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昆明女子中学
颜 野
云南地处西南一隅,远离中原地区,由于山川阻隔,消息闭塞,在一般人眼中是南蛮之地。千百年来无论是为官的、还是经商的都不愿意远离家乡父老到这蛮荒之地的云南来。实际上在近代历史中云南在很多方面都开创了全国之先河,如我国最早修建的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我国最早的国际铁路——滇越铁路,中国第一架望远镜于1939年在昆明诞生等等,这些都说明云南人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一员。就以云南的女子教育来说吧,昆明女子中学的创办在全国来说都算得上起步较早的一所女子学校了。
昆明女中的历史
随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在引进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民主思想的同时,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和理论也一起输入中国,中国的女权运动,最初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兴女学,二是不缠足。女子教育逐渐被提上社会改革的议事日程,中国新式女子教育在晚清之际开始兴起。而女学的兴办、女子教育权的获得,是女权运动得以开展并取得实质进展的首要因素。
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了女子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学制各4年,凡是女子学堂学生,一律禁止缠足。清廷的态度鼓励了地方官吏办学的积极性,举办女学成为地方政府的时髦之举,当作地方实行新政、立宪的主要政绩之一,因而客观上推动了各地女子教育的发展。
条例颁布的第二年,1908年初,云南提学使叶尔恺计划在省会昆明创设女子师范学堂,决定将学校设置于咸宁街的咸宁寺作为校址。经过积极筹办并于1908年正式招收初等小学8 班,是为云南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之始,1909年(宣统元年)又招收高等小学一班。1910年将师范预科编成本科一班及保姆讲习科一班。由张舜琴任总理(校长),日本留学回国的孙清如任监督,洱源人周钟岳任教务长。
《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一条款被认为确立了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传统的社会救助仅以生存照顾为目标,其容易将社会救助变成随意而为的施舍和慈善行为,对被救助者的人格尊严不仅没有保护,反而是一种伤害,进而造成被救助者自立发展更为艰难。“‘人格尊严’标明了行政给付活动的界限”[9],在社会救助中亦是如此,社会救助权应当以个人有尊严的自立为目标,而非简单的物质上的脱贫。
随着学校的发展,到1910年2月,又以师范预科毕业生为基础,编成师范本科一个班,保姆(幼儿教育)讲习科一个班。同时,有在学堂对面公房(即原昆明市的三十二中学、现昆明第二职业中专内)创办女子职业学堂一所,设裁缝、织布、刺绣、编物四科。1911年,保姆讲习科在学生毕业后停办,师范科则扩增班级办学。原来所办小学正式改为附属小学,作为师范科学生实习场所。昆明女子学校又增设女子职业学校和创办家教园(幼儿园)各一所。直到1916年后,女子学校的课程增到20 多种,有国文、教育学、心理学、史、地、数、理、化等,才逐步从封建教育过渡到资本主义教育。民国后,省会女子师范学堂改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女子职业学堂也改为省立女子职业学校。1923年,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与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合并,改名为省立女子中学。1923年(民国12年)女子师范和女子职业学校合办,改办中学,更名为云南省女子中学。合并前未毕业的师范班继续学习,旧师范预科一班改为四二制初中,称中学班。招收三·三制初中二班,称中二班,中正班,此后逐年扩招。1926年,增办高中部,分为普通、师范和家政三科。
尽管女子教育已着手兴办,然而在一般人眼里,仍因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家长们只希望把女生们教成“贤妻良母”而已。更何况以当时云南的经济而言,别说是女子,就连男子能读得起书,受得起教育的也只是少数有钱人家。因此,女子读书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学校方面所推行的家庭教育又基本都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重四书五经之类封建主义的教育。
(图1)
吴澄,是云南省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并任云南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云南特别支部书记,当时与其爱人中共云南地下党负责人李国柱,一同被反动派逮捕并杀害,践行了“凭我们不平之血的飞溅,把全世界来涂染遍”的誓言。赵琴仙,经吴澄介绍入党,成为白族人民第一个女共产党员,于1928年春夏时惨遭杀害,在赴刑场的沿途痛斥反动派的罪行,她号召民众“不要悲伤,我们倒下了,千百万人会起来的”,最后在“共产党万岁”的呼声中英勇就义。女中的这两位烈士,为争自由,求解放,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反动派的屠刀下牺牲了,但她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在女中史册上,在革命史册上,永远发着灿烂的光辉。
1923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校师生们开始觉悟。初步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处处受到殖民者帝国主义的欺凌,工人同胞受虐待,犹如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刘幼堂、孙东明的领导下,女中的多数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搞“援工游艺会”募集经费支援工人向帝国主义、资本家作斗争,在长春剧院(当时为贵州会馆黑神庙)作了五六场话剧演出,节目都是“工人顾正红”一片“爱国心”,“孔雀东南飞”等爱国剧目。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赞助,所得现款,除开支外,全部汇往上海援工总会转给了斗争中的工人同胞,同时也为女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昆华女中对进步思想的传播
40 多年里,昆明女中也,随着中国前进的步伐参与了很多重大活动。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女中部分学生如陆秀珍,商戒生等被学校选派参加全昆明市学校组织的爱国会议,带领学生们在不同的集会中大声疾呼“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收回胶州湾,青岛等我国领土!”她们的爱国热情,影响着女中和附小,震撼着昆明的其他学校,让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们也开始行动了起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他们开始了抵制文言,兴语体文的高潮。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在教育界组织了“六校教联会”、“小学教联会”等,通过这些组织,云南地下党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团结广大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要求人民自由和妇女解放。
这枚三角形昆明女中校徽(图1)为等腰倒三角形校徽,边长为(4×3)厘米,白底“昆明女中”四字为蓝色。“昆明女中”字下方为一红五角星。很显然这枚校徽是解放大军入城后,于1950年5月由人民政府接管以后而设计制作的,具有红色政权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标志着从这时起,女中的性质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资产阶级性质,成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型学校。这时的女子中学有着40 多年的建校历史,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代:清朝末期时代,民国时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
3.6.1放养6周龄时视天气情况转入林地放养,按照每5亩为一个放养小区,拉隔离网将林地分成若干小区,逐区轮牧,放养密度以每亩100只为宜[3]。放养最佳时期在4月初至10月底,期间林地杂草丛生,虫、蚁等昆虫繁衍旺盛,鸡群可采食到充足的生态饲料。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时很多小学教师是女中前期毕业的师范生,纷纷参加“妇女会”、“小学教联会”等组织活动,而女中学生大多数都参加了妇联组织及共青团组织等。在她们当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如:吴澄、赵琴仙、张增智、杨静珊、张立德、徐立静、徐克娴、陈金雯……
1923年到抗战前的1933年,省教育厅把昆明地区划为昆华学区,各省立学校都冠以“昆华”之名以区别于县立、私立学校,云南省立女子中学也改名为云南省立昆华女子中学。昆华女中之名,一直沿用到解放。1950年,改为昆明市第一女子中学,简称“昆明女中”。
(图2)
昆华女中的教育特色
女中从历史中来,又从历史中去的百年里,她为我们云南的妇女教育,妇女解放,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开辟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昆华女中认识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育的出路,女中根据社会需要于1917年开创了女子职业学校,并创办了蒙养园(即今天的幼儿园),让女子师范生到蒙养园实习,担任保育师。
1.主客体关系:民主、平等。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人民群众是民主经验缺乏、文化水平不高、接受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情况,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有着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武装,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相对来说较高的知识储备,特别重要的是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因此获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党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工作方式上往往简单直接,却也有效实用,因为确实是适应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环境的。
女子师范学堂还根据教育部令又附设蚕桑研究所,以培养女生植桑养蚕巢丝的技能。尽管我省历史上植桑养蚕很少作为,难以聘请到相关教师,但却能破格选聘对桑蚕有经验的文案(即秘书)张秉锟为主任教员,开辟桑园种植桑树,又在现在的女子中学的老宿舍进行养蚕实验。当蚕茧成熟时,正面楼上11 间及东面3 间的屋内,一眼望去真是莹沏耀眼,有如雪窑冰山,十分壮观。一年四次收获蚕茧无数,出售后获银数十两,一方面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培养了女学生动手、立足社会的生产技能。
二灰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受到原材料质量、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工序等的影响。文章对影响二灰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的因素展开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施工配合比以及整个施工工艺进行分析与探讨,找出具体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控制办法进行改善,以便将来遇到同样的问题,能够得心应手。
昆华女中校长杨家风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从省立第一女中到昆华女中都由他主持校务,为发展女中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杨校长的夫人秦淑贞也在女中并任教导主任,他们夫妻俩更是把女中当成自己的“儿女”似的,尽心尽力,毫无私心。在杨校长离任后,秦主任继任校长,他继续保持严肃认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协助地方发展教育的风格,谆谆教导学生勤勉求学,将来服务社会。教员中既有思想进步的联大兼课老师,也有品学兼优的本省女学人,如袁嘉谷先生的女儿,毕生献身教育的国文教师袁心如。关怀同学如慈母,管教同学则有如严父的训育主任杨倩五,她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同学中威望极高,昆华女中学风纪优异,与杨倩五的管理是分不开了。在昆女中担任过教师的也有许多知名人士,如楚图南、龚自知等等。各位老师教课一丝不苟,想尽办法务使学生通晓课文、掌握知识,还鼓励学生读书之余参与种种课外活动。校外,由高中28 班的毕业生李寿贞、戚梅荣等负责大渔村附办小学教务,对普及农村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百多年来,昆华女中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妇女人才。其中有革命烈士吴澄、赵琴仙、席淑筠等;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卓琳(邓小平夫人)、徐克、王润裳等人;有全国劳动模范李婉芸;有第26 届世乒赛女单冠军丘钟惠;有医学界的妇产科专家于兰馥;有著名作家、诗人陆晶清等等。
女性受教育的水平及女性素质,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1969年昆明女中改为“昆明第二十八中学”(图2)开始招收男生,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
标签:女子中学论文; 昆明论文; 1939年论文; 中原地区论文; 近代历史论文; 滇越铁路论文; 国际铁路论文; 中华民族论文; 云南省档案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