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山水画对当代建筑营造的影响论文_邵连成1,吴一飞2

浅析中国山水画对当代建筑营造的影响论文_邵连成1,吴一飞2

1.杭州市光明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2.GOA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从中国山水画对传统建筑和古典园林的影响谈起,古人崇尚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现代化建设中慢慢流失。建筑师在当代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并探索实践出一系列受山水画影响的观念,方法论和符号意向--马岩松的“山水城市”论,王澍的“内外观”和“理型”,贝聿铭的“以壁为纸,以石入画”等。

关键词:山水画 “山水城市”观 三远透视法 “理型” 内外观

一、背景

中国有一部辉煌的绘画史。早于5世纪就出现了线条优雅明确的《女史箴图》;10世纪有结构完美的《溪山行旅》;12世纪就有试验画家狂禅;13世纪有表现主义者在《鹊华秋色》《富春山居》里现身。画论上,在6世纪就提出个人性灵与写实技巧并重的法则,11世纪建立自然主义的山水论,13世纪文人画派成熟,开创了世界美术史上卓越的创作观。当这些事情陆续发生时,西方还处于宗教画时期,等待着百年后的文艺复兴。

中国文人热爱在宋画中谈天人合一,在文人画中论老庄思想,在黄公望的画中看做人的道理,或是在八大、徐渭画中找生命的热情。宋代开始出现题跋以后,不少题跋诗与绘画珠连璧合,诗书画就结合一体。在儒家作品里,诗书画作为文人雅士寄情寓兴的工具,已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用毛笔画出特殊的线条和形式,透露出作者的性情和情绪。同时,古代画院体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画家,尤其是宋徽宗成为皇家艺术学院校长时期,人物、山水和花鸟画水平都达到了历史巅峰,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及周边其他国家,比如日本。

不难看出,有山有水有人情味的老北京、老苏州、老杭州等古城是古人在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指导下修建的。而传统建筑,如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不但符合传统风水学讲究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也与山水画所传递的自然和谐的意境不谋而合。这既得益于徽派建筑依山傍水的地理风貌,也是吸取了国画中山水精神。它既是山水画的实质形态,也是山水情怀在建筑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成就了独特的“徽韵”。

中国的古代园林,更是文人心目中的山水画在一方生活空间里的实景呈现。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不仅叠山造水需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而且庭院内的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面、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体现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有步移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的观赏感。

二、现状和探索

然而随着农耕时代逝去,中国传统文化也渐行渐远,现代城市建设像一座巨大的工厂,建筑在“流水线”上以快不可及的速度被批量生产。不管是水乡倩影的江南,山势回转的岭南,还是雄险幽秀的巴蜀都被如出一辙的现代建筑所覆盖。忽略环境,文化渐陌的结果是城市在日益扩张的同时,人们的生存环境被威胁,古老文明被磨蚀。

近些年来人们意识到跟随西方化发展的道路并不能解决目前生产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建筑师开始着眼于地域特征和乡土风格,在继承和学习传统文明中尝试现代性表达。这个过程中,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不可忽视。

(1)思想观——“山水城市”理念

“山水城市”概念,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特点是使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源于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追求相契合的山环水绕的形意境界,继承了中国城市发展数千年的特色和传统。但是,与其它未来城市理论相比,山水城市更多的只是一种构想,缺乏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一套完整思路和可行方案。

但是近年来,MAD把这种“山水城市”构想付诸实践并获得了蜚声海内外的声誉。

MAD的创始人马岩松认为:“强调景观、环境、空间,并不只是低密度的。在传统的低密度建筑中,已经实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比如老北京的密度很低,它是个山水城市;而我们现在需要高密度。不同的密度——极高密度、高密度、中密度,都可以把环境思想放进去。’山水’并不是复古,而是未来城市如何能超越自然、生态、绿色这些概念变成一个精神性的理念,让人觉得美和舒服。它甚至让人觉得尊严平等,让每个人都能抒发情感或者获得归属感。城市不光是城市,还关于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看MAD最近做的贵阳的综合体项目,在一个新城区建CBD摩天大楼。设计图上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像山,也有水,水是人工做的。MAD认为传统CBD跟人没有关系,没有类似桥、平台和流水能让人相互交流相见的空间。所以他们在这些大型的建筑综合体中插入以景观为中心的点,让人们在这些点上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共鸣。设计师很少在大型的,高密度的建筑中尝试这种设计方法。但未来高密度建筑是亚洲城市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所以高密度“山水城市”会是一个新的尝试。

(2)方法论——“内外观”和“理型”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透视法不同之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王澍的建筑设计把这种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向(如山水画的透视观察法)与现代建筑的语言(如点线面,体量,透视等等)相结合并形成独特的建筑营造手法,获得了世界建筑届的认可。他的“内外观”思想可以通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来体现:一种“平远”的效果或超大广角的视野,建筑与人并不是孤立存在,通过建筑中不断变换的空间步道来感受建筑不同的空间表情,而行进过程中视野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在调动着观者的情绪与心理活动。这一效果呼应了如同五代画家董源《潇湘图》长卷中所绘山形一般的丘陵地貌,又如评论家史建所说,“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步移景异,层层递进,同时表达了一种长卷式绘画边走边看的全景感受。”观者身在其中漫步在起伏蜿蜒的步道上,建筑与环境,人与建筑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王澍本人热爱传统文化,擅长书法和山水画,被称为“中国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家”。2004年的太湖房是以孤峰小山为摹本来“理型”,而同一时期开始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就是大型山体的研究。 这个设计中,建筑体块作为高大的山,人的行走流线是画中的流水意向。他说:“人们从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洞穿进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3)符号意向——山水文化隐喻

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山水画的符号和拼贴来表达文化隐喻,是常见的手法,也被很多建筑师所采用。比如程泰宁设计浙江省美术馆,建筑造型自然而又充分地流露了江南文化所特有的韵味,粉墙黛瓦的色彩构成、坡顶穿插的造型,特别是以大片白色墙面为图底,以黑色屋顶构件勾勒,线条张扬洒脱而又不失法度,极富传统水墨画和书法的审美韵味。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是将现代几何特征与传统文化符号完美结合的典范。绘画的线描和勾勒表现在灰色线条压边来凸显几何形体的白色墙面,屋面用“中国黑”火烧喷沙面石材干挂装饰,淋雨时浓黑,干燥时浅灰,阳光直射时深灰,就像书画中层次不同的“墨分五色”,随时间和气候自然调色。

苏州博物馆最脍炙人口的点睛之笔是再现米有仁的《潇湘奇观图》。在主庭院,贝聿铭将假山作为一副水墨画的主题元素,将背后的白墙作为巨大的纸张,几块不同形状的假山按米家山水意向铺呈开来,墙上就出现了一副云海中烟雾缭绕的立体水墨画。“以壁为纸,以石入画”是材料的变化带来形式上的推成出新,本质上还是山水画的审美。

三、总结

全球化的今天,继承和现代转译是探寻本土化之路的必然过程, 保持文化延续性使传统焕发生命力也是当代建筑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图说中国绘画史》作者:高居翰(美国)

[2]《山水城市》作者:马岩松

[3]《王澍建筑里的画意美学——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作者:王雪垠 李昌菊

[4]《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 作者:王澍

论文作者:邵连成1,吴一飞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浅析中国山水画对当代建筑营造的影响论文_邵连成1,吴一飞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