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郑楠
摘要:写作,说简单一些就是要做到“我手写我心”,可是很多学生却不能把自己的“心”通过笔直白的转化出来。心有千千结,无奈笔下言语枯涩,寥寥几笔就打发了心。而善于写作的人,动动笔尖就能把胸中的万千沟壑填成坦荡大道,心情豁然开朗,思绪顿时平顺。这就是写作的魅力。这里说的写作并不是写规范的作文,而是更贴近生活的随笔写作。为了应试教育,我们不得已让学生写非常规整的应试作文,无论在教学中怎样强调作文对于语文考试的重要性,依旧有很多同学不能认同或者无法做到对作文的喜爱,更谈不上得心应手的写作文。目光放长远些来看,既然作文写作对于学生的心理和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何不借鉴滴水石穿的力量,先培养随笔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再攻克作文写作难题。本文将介绍一些操作性较强的随笔写作策略。
关键词: 随笔写作 写作教学 写作策略
结合这几年的随笔写作训练经验,我认为可以细化作文能力的培养步骤,一步一步训练。先有写的欲望,再有写的兴趣,最后有写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培养就从随笔写作开始。
一 从仿写开始随笔写作天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选择一些名家名文,让学生在学习后进行有意识地“仿写”,在亦步亦趋的仿写中让学生“入格”。就像学写毛笔字,先描红再自由创作。当然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后,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出格”,不入俗套,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来。 随笔写作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仿写”,就是在模仿中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
随笔写作从仿写开始,是最容易操作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写的文章谈不上有文采,受阅读面、家庭文化氛围、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极其缺乏“玩弄文字”的能力,在说话、写作时没有多少心思,很直白,没有过分的辞藻修饰,没有华丽的结构布局,甚至是逻辑混乱,语言枯涩,有些学生直接是无话可说,写文字就像挤牙膏,老师逼一逼,他写几个字,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随笔写作的欲望。
针对这些现状,从仿写开始随笔练习是最适合的方法。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只要发现课文中或者课外阅读,甚至是习题中有好的句型、立意等,就让学生进行仿写,一句不嫌少,一页不嫌多,只要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写出来的,我都大力鼓励。具体操作如下:
1.句式仿写
在一些文章中,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有一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句式,这些句式恰似闪烁的星星点缀着文章,若文章因一句一字而魅力四射,抓住这些句式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是从基础对学生进行语言的锤炼。
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来描写了百草园优美的自然景色: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短短的句式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不必说……也不必说……”后面是“面”的铺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个句式,用来强调紫藤萝的茂盛魅力: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没有……没有……有的是……”这个句式有拨云见日的效果,凸显了后面要强调的主体。
如果学生在随笔练习中掌握了这样的句式,那么作文写作时就能精简语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还能有逻辑的表达,使作文提升一个档次。
2.文章立意仿写
很多文章在立意上有相通之处,共同的立意却因作者选材不同而有了异彩纷呈的文章内容。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以自己小时候一次“脱险”的经历作为载体,形象地阐释了一个人生道理(即文章立意):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类似的“立意”文章很多。
为了让学生体会同一个立意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我找了类似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打印出来,让学生集中阅读,得出一个“立意”:将长远目标或巨大困难有效分解,逐一克服,就会最终达到目标、克服困难。根据这个立意,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随笔。在慢慢的感悟中焕发他们内心勃勃的生机。
九年级课文《那树》《地下森林断想》都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大树、地下森林拟人化,借它们的命运轨迹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某些感悟。《那树》中,作者通过记叙一颗老树被砍伐的前前后后,表达了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地下森林断想》中,作者将长白山的地下森林拟人化,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教育学生做一个无私奉献,胸怀宽阔的人。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角度很常见却很特别,文章立意通俗易懂,却又有高境界。通过上“生命”阅读专题课,把这些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立意的相同之处。布置随笔写作任务,让学生思考能不能以其它生物的口吻写写对生命的感悟。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有“变”小狗小猫的,有“变”小草花朵的,还有“当”雄鹰蚂蚁的等等。
3. 根据关键词进行发散思维随笔写作
这种随笔写作训练较第一种练习要难一些。更注重学生思维和内心的互动配合。要把简单的几个词语拓展成几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这就要调动很多能力,遣词造句、中心立意、逻辑衔接等,对不爱写随笔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时,我抽取了课后的几个词语:阴晴圆缺、多愁善感、得失之患,作为随笔写作的关键词,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的力量,最大程度发散思维,写一段文字。
有学生写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命的长河中,不必多愁善感,不必常有得失之患。一切事物的道理都已在冥冥中注定,我们要做的就是热爱每一天的生命,珍惜每一次相遇的人。
多好的文字啊,其中表现出来对人生、生命的理解,境界之高,感情之豪迈,值得表扬。
随笔写作兴趣是一切方法策略的内在动力。训练的初期应把兴趣培养放在首位,结合适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喜欢随笔写作,最起码不应抵触。随笔写作不应脱离开课本,而应与课本紧密相连,从课本中发现写作对象,寻找思维的闪光点。
论文作者:郑楠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随笔论文; 立意论文; 学生论文; 句式论文; 文章论文; 仿写论文; 能力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