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影响研究综述_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影响研究综述_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影响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道国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FDI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理论

(一)FDI与产业结构

20世纪60年代,钱纳里基于结构主义原理提出了著名的“双缺口模型”,指出经济发 展在于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演变,认为由于存在结构刚性,东道国经济发展会受国内 资源不足的制约,因此引进和利用外资有助于弥补储蓄和外汇缺口,进而推动东道国经 济增长和结构转换。70年代以后,丹尼森、索洛、肯德里尼、乔森根的研究引发了经济 学界关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之间的理论研究。赫尔希曼从弥补“技术缺口”的角 度讨论了利用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意义,发展了钱 纳里关于利用外资的“双缺口模型”。此外,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维农在论文《产品 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 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创新、成熟、标准化)更迭的必然结果,外资公司顺应产品生命 周期的变化,在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同时分别引起各自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刘易斯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论,以20世纪60 年代为背景分析了由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 产品的生产移至发展中国家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现象,解释了产业在国际间转移和调 整的原因。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提出 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小岛清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对外投资应从投资国已 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 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的这些优势 就不能被利用,这样双方可以在扩大贸易的同时升级和改善各国的产业结构。该理论概 括了日本通过对外投资进行产业转移,从而带来东亚地区产业结构梯度式“雁行”演进 和转换的过程。

(二)FDI与产业组织

与产业结构部分的现有理论不同,直接从FDI出发研究其对东道国产业组织影响的成型 理论相对较少,但与产业组织相关的基础研究并不薄弱,只是因为这些研究是从更宽泛 的视野研究生产集中给组织内部竞争带来的影响,而没有把讨论的出发点局限在FDI上 。19世纪末期,马歇尔指出垄断将导致均衡价格攀升和垄断利润的产生,同时还指出虽 然垄断会妨碍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其只能存在于短期,长期中调节市场均衡的决定力量 仍然要让位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1936年,张伯伦和罗宾逊提出由于产品差异性 的存在,现实中典型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而非完全竞争,因此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 节不足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政府必须对垄断势力加以干预才能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1959年以贝恩所著的《产业组织》出版为标志,哈佛学派正式形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 截面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SCP分析范式,即市场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方 式,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单向的因 果关系。SCP分析范式在政策上的含义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必然引致垄断势力的扩大, 因而政府必须对市场加以干预,政府干预的重点便是对集中度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后 期,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产业组织问题 应该透过完全竞争理论而不是垄断竞争理论来加以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大只要与技术水 平的提高相一致就是合理的,前者与市场的可竞争度之间并无直接的矛盾,政府对企业 垄断的认定不应以行业集中度的高低为判断依据,也不应毫无区别地对大企业实行强硬 的反托拉斯政策,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干预上。20世纪80年 代以后,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企业的适度边界并不单纯由技术因 素决定,客观上由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企业适度边界应 该由技术、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既然企业 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参与资源的配置,因此研 究企业的适度规模问题就是要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治理结构间寻找一种合理的结合方式 。

二、FDI对东道国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FDI与东道国经济增长

Stelan(1992)经过实证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素禀赋不占优势的国家或企业可以 通过国际要素的引进和聚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Caves(1974)对澳大利亚、Globerman (1979)对加拿大、Blomstrom等(1983)对墨西哥的研究均发现PDI对东道国的生产率提高 具有推动作用。Reis(2001)的研究进一步发现,FDI分别从正反两个方向影响东道国的 经济发展,一方面FDI通过创造性投资降低了东道国的创新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另 一方面,FDI同时产生了使东道国自身投资者的投资赢利能力下降以及其自身投资者不 再进行未来投资的“创造性破坏”效应,FDI对东道国的总体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 比。而Gantwell(1989)对欧洲国家、Haddad等(1991)对摩洛哥制造业以及Aitken等(199 1,1992)对委内瑞拉制造业的研究则发现FDI对东道国的生产率提高没有起到推动作用 。

(二)FDI与东道国产业强化

Barfy(1999)通过对流入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四国的FDI与产业结构的对 比分析指出,FDI在这些国家的经济趋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unya(2002)在对罗马 尼亚制造业的FDI研究后发现,外资公司频密投资的行业与出口行业相一致,外资投资 的进入并未改变罗马尼亚的外贸结构,与此相反,其保存和强化了罗马尼亚的传统优势 产业。Akbar和Bride(2004)在以匈牙利银行业为例研究了外资公司投资意图、PDI和经 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后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FDI有利于转轨经济国家的长期发展,而以 资源为导向的FDI不利于东道国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福利的增长,因此东道国对外来 投资要有所选择。Zhou、Li,Tse(2002)在研究了FDI与东道国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后 发现,FDI对同一地区而非同一行业企业的发展有正面作用,而对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 则有负面作用。原因在于FDI通过技术、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溢出促进了前者的发展 ,而FDI进入的同时也抢夺了东道国同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份额,造成后者的竞 争力萎缩。据此发现他们认为东道国应尽量利用PDI去开拓新的和相对空白的产业。

(三)FDI与东道国技术扩散

在技术扩散方面,东道国企业能够通过观察学习(Koizumi等,1977;Findlay,1978; Das,1987)、与外资公司之间的竞争(Cavs,1971;Kokko,1992)、与外资公司之间的 前向或后向商业往来(wang等,1992)以及外资公司对东道国人员的培训等渠道提升技术 水平(Fosfuri等,2001)。就东道国对外资公司技术溢出的吸收效果来看,Findlay(197 8)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率是它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增函数。但也有 研究显示技术差距是与溢出效应负相关的或非相关的,如Imbriani(1997)对流入意大利 的FDI研究后发现,东道国与外资公司子公司的技术差距不大时,技术的溢出效应明显 。Haddad等(1993)和Blomstrom等(1999)对印尼制造业的研究发现在企业和行业两个层 面都不存在技术扩散效应;Djankov与Hoekman对捷克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研究后也得出 了类似的结论。即外资公司向东道国的技术扩散并不单纯取决于是否存在技术势差,

Borensztein、Gregorio,Lee等(1998)发现FDI虽然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媒介,但它要以 东道国有最低存量的人力资本为基础,否则转移技术将很难被消化吸收。此外,东道国 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Blomstrom等,1994)、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Sjoholm,1999)越有 利于FDI的技术溢出。

(四)FDI与东道国市场结构

海默(1960,1970,1976)基于现实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指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 直接投资是寡占竞争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外资公司为抵消东道国企业的特有优势 会利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自身垄断势力,造成市场的扭曲和产生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后果 。同时由于外资公司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外资公司在东道国遭遇的市场竞争 少于母国,进行串谋的成本较低,外资公司为获取垄断利润会有串谋的意愿和行为(

Caves,1982)。与此相反,Gorechi(1976)和Fishwick则认为外资公司的海外投资增加 了东道国的企业数量,降低了生产和市场的集中度,增强了东道国市场的可竞争性。

Das(1987)通过对外资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后发现,外资公司在 东道国市场的垄断只能存在于短期中,长远地看随着技术的扩散,垄断势力的减小,外 资公司的进入促进了东道国市场的竞争。

三、FDI对中国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FDI中国投资类型演变研究

吕萍(2002)对1996年后中国利用外资增长下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其重要原因 在于中国的引资方式与当今世界的主流引资方式(外资并购)不符,中国仍以新设方式为 主。胡锋、祁民(2003)的研究认为外资并购能否取代新设投资主要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 发展水平、管制政策、制度框架等。李维安、李宝权(2003)对合资、合作企业增资扩股 和独资化成因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追求股权结构战略改进的预期 收益。江小涓(2001)对在生产能力过剩、国内不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大规模利用外资 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其根据在于FDI能够通过提供新增流量和改善存量两种方式 提高中国的投资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陈浪南等(2002)、程惠芳(2002)分别 从GD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佐证了江小涓的研究结果。程义全、刘乃岳(2000)剖析了 美国投资中国的动机,指出美国主要出于“资本趋利”的本能以及抗御欧盟,日本抢占 中国市场的战略性考虑。而中国利用外资的成功则要归功于中国社会和政局的长期稳定 、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对外来文 化的包容性等(陈炳才,2004)。

(二)FDI与中国产业结构

Cheng和Kwan(2000)通过对1985至1995年中国29个地区的FDI研究后发现,区域市场容 量、基础设施情况以及优惠政策对于吸引FDI具有正面作用,劳工工资与FDI呈负相关。 宋泓、柴瑜(1998)经过实证研究后提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降低了中国工业结构的总 体效应,加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总体效应,使工业结构效益大幅下降。张帆等(1999)对 FDI在中国工业部门的结构分析后认为,外资公司的投资不同于港澳台的投资,前者主 要投向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体上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向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 率转化。胡祖六(2004)发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来自欧美、日本的外资投资迅速增 加,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人工成本不再是决定因素。王洛林、江小 涓、卢圣亮(2000)在对全球500强在华投资项目的研究后指出大型外资公司的投资有助 于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卢荻(2003)将中国FDI模式分别归纳为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 广东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 率,但却是以降低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上海模式以进口替代和资本深化为特征,有助于 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有悖于比较优势原理且恶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从产业发展的层面看 ,广东模式优于上海模式,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上海模式优于广东模式。广东 模式的问题在于一旦成本优势丧失将难以为继,上海模式通过适当的定位调整仍可持续 。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外商投资目标与中国引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外商对重工 业中的基础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项目投资不积极,一般趋向于投资利润率高、回 收期短的轻工业项目和重工业中面向最终消费者的产品项目等(夏京文,2001)。陈明森 (2003)对由于政府引资行为扭曲而带来的产业结构低度化和同构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 的探讨。

(三)FDI与中国技术进步

在技术引进方面,江小涓(2002)通过对127家外资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调研发现,绝大 多数外资投资企业提供了母公司先进或比较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外资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力度,这些研发以适 应性为主,主要是出于开拓中国市场、与制造基地配套以及充分利用中国的科研能力和 人才等方面的考虑(江小涓,2004)。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外溢研究也有完全不同 的结论,如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是失败的等。

(四)FDI与中国产业组织

与产业结构相比,目前关于FDI与中国产业组织之间的研究相对不多。江小涓(2002)曾 以汽车、无线通讯设备和洗涤用品三个制造类行业为例对大量外资投资是否会导致垄断 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江小涓认为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之初确有市场垄断的愿望 和行为,但随着进口,多家外资公司进入和国内企业的成长等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 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产品价格下调和先进技术转移的加快等,因此 只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内改革,被少数外资公司垄断的可能性就很小。但是这一结 论主要是基于笼统的FDI对部分制造业的研究,其有效性对并购投资方式和服务业来讲 还有待于后续研究和实践的检验。

四、对现有理论和研究的评论

(一)从理论方面看,现有多数理论都是从个别投资者的微观角度出发,东道国只是作 为理论分析的背景和前提而给定的,并未进入分析的框架之中。事实上,FBI是投资者 与东道国共同参与的国际经济活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东道国的引资行为是同一经济 活动的两个方面。因此,跳出投资者分析的单向惯性思维定式,从东道国的角度分析

FDI对东道国的产业发展影响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由于FDI的发生是由供求之间的竞争 决定的,因此投资者和东道国的行为选择,都应进入考察者的视野,毕竟投资的决定是 投资国和东道国二者博弈的均衡解。

(二)从FDI与东道国(中国)产业发展之间的有关研究看,国外的研究较成熟规范,国内 研究不仅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实证研究也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 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即FDI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和探讨FDI对中国经 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起着怎样的影响;相比之下,国外研究已进一步深入到考察FDI对增 长和结构调整的内在传导机制,以及具体的分类影响等。

标签:;  ;  ;  ;  ;  ;  ;  ;  ;  

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影响研究综述_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