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的独特规律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的独特规律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有的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规律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困扰当今世界的三大主要难题。在这三大难题的相互关系中,人口增长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解释变量,而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因变量。当今世界的三大难题在当代中国均已存在,而且尤以人口增长这一解释变量最为突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国策。但笔者认为,现今为实现宏观调控的人口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战略构想和种种努力,均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中国目前正在深化和拓展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而推动的市场经济一定程度的发育和发展,则为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提供了借以充分展开的运行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尽快构建起体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求的人口理论框架和人口调控体系,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因此可以认定,探讨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不仅具有巨大的科学认知性质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调控运作方面的实践价值。特别是在失业人口和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现实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失业人口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一切市场经济都是利益驱动性的竞争经济,价值规律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正是通过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调节作用而借以展开的,使得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一样,都必然成为一切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内在动力和竞争规律导致的外在压力,使得一切厂商都必然地进行资本积累,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借以扩张自己的收益规模,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实力。资本额的增大不仅可以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过程即资本积累来完成,而且还可以通过把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为一个较大的资本即资本集中来实现。而且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又相互推动,加速了市场经济中的资本额增大过程。资本额的增大既是先前技术进步的必然后果,又是今后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由此必然导致资本构成的变化。资本构成可以从下述三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是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人数的数量比例,这是从资本物质形态分析的资本技术构成;二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这是从资本价值形态分析的资本价值构成;三是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这是从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有机的必然联系分析的资本有机构成。因此,资本有机构成的实质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排除了由于流通领域中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而引起的资本价值构成变动,因为这种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并不反映与资本技术构成之间的有机联系。资本额增大必然导致技术进步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即预付资本额中生产资料部分的不变资本比重增大,而劳动力部分的可变资本比重减少。因此,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是资本积累、资本集中和技术进步过程中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现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二是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同时,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又在增加。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有下述几条主要途径:

一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破产。破产后的中小企业的原有资本被竞争实力雄厚的大资本所合并、兼并和集中,而破产后的中小企业主失去了资本所有者的资格,沦落为一无所有的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力商品,因此,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一种导向不完全竞争的自然趋势。值得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在竞争中经常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同时也伴之以大量的新的中小企业产生,这也正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有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因中小企业主的破产而形成的劳动力商品市场供给量的增加,会被新生的一批中小企业主所冲减抵消掉一部分,不能将其视为劳动力供给增加的主渠道。

二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个体劳动者的大量破产。市场经济在城镇中的急速发展必然导致城镇中大量的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和个体服务业者的破产。市场经济在农业中的急剧拓展,必然导致分散的家庭农业的破产,破产后的个体劳动者将形成劳动力供给增加的主要来源。

三是妇女和儿童进入劳动力商品市场。妇女和儿童进入劳动力商品市场的确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的现象,但传统经济理论将其解释为因成年男工的劳动力价格被厂商过度压低而引起的家庭经济困难,以及由于生产技术机械化和自动化而引起的体力要求降低而被迫形成的。笔者认为,这只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现象,现在也仅限于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由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创造和体现自我价值的独立自主的参与意识的加强,妇女就业应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象征。至于童工,他们既缺乏机械化操作所要求的劳动力科技智力含量,而且雇用童工也早就被世界各国宣布为非法。因此,妇女进入劳动力商品市场的确是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的重要解释变量,而童工则仅为极个别的现象,从教育普及、科技智力、法律制度和客观现实等各方面观察,都不成为劳动力市场供给增加的起码的解释变量。传统经济理论对此问题的分析,既有定性分析的缺陷,又有定量分析的错误。

四是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世代繁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根本条件就是劳动力商品本身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劳动者自身在劳动年龄阶段内的劳动力再生产;二是劳动力商品种的世代繁衍。按照人类本身种的世代繁衍的年龄划分,在老一代劳动力商品尚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时,新一代劳动力商品已经进入劳动年龄,由此必然导致劳动力商品市场供给的增加。这种劳动力商品供给的规模和速度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呈负相关。这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未给予科学解释的一个主要的劳动力商品供给项目。

五是正处于劳动年龄时段的劳动力商品因企业破产而失业。日益加快的科技创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根本特征。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一旦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生产力,就会导致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拓展,从而迫使一些传统产业萎缩和消失。而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的科技创新周期总是日益缩短,长则十余年、短则三五年。而劳动力商品的某种质量即智力、知识和技能等又总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与劳动力商品的年龄呈正相关。一旦因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而导致企业破产,在传统产业领域中就业的劳动者就会被抛出生产经营过程,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供给项目。同时又由于不同科学技术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劳动力商品为转换职业而掌握一项新的技术知识和工艺技能又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必然形成劳动力商品在市场上的无效供给。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此也没有给予理论解析。

上述分析表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劳动力商品供求关系,内在地包含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趋势:一是对劳动力商品的市场需求减少的趋势;二是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供给增加的趋势。这两种对立趋势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就是劳动力商品市场供过于求,从而形成失业人口,供大于求的供求缺口的大小,就表现为失业人口的多少。尽管新兴产业会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但由于采用高新科技而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绝不可能将供过于求的处于无效供给状态的劳动力商品全部吸纳,因为市场经济绝不允许无效率或负效率的过度就业或隐性失业存在,它奉行效率就业原则。劳动力商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缺口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几乎是市场经济中的恒定现象,有区别的只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缺口大小有所差异而已。这一点也正是劳动力商品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的一个根本区别。失业人口的存在从市场经济的意义上分析是一种绝对性过剩,但从人道主义的意义上分析则是一种相对各种资源闲置浪费的相对过剩。马克思也正是从物质资料闲置浪费与失业人口贫困同时并存的意义上,把失业人口称为相对过剩人口。充分就业(full of employment)也绝不是指每个有劳动力的人都拥有一份工作,而是指凡愿意在现行工资率下参加工作的人都已就业,即当对劳动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充分就业是一个包含着自然失业率(nar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的内涵在内的就业概念,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还会存在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寻业性失业四种失业类别,因此,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或正常失业率。可以认定,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

二、失业人口是一切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

绝大多数人认为,失业人口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其理由是,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使人力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而且使失业者贫困化,使收入差距拉大,并孕育着社会冲突的潜在危机,有可能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但笔者认为,只有在实际失业率大大高于自然失业率,实际就业大幅度偏离充分就业,并且缺乏较为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才有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在保持自然失业率的充分就业状态,并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下,适度规模的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且还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并具有较多的正面效应。

第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特有范畴,是专门从事商品劳务的生产与流通活动,并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具体场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的源泉,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有无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允许适度规模的失业人口存在,有利于消除人浮于事、权责不清和不讲效率的隐性失业和过度就业,实现市场经济要求的效率型就业,降低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比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有利于规范职工的劳动行为。在存在适度失业人口的情况下,劳动力找到一个就业岗位极不容易,但因为不能完成相应的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等原因,被企业解雇而失去工作却非常容易。而失去工作也就意味着他本身只能像其他失业者那样,失去了一份较高的薪金收入,丢掉了自己发挥才能的岗位,丧失了创造自我价值的宝贵机会,更没有了加薪升迁的希望,沦落到了社会最低层,只能依靠微薄的救济金而勉强维持生存,并因被他人看不起而失去个人的尊严。这一切都给就业者增加了许多压力,有利于约束劳动者严格地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而规范地工作。

第三,有利于把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组合的基本载体是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企业,当企业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并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不仅要有量的组合比例,而且为适应优胜劣汰的剧烈市场竞争的需要,更要实现质的吻合。并且作为具有科学技术含量的生产要素的质,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已经具有了决定企业盈亏成败和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只有生产经营要素在量和质两个方面达到最佳的匹配关系时,才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并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盈利目标。只有到这时,生产经营要素才能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资本,才能成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企业对劳动力商品的需要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力本身所拥有的科技智力和知识技能含量,只有这种高质量的劳动力才能被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当作人力资本来运作。而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将会迫使劳动力为了找到工作并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就业前就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丰富的高新科技知识,在就业后也必须尽快掌握工艺技能,以不被解雇,即使在被解雇后也必须尽快学习新知识并掌握新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尽快地再就业。因此,适度的失业人口规模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力市场剧烈竞争,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质量,并使普通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

第四,有利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市场经济中失业人口的存在是科技进步和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因此,必然地伴随着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随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或第一生产力,高新科学技术在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一些传统产业必将让位于新兴产业。从传统产业领域中剥离下来的劳动力就表现为失业人口,而失业人口经过再训练,掌握了新的科技技能,从而能够满足高新产业成长和扩张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如果不是如此,没有失业人口的存在,则表明劳动力仍被固定在传统产业领域中就业,同时也就意味着高新产业成长和扩张的困难,其结果只能是高新技术不能及时地得到扩散应用,产业结构无法实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调整。

第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一切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化和流动化,劳动力作为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也必定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资本,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下完成资源配置的过程。市场机制的调节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其基本职能就是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市场竞争过程,调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由劳动力商品的供过于求而形成的动态失业人口群体,既是前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又是预期资源再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中工作保障和失业状况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在适度状态下工作保障程度与资源配置效率呈负相关,而失业人口流动与资源配置效率呈正相关。

第六,有利于适应经济周期变动。市场经济运行由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与供求关系的不断调整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每隔若干年被经济危机打断一次,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而两次危机之间的间隔时间则是一个周期时间。每个周期又可划分为危机阶段、萧条(停滞)阶段、复苏(恢复)阶段和繁荣(高涨)阶段这样四个阶段。在危机和萧条阶段,由于企业被迫减产、停产和破产,导致大量劳动力失去就业岗位,表现为失业队伍扩大;而在复苏特别是在繁荣阶段,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就业机会的迅速增加,表现为失业队伍缩小,从而满足了经济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失业人口队伍的存在就具有像调节旱涝的蓄水池一样的功能,适应和调节着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运行。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把失业人口队伍称为产业后备军。

第七,有利于抑制人口过快增长。不论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发达完善,因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而形成的那部分失业人口,其经济收入水平总是低于在业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失业状态的严峻现实使他们陷于经济收入下降和生活水平降低的不安全状态,并沦为没有归属感的社会最下层。因此,在生育问题上的自愿理性选择必然是不生、晚生和少生,并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于接受再教育,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再就业。而对在业人口来说,失业人口又是他们的影子,其参照性的生育行为与失业人口也相差无几。因此而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通观当今世界各国人口的增长状况,可以发现,人口增长最快的总是那些市场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而人口增长最慢的又总是那些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商品市场具有强制性的调节作用,这种市场力量的强制作用又总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劳动人口在生育选择问题上的不生、晚生和少生的自愿理性行为。

第八,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来联结、传递和完成的,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含义所在。因此,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就成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各种内在规律的调节程度的空间状态。由于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是人而不是物,是劳动力的流动引导着其他劳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流动,各种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就首先是对人的调节,确切地说是对劳动力商品的调节。因此,劳动力商品市场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就自然地成为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甚至成为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程度的决定因素。不仅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的产生、形成和启动是从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建立劳动力商品市场开始的,而且从现实上看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也是以劳动力商品流动即交易再交易或就业再就业为主要内容。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劳动力商品市场的市场经济和市场体系是何等情形。一个没有劳动力商品市场支撑的市场体系,肯定不是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甚至不能将其称为市场经济。因此,保持一个适度规模的失业人口状态,维持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存在,对于劳动力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对于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市场经济中的人口与自然经济中的人口不同,自然经济中的人口变化是由自然条件的某种变化和依赖自然的农业经济来加以调节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灾害的大小有无,风调雨顺与否,都极其自然地成为自然经济中农产品收获多少的决定因素,从而成为人口规模扩张或收缩的决定力量。自然因素是经济活动的根本解释变量,按年龄性别进行的自然分工是其基本的游戏规则,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的经济结构,自产自消(费)是其基本的经济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其基本的活动方式,实现温饱是其经济活动的最高愿望。概而言之,一切都具有自然性质并处于自然状态,动物状态的纯粹“种”的世代繁衍和每代人口中以体力为主导的劳动力质量终生不变,是自然经济中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基本的运行规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活动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其基本内容是一切要素商品化。不仅一切由劳动创造的物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提供劳动并创造物质产品的主体即劳动力本身也成为商品,这是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

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的第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其本身并不像奴隶社会的奴隶或封建社会的农奴那样归属于别人,劳动者自己就是自己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因此,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资产拥有法律明确认可并严格保障的所有权,他人无权任意支配和侵害。劳动者对劳动力资产不仅拥有所有权,而且还拥有由所有权界定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所谓使用权也就是劳动者的自由就业权,所谓处置权也就是劳动者的就业方式选择权,所谓收益权也就是劳动者的工资索取权。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本身就意味着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这同时也意味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有机统一体,市民社会中对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与公民社会中对劳动者的自由公民地位的确立并行不悖。因为,劳动者拥有按照自由意志买卖个人劳动力资产的权利;劳动者在买卖劳动力资产时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劳动者只是出卖一定时限内的劳动力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同时而没有出卖作为自由公民的劳动者本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一根本前提条件,意味着市场经济使人具有了自由公民的重要特性,这正是市场经济优越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重要原因所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这一条件表明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化过程被分解为两个行为主体:一是人力资本即劳动力所有者的行为主体——劳动者;二是物力资本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行为主体——企业主。正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这种分离和对立,才产生了市场经济中的一切交换关系。人力资本所有者离开物力资本所有者,就无法把劳动力商品当作人力资本进行市场运作;而物力资本所有者离开人力资本所有者,也无法进行任何盈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这种分离,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形成了以自由意志和平等互利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关系,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发生了市场化导向的根本变化,并为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经济规律提供了广阔的运行空间,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规律才获得了第一次充分体现和自由展开。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分离的实质,就是构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所需要的产权制度,因此,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是否分离,决定着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能否发展为市场经济,而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分离程度,则相应地决定了市场经济发育、发展和发达的程度。可以肯定,只有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都具有了边界清晰的产权制度,才能真正奠定市场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率运行的坚实基础。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必然具有价值和价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劳务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价值;二是劳动者养育子女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培养和技能训练所必须支出的费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制度的健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必定具有日益提高的客观趋势。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即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力商品在进行市场交易时,也必然同其他商品一样接受各种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而且在更具有实践价值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对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水平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当劳动力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高于价值。就劳动力商品市场构成而言,供不应求的仅仅是高科技含量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供不应求的模式将会伴随市场经济的始终。当劳动力商品供求基本平衡时,价格符合价值,工资水平趋于稳定,而且具有较强的粘性。当劳动力商品市场供过于求时,由于工资刚性和粘性,通常不是表现为在业人口的工资水平下降,而是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商品成为失业人口。从市场供求关系的总体上分析,劳动力商品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劳动力商品市场总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对这一现象,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尚未给予任何理论分析。笔者认为这里有下述几个基本原因:一是由于法律制度约束、工会组织干预、工人群体反抗、合同期限固定和适应成本加大等原因,使工资具有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的刚性和粘性。由此必然导致坚持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原则的厂商,总是将对劳动力商品的需求压低到生产经营许可的最低限度,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需求弹性可言。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而且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其积极效应无疑具有主导性。但一个不可回避的消极效应是失业人口仍在生育,而且其子女又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扩大了供求矛盾。三是人类种的世代繁衍是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即使所有劳动力都选择经济状况较好的繁荣时期生育,但人的生命一旦诞生,就具有了亘古不变和至高无上的生存权,而且这种生存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最高权威保障,对生存权的侵犯被认为是犯罪的极端状态。因此,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供给具有某种稳定的强大惯性。四是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因此,劳动力商品市场总是处于供过于求的整体总量买方市场和供不应求的人才局部卖方市场同时并存状态。这表明失业人口总是那些低质量劳动力,高质量劳动力不存在失业问题。“当一个经济允许一定数量的失业存在时它能够以有效率的方式来运行。……一个有效的经济会使生产率低的人失业”(注:〔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页。)。 “失业是供求作用的有效率(虽然不一定是公平的)结果”(注:〔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 劳动力市场总是不能出清,低质量劳动力以失业人口的形式存在是一切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中的必然和恒定现象,并因此而使充分就业成为所有国家都难以实现的宏观调控目标。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在此试图给出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尚未给出的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劳动者在生产出商品的同时也使他们自身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在由市场调节的过程中总是必然地过滤出一定规模的低质量劳动力作为失业人口。笔者上面的理论概括和语言表述肯定有某些不严谨之处,但笔者的根本用意旨在引起社会科学界的同行们对此重要问题给予充分关注,并认定这种关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均既无影响社会安定的过度失业,也无影响经济效率的过度就业,但又总是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失业人口,而且人口增长率极低。保持一个包括自然失业率在内的充分就业状态,也即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失业人口,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理解这一点,对于正在走向市场化的中国改革来说,尤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的独特规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