇,才能防止来自“左”的和右的种种干扰。

标签:;  ;  ;  ;  ;  ;  ;  ;  ;  

论20世纪中国两次历史飞跃--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基石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