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建筑的风格变迁论文_滕赛岚

广州新坐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印度佛教自汉朝时期传入中土以来,在中国本土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各具不同教义的教派文化,分别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这三大主流教派,因此滋生了不同的佛教建筑特点。

关键词:佛教文化;佛寺建筑;建筑布局;建筑色彩;教义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国原始宗教理念、传统伦理与印度佛教不断融合的结果。在佛教诞生近两千五百多年来,经过了原始佛教(佛陀诞生至佛灭)、根本佛教(首次结集至二次结集)、初中期部派佛教(佛灭后100年至350年)、后末期部派(佛灭后350年~1000年)、后期秘密大乘菩萨道(佛灭后1200年左右)、印度佛教灭没(佛灭后1500年左右)几个阶段。在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在佛教传播阶段我国佛教建筑行业也逐步发展,在中国青海、内蒙古、云南傣族等区域,均形成了不同艺术特色的佛教建筑。本文对我国寺庙建筑风格变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具体如下:

一、汉传佛教寺庙建筑

在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译传阶段(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创立期(隋唐时期)、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在各朝代统治者及官宦的支持下,形成了不同类别的派系。在大规模佛教经典理论及书籍被翻译、汉化的背景下,大量佛教寺庙、石窟寺也被修建、改建、开凿。特别是在八大宗派、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下,禅宗、净土宗大范围发展,促使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由于我国汉族在近千年发展进程中,始终将黄色作为宇宙的核心,表示正统、尊贵的颜色。同时我国汉族统治者也将自身作为龙的后代。这种情况下,黄色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皇族权利的严肃、威严。此时,基于古代汉字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御令敕建的汉传佛教寺庙在规格、色调、形态等方面就呈现出了以皇家园林建筑为标本,气派、雍容华贵的特点。而在汉传佛教不同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及人文特征差异,其寺庙建筑风格也具有较大变化。

二、佛教译传阶段的佛寺建筑

佛教译传阶段的佛教寺庙建筑主要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教寺庙为典型代表。由唐朝诗人杜牧作《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教兴建成风。其在初期主要以宫塔式佛寺的形式,大范围在汉晋时期西域地区盛行。在宫塔式佛寺中,主体为象征“天宫千佛”的巨塔。在巨塔之后大多会进行庙堂建设,在庙堂周边会建设佛教僧侣的宿舍。如图一所示,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庙,其为典型的宫塔式佛教寺庙建筑。

图一 白马寺正门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庙最初建设于距今一千九百年以前的汉代,其也是我国官宦性质的首座佛教寺庙院落,又可称之为汉传佛教的"释源",或者"祖庭"。在历史长河中,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庙多次被战火破坏,又多次被重新修建,经过了无数次的兴盛、衰落。东汉时期白马寺是印度形式,以塔为主体。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庙为总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的长形院落。整体坐落在北方,朝向南方,具有东厢房、西厢房及东西南北四个院落。同时具有五重大殿。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

三、佛教创立期的佛寺建筑

我国祖先在佛教创立阶段建筑布局与儒家思想具有一致性,即强调对称、平稳及秩序性。同时注重阴阳宇宙理念及天人合一、空间无限、时间无限的理念。从我国佛教创立时期佛教寺庙建筑创立源头入手,可得出其将宇宙中“宇”比作房檐,而“宙”则为房间。据此,在寺庙建筑建设时需要尽可能的将天地与人心距离缩短,保证人、自然共同发展融合。其与我国现代建筑建设理念具有共通性。同时在佛教创立时期,佛教精神物质崇拜、礼佛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佛教寺庙建筑业呈现了一定的神圣性。特别是在唐末佛教信徒对佛本身形象崇拜超出了“天宫千佛”的巨塔,佛教寺庙殿堂在建筑层面重要程度也逐步超过了塔。最终形成了佛教创立期以佛教殿堂为核心的建筑群落。以佛教殿堂为核心的建筑群落,主要是在左右对称的基础上,利用纵轴式排列的方式,在寺庙外部设置“天宫千佛”的巨塔。或者在另外的院落建设小塔,整体为廊院结合的形式。如图二所示,为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其为典型的廊院结合的佛教创立期寺庙。

图二 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其是现阶段我国存在历史较长的木质佛教寺庙建筑,可查询到的建设时期最早为唐朝建中三年。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占地面积较小,屋顶起伏不大,斗拱较大且分布较稀疏,整体构图较简洁、宏大。与佛教创立期健康而爽朗的格调相一致。

在唐宋以后的佛教创立期,由于禅宗发展理念的影响,“伽蓝七堂”寺院格局在寺庙建筑布局设计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建筑布局方面进行分析,佛教创立其我国佛教寺庙建筑主要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南北纵深轴线,进行山门殿、天王殿、本寺主供菩萨殿的建设,随后在大雄宝殿后方建设法堂及藏经楼。整体寺庙建筑群落呈现平面方形的对称结构。为实现对称稳重、风格严谨,大雄宝殿正殿左右两侧一般还需要布置观音殿、迦蓝殿、钟鼓楼、祖师堂、药师殿等。“伽蓝七堂”寺院格局具体格局如图三所示:

图三 伽蓝七堂寺院格局

如图三所示,“伽蓝七堂”寺院格局主要沿一条中间轴线,依据前部、后方呼应的原则,合理设置主殿、侧殿。并在主殿侧殿间配置松柏、群山、流水。通过含蓄温蕴的殿落与和谐宁静亭廊的相互呼应及组合变幻,赋予了佛教创立期寺庙建筑群落独特的韵味。

3.佛教融合阶段佛寺建筑

在各代帝王的推崇下,我国传统理论理念与佛教礼制规范不断融合,对佛教建筑活动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首先,在佛教融合初期阶段,佛教寺庙建筑借鉴、消化我国古代宫殿和官府建筑形式,从社会属性入手,进行了高低等级、贵贱水平的划分。同时宫殿、官署建筑的样式,结合宫殿、官署建筑群落排列,制定了更加明确的建筑群落间个体尊卑关系及顺序。同时依据官署建筑的礼制关系,对佛教融合阶段寺庙建筑各殿堂尺度、规模、台基高度、体量、彩绘雕饰、屋顶式样进行了逐一调整。如图四所示,为浙江宣平延福寺大殿总平面图。浙江宣平延福寺大殿为唐宋佛教融合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寺庙建筑形式,其各殿堂在规制方面呈现出了典型的礼制等级特征。

图四 延福寺总平面图

浙江宣平延福寺大殿位于长江下游浙江省宣平县,最早可查询建设年代为元代,其主要采用重檐歇山斗拱的建筑形式,在脱离钉、榫的基础上,构建了江南地区独有的元代木构件半圆拱形建筑形式。

其次,在晚唐后期,由于佛教信徒发展至社会下层,民间佛教寺庙逐步出现。民间佛教寺庙主要以民居式佛寺建筑的形式,在官署式佛教建筑建设的基础上,以殿为中心。依据规矩平面,结合中轴线对称原则,构建的和谐、平等的建筑群落。民居式佛寺建筑并不强调严格的君臣僚属等级观念,而是在“天人合一”、“致中平和”理念的主导下,依据传统对称平稳建筑美学理念,构建的小体量、小规模、式样纹样简约、布局紧凑的寺庙建筑。从建筑群落个体层面进行分析,相较于浙江宣平延福寺类型的典型礼制等级佛教寺庙建筑而言,民居式佛寺建筑外檐斗拱使用频率较低。如图五所示,为山西省晋城市崇寿寺,其是晚唐中期建设的一座民居式佛寺建筑。

图五 山西省晋城市崇寿寺

西晋城市崇寿寺位于山西省,其是首座建设在村镇上的寺庙。经过后代修建,现存山西省晋城市崇寿寺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小院一区,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

四、藏传佛教寺庙建筑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主要以喇嘛教寺庙建筑为代表,其主要位于藏族自治区。由于其独特且恶劣的自然气候及地理环境,导致其在佛教寺庙建筑方面受自然地理环境的较大影响,形成了建筑规模、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监护文化等各方面具有特色的藏传佛教建筑。由于在西藏地区藏传佛教具有一定文化教育及行政职能,其在总体布局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自由、开放性。即依据藏传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罗”内涵,采用大佛殿、高经堂的形式,以星系图的形式,依靠山势,进行建筑个体的高低错落布置。在建筑群落间每一组成模块均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藏传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罗”(mandala)意为“坛城”,是密宗本尊到场的图画,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而且对藏传佛教真理进行了详细描绘。依据mandala宇宙图式程式化发展进程,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大多以“都纲法式”为代表。即采用方形,或者与方形近似的平面,作为佛教寺庙群落单独个体平面布置形式。而在建筑群落整体平面布置时,主要以“回”形主体为核心,沿纵方向、横方向柱状交错布置。通过上述布置,有效的展现了藏传佛教厚重、雄大的特殊风格。

藏传佛教寺庙在藏传佛教区,白色是吉祥的象征,温和的体现,善良的代表,佛经中对善行、好事、利人之事称为白事;而红色主要使用在寺庙的护法神殿、灵塔殿及个别殿堂外墙,给朝佛者的感官精神上以心里刺激,产生对生命的冥想。如图六所示,为西藏布达拉宫。其为具有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寺庙。

图六 西藏布达拉宫

西藏布达拉宫位于地区,最初建设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经过了近千年的历史洗礼,西藏布达拉宫已成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西藏布达拉宫融合了我国唐朝建筑、印度建筑、尼泊尔建筑等多个地区佛教寺庙建筑风格。布达拉宫依山建造,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建筑所组成。灵活利用了山形地势,促使整体布局较协调,实现了建筑艺术美学、土木建筑结构学的高度应用。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如图七所示,为西藏布达拉宫的金顶:

图七 布达拉宫的金顶

除西藏布达拉宫以外,西藏桑耶寺也是藏传佛教寺庙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建筑格局如图八所示:

图八 西藏桑耶寺

西藏桑耶寺又可称之为三样寺,其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哈布山下,是藏传佛教发展进程中剃度僧侣出家寺庙。西藏桑耶寺整体建筑主要以佛教宇宙观为引导,在中心佛殿乌孜大殿建设的基础上,在底层、上层、中层融合了藏族、印度及汉族不同风格。是建筑发展历史中罕见的藏、汉、印合璧成果。

图九 桑耶寺平面图

如图九所示,从平面上进行观察,桑耶寺呈现椭圆形,整体布局与佛经中"大千世界"结构布局具有一致性。其中乌策大殿表示世界中心,即须弥山;而大殿周围的太阳殿、月亮殿则表示宇宙中日月星辰;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四周错落分布的灵塔表示八小洲;寺庙围墙及四面大门表示宇宙外围世界外围的铁围山及维护。寺院内有四种颜色的塔,白塔,黑塔,绿塔和红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五、南传佛教寺庙建筑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越南、老挝相邻,其建筑文化呈现更加多彩的一面。南传寺庙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由于受到封建土司制度的影响,傣族人民变得更加信奉佛教,此时,教权和政权虽达到均匀配置,但教权依旧受到政权的束缚和限制。“政教合一”的制度使得政治组织和寺院组织无法实现脱离,在佛寺内部,组织机构十分严密,且等级分明。

图十 金色谱系的西双版纳总佛寺

如图十所示,为金色谱系的西双版纳总佛寺。受云南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生活审美习惯影响,其在感情色彩方面具有特异性。如云南地区将红色作为权利或英雄人物、尊严的象征,在附加南传佛教建筑上的装饰色彩不但是由其民族生活审美习惯、使用的环境、部位的不同而决定,而且它还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红色是权利的象征和斗志旺盛的刺激色,它与尊严、英雄人物及肃穆的宗教相联系。这就导致金色谱系的西双版纳总佛寺重要殿堂(佛殿、灵塔殿、护法殿等)外墙均为红色;而佛殿、灵塔殿、护法殿等各式各样部件则采用鎏金点缀,组成了艳丽多彩的金色谱般的建筑风格。同时由于云南地区距离中心政权较远,南传佛教总体布局与本地民居式建筑联系较紧密,没有较为严格的对称或礼制要求。大多以寺庙入口引廊为线路,形成前导过渡的方形空间。整体建筑主要坐落在西方,朝向东方,寺庙建筑坡面中堂高度远高于其他模块,随后沿东、西两个方向不断递减。

在整体寺庙建筑中,中心为大殿,或者塔,四周环绕着僧舍。随着屋顶坡度及屋面轮廓的变化,形成了交错起落的三层叠加坡面形式。一般来说,佛寺大殿入口通常不会设置在正中位置,入口多分布在东北方向。从建筑物朝向来看,佛寺大殿多为坐西向东,且佛像面向东面(据传释迦牟尼修炼成佛是面东盘坐)。这一特征与汉传佛寺大多坐北朝南有显著区别。云南的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建筑以傣族建筑风格为主,吸收了一些汉传佛寺建筑的风格,又具有缅泰佛寺的建构。如图十一所示,为中国云南勐泐大佛寺:

图十一 中国云南勐泐大佛寺

中国云南勐泐大佛寺,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始建于明代,是东南亚最大的南传佛教寺庙。中国云南勐泐大佛寺主要是在消化、借鉴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基础上,修建的象征南传佛教十二版纳的最大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图十二 勐泐大佛寺的戗脊

如图十二所示,勐泐大佛寺利用石灰抹平的方式对屋顶正脊、檐面间戗脊进行了处理。同时在两者上部排列了不同形式的火焰状+凤状的瓦装饰。而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角形密檐佛塔主要是在砖砌的基础上,外部敷设石灰及涂料,内部嵌固泥塑的凤凰佛龛,整体建筑傣族风格较浓郁。

从整体建筑风格层面进行分析,相较于汉传佛教寺庙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傣族小乘佛教“奘房”(佛寺)主要是利用方形独间干栏式木结构。在主房左右两侧,分别进行一个偏厦的设置,最终形成三个独立,且存在一定联系的佛殿。如图十三所示:

图十三 芒市菩提寺

如图十三所示,芒市菩提寺佛殿主要是在小乘佛教特有的纵向布置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山面进出方式。从正面入手,增设了一组三叠门楼,形成了过渡空间。同时对佛殿入口进行了适当处理,形成了外套金色方框形式的圆洞门;而正面入口两侧,则通过空花栏杆的设置,聚焦了观察视野,形成了对称均衡建筑立面体系。

图十四 芒市菩提寺的重檐

菩提寺是宫殿瓦顶式的木架楼房,属楼奘无塔寺,坐西向东。大殿屋脊为上小下大的重檐建筑,歇山式。屋顶的举折及屋角出翘形如飞鸟展翼的重檐坡面各部分曲线流畅,造型优美,屋脊、檐面、翘角等均有装饰。

图十五 广允缅寺

广允缅寺建筑,位于云南省沧源县据传是道光八年所建,距今170多年。建筑风格较多地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

图十六 广允缅寺主殿

如图十六所示,广允缅寺现存主殿及二门。广允缅寺主殿为纵式结构。通过一围廊式殿堂、一重檐亭阁勾连的形式,形成了穿斗式木架结构;广允缅寺主殿前方设置了亭阁及两个倒悬木雕巨龙的柱子。广允缅寺主殿前的亭阁不仅可以作为过廊,而且可以通过重檐歇山顶及檐下饰斗拱的设置,配合三滴水歇山顶三层檐下侧面、三滴水歇山顶后背,与后殿第一重檐形成典型重檐结构围廊。广允缅寺将汉族建筑风格、傣族寺庙院落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中国藏族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耀东著

2.《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佛教建筑(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曹昌智著

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佛教建筑(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丁承朴著

4.《南传佛教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黎玲玲著

论文作者:滕赛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  ;  ;  ;  ;  ;  ;  ;  

中国寺庙建筑的风格变迁论文_滕赛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