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如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针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前夕,为了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加强对高考命题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学生薄弱环节的针对性。这里重点谈谈如何加强对高考命题的针对性。
1.抓纲务本,进一步落实能力要求和知识点
这里的纲指考纲(即高考说明),它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在高考前夕指导学生复习的依据。明确高考知识范围,对着课本一章一节一目一段地弄清哪些是当年高考规定要考的知识范围,并把它落实在课本上。还要认真研习考纲规定的各项能力要求的内涵外延,逐条展开深化。并要对当年考试形式、内容和题型分数比例以及考纲中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进行认真分析。这样老师就可依据考纲,有针对性地重新组织课本,突出重点地讲授和命题模拟,学生看书复习也减少了盲目性。
2.吸收各地高考信息选好点
高考前夕,各地关于高考方面的信息不少,如各省、各地区有关高考的研讨会信息与高考的新闻发布会信息:有关中学历史教学的刊物有针对当年高考方面的文章、试题:各地还有针对高考的信息卷等,这些都试图瞄准高考命题者的思路,打中当年的高考试题。这些信息,对于指导高三学生的历史教师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能刻意去迷信,自己要注意分辨。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自己对高考命题的判断,要有所取舍,去伪存真,选好信息点。
3.适当渗入权威人士的观点
中学历史教学的专家学者、国家教委的主要领导人及其基教司和考试中心负责人、命题组成员等人的文章、讲话,只要是谈历史教学的,只要是谈历史能力培养的,只要是谈高考问题的,就必然要反映他们关于历史教学及其考试的思想。虽然他们谈这些问题时,不是直接说高考试题,但命题时,他们的思想总会被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试题之中。
4.运用历届高考题进行排除找准点
高考命题人曾讲过,原出过的问答题不会再出,原出过的小题有可能再出,因为命题者记不住已考过哪些小题。因此,我们就可以把从恢复高考(1978年)以来到当年高考以前的高考问答题进行分类逐年统计,就可以发现哪些部分,哪些重要朝代,哪些重要人物、事件等以前高考从未出过问答题,这样我们就可瞄准这些地方重点复习,提醒学生重点注意是很有好处的。
5.联系当年时事找热点
高考命题有政治倾向,受当前形势和学术研究动态的影响,受大气候影响而不受小气候影响。因此,当年的时事热点我们必须关注。既然高考命题要受学术研究动态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不能只把眼光朝下,还应注意与中学课本内容有联系的大学内容和学术动态,使复习更贴近高考命题的新思路。
6.多看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找优缺点
高考后,中学历史教学刊物都要登载一些对高考试题评价的文章,包括高考命题组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和一些阅卷教师等对试题的看法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界同仁的呼声。一般来说,反映好的题型,还在进一步挖掘其能力考查功能。反映上年高考命题缺陷的地方。往往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如,国家教委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在《1994年历史科高考评价报告》中写道,“某些题型如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考查功能尚需进一步挖掘”。结果在1995年高考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总体上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考生做起来较难。当然,我们自己也要注意对近几年,特别是上年高考试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提高考命题思路。
7.回避高考命题的敏感点
一般来讲,容易引起国际问题、影响外交的地方不会出大题,如,中外边境问题。对当前形势和改革开放不利的大题也不会出。如1989年出现了一场政治风波,1990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未涉及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高考题命好以前,太热的问题、各地复习资料上大都有的大题,高考不会出。因为高考命题组有一批人员每年都要收集各地的复习资料,他们要搞反猜题,我们要注意高考命题的杀“回马枪”、搞“冷不防”和赶“热后热”。一些孤立的知识点,无实际价值的地方也不会出大题,因为高考命题要考虑答案是否可以做出。要考虑命题的科学性、完整性。有政治争论的地方不会出大题,但有学术争论的地方还是要出的,如,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等等。
这几点,指导教师在高考前夕应进行综合思考,当然这不只是在高考前夕才做这项工作。另外,高考前夕还要针对学生实际找弱点。学生哪些方面差,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如果高考前夕我们复习的针对性越强,学生实际水平离高考要求就越近,那么学生高考失分就越少。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