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边论文,边境论文,市场经济论文,重要途径论文,发展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沿边民族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市场经济的东风发展民族经济,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对沿边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引导,使沿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走出了迷谷。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沿边民族地区是封闭型的自我循环经济
我国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这些地区大多位于我国的边陲。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铜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还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农林畜牧资源,拥有1.9万多公里边境线, 有着十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困难重重,企业经济效益差,资金短缺、交通运输紧张、人力危机,使得沿边民族地区的发展举步为艰。这其中固然有自然条件严酷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
从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30年里,我国实行的一直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作用下,沿边民族地区的地理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形成的是一种封闭型的自我循环经济。计划体制在建国初期曾对缩短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较少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状况,一味追求各省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各区域是封闭的自我循环式经济,区际之间联系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缺少外来扶助的情况下,对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就难以充分利用。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沿边民族地区的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和最终产品比重小,在我国轻资源重加工的计划价格体制作用下,沿边民族地区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而这些地区所需的加工产品却以高于价值的价格购进,沿边民族地区作为资源产区理应得到的利益通过体制“漏斗”大量外泻。而沿边民族地区自身的加工工业又不发达,产品的附加价值小。例如国际市场上稀土金属的每吨单价是50—70万美元,沿边民族地区虽富有此资源,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同类产品因分离纯度不高而仅价值几万到十几万美元,五分之四左右的可期望价值损失了,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并且,由于沿边民族地区的封闭性与分割性,产品销售也有较大困难,这使得即使是出售价格低于价值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也不能使价格在计划价格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充分地接近其价值。位于湖南省最南端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与“两广”的边界线长达300多公里, 交通运输也较方便。江华烤烟是我国名烟之一,毗邻两广各县对烟叶需求量很大,收购价也较湖南为高。但由于地区之间的分割封闭,江华烤烟叶被全部调到零陵和长沙,还要压级压价,层层抽剥,这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沿边民族地区不仅不能发挥其地处边界的地理优势,而且,在全国统一计划管理下,作为资源产区其自身利益也因服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需要而被迫牺牲了,沿边民族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无偿献血多,有效回补少”,国家对沿边民族地区的宏观政策扶持也仅限于“救济”,这只是对沿边民族地区进行少量“输血”,而无法使其自身具备“造血”能力。这不仅使国家在财力有限的制约下感到困难重重,而且对沿边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也并没有真正起到多大的帮助,沿边民族地区在“捧着金碗银盆讨饭吃”。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沿边民族地区是单一东向的半封闭型单向循环经济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沿海发展战略付诸实施,沿海地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区三个层次的沿海开发带,使我国逐步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大循环打下了基础,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有带动作用。
但这种“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完全以低价格劳动密集型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沿海发展战略,在当今国际经济条件下,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相继实行对外开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低成本已不再是吸引外商的主要因素;相反,诸如政治稳定,行政管理效率、法制健全等则日益成为吸引外商的重要条件。而我国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欠缺,办事效率低,投资环境差,方针政策也有待改进,在这些方面我国不具备优势。
其次,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沿海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也就是“两头在外”,出口加工,即按订单加工生产,由于西方市场的销售渠道一般都控制在进出口商手中,所以这种形态的加工生产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和风险性。
再次,在当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将市场完全放在外面,那就势必面临西方世界要求中国开放国内市场的沉重压力。
最根本的一点,是中国的经济还不能与世界经济或者说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衔接。这就很难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设厂。应该说这是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所在。
单纯的沿海开放不仅有很大风险性,而且对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对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1.单纯沿海开放使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依靠国家政策的倾斜,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势必造成沿海发达地区与沿边民族地区争夺能源、原材料、使竞争能力差的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为落后,进一步拉大沿海发达地区与沿边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并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
2.单纯沿海开放忽视沿边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割断了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贸往来,阻碍了沿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沿边民族地区历史上曾是商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古代丝绸之路、西南丝路都从这里穿过,有些商镇、口隘直到解放前夕还是很兴盛的。但解放30多年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这些地区实行的是紧闭门户的政策,切断了沿边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传统的贸易经济往来。重新开放这些地带,必然带动沿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对沿边民族地区实行封闭政策,使之借沿海发展之势而发展,必然因沿海发达地区与沿边民族地区距离遥远,而使沿边民族地区的交通障碍更加突出,使这些地区更加封闭。
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刀切地实行单一东向的经济发展是不合理的,它人为地扭曲了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流向,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改变沿海单向开放和循环的发展战略,实行沿海沿边双向开放和循环的发展战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开放型的双向循环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必然要求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这给沿边民族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向边远落后,封闭冷清的沿边民族地区正在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前沿和与周边国家互贸互市的重要口岸。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给国内循环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可能。所谓“国内循环”,就是“原料→生产→市场”都立足于国内的经济循环。它以竞争机制贯穿始终,通过竞争劣者汰,优者存,从而导致市场与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经验的积累,包括技术水平的提高等,使产品成本下降,质量提高。届时这些企业也可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循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将逐步理顺,沿边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真正有可能实现等价交换。同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我国沿边民族地区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十分落后,在封闭条件下,毗邻两国边境地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科技都异常落后,形成了“边界经济低谷”现象。1992年开始的沿边开放战略,使沿边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些地区根据国家间的需求差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借助国家的支持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协作,东引西出,以大流通、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在沿海地区实行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同时,引入沿边民族地区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循环,就可以使沿边民族地区加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同时积极占领周边国家市场,在两个市场中选择发展经济的优势,建立适宜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沿海开放主要面对世界发达国家,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外资为主要目的,因此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高价值的资本产品,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低价值的劳动产品,相比之下,我国处于经济的低位,且进口多出口少,造成外贸逆差。沿边开放多是面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多是农副土特产品或初级加工的劳动产品,且有很多是我国紧缺的原料,而出口的主要是轻加工业产品,相形之下,我国处于经济高位,外贸也有一定顺差。因此,把沿海开放和沿边开放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沿海和沿边各自的优势。沿海开放把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资金引进消化,生产出产品支援沿边地区,同时把内地产品输出去;沿边开放把自身产品输出到周边发展中国家,并把沿海较高档次产品也传递出去,同时把周边国家的原料产品转送到发达地区,这样就形成了“沿边——沿海——发达国家”和“沿海——沿边——周边国家”两个循环,通过这两个循环,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衔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各种经济发展条件,结合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区的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
事实证明,实行国际国内经济双向循环,对沿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沿海地区发展及全国均衡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新疆与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十年间共签订各类合作联营协议、合同400多项,引进资金10亿元, 为新疆增加利税2亿元,与此相呼应, 经济发达但资源较为贫乏的江苏省在与新疆等省区的经济协作中通过市场调节,获得了满足省内90%需求的原材料,有力保持了自身经济的高速发展。广西防城那良镇燕珍艺编厂,每年从越南进口芒芯10多万公斤,编织工艺品年产值超150万元, 产品销往朝鲜、台湾、美、日、香港等地,有力地改变了沿边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
四、双向循环的关键是发展边境贸易。
实现双向循环,必须实现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的相互开放及同时对外开放。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区的经济关系,体现了在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区域利益关系,在国家统一规划调节下较易解决。而我国的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沿海开放已有16年历史,政策措施较成熟,沿海开放格局也已基本形成。使“倾斜开放”演化成为“均衡开放”,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必须大力加强,沿边开放政策实施3年来, 成效并不显著,沿边地区要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借助周边国家发展本区经济,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边境贸易。通过边贸的发展推动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使边境贸易成为双向循环的联接点、启动器,在双向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
从历史上看,我国沿边民族地区有传统的边境贸易。传统的边境贸易是两国在边境毗邻地区(一般离边境两侧各15公里)所进行的贸易,主要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消费需要而进行,由两国政府相互给予关税减免及简化海关手续等优待。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边境贸易实际发展已大大超出传统边贸的范围,它作为国与国之间通商的一种形式,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外贸的地区化。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1、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拓宽地方财源。 广西边境七县(市)长期以来靠国家财政补贴,1988年七县(市)地方财政收入8678万元,当年国家财政补贴10959万元,占总支出的55.8 %。自开展边贸后,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增加,1991年收入 20301 万元, 比1988年增长133.9%,同年国家财政补贴降至3657万元,比1988年降 21%。财政好转的主要原因是边贸的发展,该年来自边贸的税费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的40%多。地方财力的增强,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对本地区经贸发展进行宏观建设和管理,有利于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2.边境贸易的发展使边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1988年边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为284元,到1992年达到478元,比1988年增长68.3%。这些新增加的收入被用于改善生活条件,购买通讯设施等,边贸给边民带来的实惠进一步促进了边贸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边境贸易繁荣了市场,搞活了企业,许多国内供过于求的商品在边贸市场上却是抢手货。如南宁万力啤酒,边贸销量占总销量的44%。广西靖西电池厂过去产品产大于销,处于半停产状态,开展边贸后,70%以上产品销往越南市场,企业扭亏为盈。边贸还为企业解决了原材料来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材料紧缺状况。
4.边贸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自1988年恢复边贸后,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旅馆业等应运而生,到1993年凭祥市的餐馆发展到184家,宾馆、旅社、招待所共61家4031 个床位,大小汽车600多辆。边贸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大批客商, 也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5.边贸的发展促进了大外贸的发展。在实行沿边开放的一年时间里,民族八省区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2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
6.边贸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沿边民族地区封闭落后,思想保守,通过与周边国家进行经贸往来,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另外,通过与周边国家进行边贸往来,进一步发展了历史上形成的睦邻友好关系。
通过发展边贸,可顺利实现沿海——沿边——周边国家这个循环,进一步促进沿边——沿海——发达国家这个循环的实现,从而在沿边与沿海、周边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架起桥梁,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在双循环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促进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边境贸易的前景是广阔的,积极开创我国边贸新格局,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政府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改善和加强边境贸易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给边贸的发展以“硬件”保证,同时建立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经济贸易活动,从而推动边贸的发展。要搞活边贸,还需要落实相应的保证措施,给地方以自主权,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的范围、额度、数量以及成交价格,除国家规定实行许可证的以外,均可由地方按照有关法规自主确定,准许到内地和沿海地区组织和销售边贸商品。树立“边贸无边”的思想,使边贸在连接沿边地区与沿海地区、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中真正起到桥梁和枢纽的作用,从而确保实现国际国内经济的双循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收稿日期:21/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