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外显水平与内隐水平的比较_信息加工论文

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外显与内隐层面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层面论文,个体论文,矛盾论文,态度论文,加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矛盾态度(Ambivalent Attitude)是个体或群体对同一态度客体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评价与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理状态(Conner & Sparks,2000)。传统观点认为,态度是从积极或消极一端到另一端的单一性评价维度,而近期态度评价空间模型则认为个体可以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评价两个分离的维度(Cacioppo,Gardner,& Berntson,1997)。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已经从矛盾态度的概念与测量转向于探讨矛盾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机制问题(陈剑锋,陈志霞,2009;张林,徐强,2010;杨青松,钟毅平,2011)。

矛盾态度研究重点在于探讨矛盾态度特性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有研究表明个体矛盾态度的程度与对相关信息的接受之间呈负相关,即有较高矛盾态度的个体更不愿意接受那些与初始态度不一致的信息,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具有抑制作用。例如,Brmer(1998)的研究,先要求被试写下自己赞同或反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态度,随后向被试呈现一些赞成和反对的具体论据,并要求被试写下自己对这些论据的看法。结果表明,持有较低矛盾态度的个体更倾向于处理那些与初始态度相一致的信息,而持较高矛盾态度的个体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另外一些研究则显示,较高的矛盾态度会促使个体对态度客体相关信息进行更精细的加工。例如,Maio,Bell和Esses(1996)的研究显示,对少数民族有较高矛盾态度的被试对说服性信息倾向于进行更多深入加工,而有较低矛盾态度被试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加工倾向。他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较高的矛盾态度会引发个体不舒服的体验,通过对相关信息的精细加工会有助于形成明确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以此来缓解被试不舒服的体验。也有研究者(Jonas,Bromer,& Diehl,1997;Jonas,Diehl,& Bromer,2000)提出,导致持有较高矛盾态度的个体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的原因在于,较高的矛盾态度导致个体对自己初始态度的确信程度降低,从而促使其进行更多的精细加工以强化自己的初始态度。因而,矛盾态度究竟会抑制个体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还是会增强个体对相关信息的精细加工尚没有一致性结论。

以往有关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仅停留在外显层面的探讨上,而双重态度模型的提出引发研究者开始从多维角度思考矛盾态度现象。例如,Carpenter和Banaji(1998)的研究发现,当要求被试对被评价对象从性别维度进行判断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女性人物的积极内隐评价,但当要求被试对被评价对象从著名领导者的角度进行判断时,被试则表现出对女性人物的消极内隐评价。吴明证等人(2004)的研究也证实了内隐矛盾态度现象,他们发现被试对同样的评价对象在进行性别判断时持积极评价,而进行年龄判断时却持有消极评价。最近,Petty,Tormala,Brinol和Jarvis(2006)的研究发现,外显和内隐态度或信念的不一致会导致内隐的矛盾态度,并会增强个体相关的信息加工活动。Robert,Rydell和Allen(2008)的研究也发现,外显与内隐态度不一致导致的内隐矛盾态度,会给个体带来认知上的失调与情感的不舒适,从而进一步激发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深入加工。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态度矛盾性反映了个体对态度客体评价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会引发个体不安的情绪,从而促使个体寻求一致性信息以缓解这种不舒适体验。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个体的矛盾态度越强,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就越剧烈,从而推动个体进行精细加工以缓解其内心的冲突。另外,根据外显与内隐态度相分离的观点,我们认为高低内隐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与外显矛盾态度可能也会存在差异,但以往的研究没有深入探讨内隐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本研究以个体对客体信息再认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从外显和内隐的层面分别考察个体的矛盾态度对相关信息加工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矛盾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大学本科生80人,其中6名被试EAST测验错误率大于20%,其数据没有纳入统计分析。最终有效被试74人,男生22人,女生52人。被试年龄在18~25岁之间,均能熟练完成计算机操作。

2.2 矛盾态度的测量与分组

2.2.1 外显矛盾态度测量

外显矛盾态度测量采用分离语义辨别测验(the split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asure)进行,包括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量表。采用矛盾态度的计算公式(Ambivalence=(P+N)/2-|P-N|,P代表积极态度量表得分,N代表消极态度量表得分)将两个量表得分整合为外显矛盾态度,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外显矛盾态度越强(Thompson,Zanna,& Griffin,1995)。根据外显矛盾态度平均值将被试区分为外显矛盾态度高、低组,两者在外显矛盾态度上差异显著,t(72)=11.659,p<.001。

2.2.2 内隐矛盾态度的测量

内隐矛盾态度测量采用Jan De Houwer的EAST范式(De Houwer,2003)。根据以往研究和预测确定矛盾性较强的“体育锻炼”作为态度客体,并从预测结果中选出矛盾态度的类别词(如早起晨练、减肥训练、坚持健身等)。属性词包括积极属性词(喜欢的、明智的、有益的、褒扬的、积极的)和消极属性词(厌恶的、愚蠢的、有害的、批评的、消极的)。根据Greenwald(1998,2000)的计分规则,将反应时大于3000ms以3000ms计,小于300ms以300ms计,剔除反应错误率大于20%的数据。采用Thompson等人(1995)的矛盾态度计算公式,将积极与消极属性词的反应时整合为内隐矛盾态度得分。根据内隐矛盾态度平均值将被试分为内隐矛盾态度高、低两组,两者在内隐矛盾态度上差异显著,t(72)=7.931,p<.001。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本研究采用2(矛盾态度:高/低)×2(加工方式:有意加工/无意加工)×2(材料性质:与态度客体有关/无关)混合实验设计。矛盾态度和加工方式为组间变量,材料性质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再认反应时和正确率。

实验任务采用学习-再认任务范式,全部任务操作在计算机上完成,包括三个阶段:

学习阶段,把外显和内隐矛盾态度高、低组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进行有意学习,给被试呈现态度客体相关的词对(如“体育锻炼—增强体能”)和无关的词对(如“图书馆—报刊阅览”)各12个。其中,客体配对词有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2个,词频、笔画数均无显著差异。每个词对呈现时间为1000ms,间隔500ms,要求被试努力记住所呈现的词对内容。另一组进行无意学习,使用的学习材料与呈现形式均与有意学习组相同,仅要求被试对词对的颜色进行辨别,蓝色按Q键做反应,绿色按P键做反应,强调在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学习阶段结束后立即进入分心任务,要求被试完成2分钟的操作性电脑游戏。

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对计算机屏幕上的态度客体词进行再认判断。包括学过和未学过的各24个(包含与态度客体有关和无关的词语各12个,词频、笔画数均无显著差异)。将48个词语随机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词语是否前面学习过并按键反应。在判断词语出现前,先呈现一个白色星号(*)持续500ms,随后呈现任务词,要求被试既快又正确地做出按键反应。

3 结果

3.1 外显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

高、低外显矛盾态度组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以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外显矛盾态度的主效应显著,F(1,70)=4.471,p<.05,=.060,检验力=.550;材料性质的主效应边缘性显著,F(1,70)=3.391,p=.07,=.046,检验力=.443;其它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高外显矛盾态度组反应时(M=751.833)显著短于低外显矛盾态度组(M=854.601);与态度客体有关材料的再认反应时(M=830.592)略长于无关材料反应时(M=775.842)。

以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加工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70)=19.029,p<.001,=.214,检验力=.990;材料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1,70)=41.410,p<.001,=.372,检验力=1.00;加工方式与材料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70)=9.401,p<.05,=.118,检验力=.856;其它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不显著。有意加工正确率(M=.795)显著高于无意加工正确率(M=.668);与态度客体有关材料正确率(M=.645)低于无关材料正确率(M=.818);对两类学习材料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再认正确率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发现,与态度客体有关的材料,有意加工正确率(M=.750)显著高于无意加工(M=.540);而对于无关材料的再认,有意加工正确率(M=.840)与无意加工(M=.796)无显著差异。

3.2 内隐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

高、低内隐矛盾态度组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

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054,检验力=.502;内隐矛盾态度与加工方式的交互作用边缘性显著,F(1,70)=3.971,p=.05,内隐矛盾态度与学习材料性质的交互作用显著,F(1,70)=4.583,p<.05,=.061,检验力=.560;其它因素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对不同加工方式的内隐矛盾态度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有意加工时高内隐矛盾态度组的反应时(M=920.641)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组(M=781.749),在无意加工时高、低内隐矛盾态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内隐矛盾态度高低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对态度客体无关材料高内隐矛盾态度组的再认反应时(M=856.054)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组(M=710.999),而对与态度客体有关材料的再认上高低内隐矛盾态度组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以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加工方式主效应显著,F(1,70)=19.078,p<.001,=.214,检验力=.991,材料性质主效应显著,F(1,70)=38.353,p<.001,=.354,检验力=1.00;加工方式与材料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70)=8.492,p<.01,=.108,检验力=.820,其它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有意加工的正确率(M=.795)显著高于无意加工(M=.669);态度客体有关材料的正确率(M=.650)显著低于无关材料(M=.814)。对不同性质材料与加工方式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的分析发现,对有关材料有意加工正确率(M=.751)显著高于无意加工(M=.548),对无关材料有意加工与无意加工再认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在外显矛盾态度方面,本研究发现两种条件下外显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速度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不管任务材料与态度客体相关性如何,持有较高矛盾态度的个体在再认反应时上均显著短于低矛盾态度个体,这说明外显矛盾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个体信息加工的反应速度,这一结果与Brmer(1998)的研究结论相一致。那些持有较高的外显矛盾态度个体,在处理客体相关信息时倾向于进行快速反应,力求尽快获得与自己初始态度相一致信息,以尽快缓解由于态度不一致所产生的不舒服体验。同时,本研究没有发现外显矛盾态度与材料性质和加工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可能说明个体外显矛盾态度的促进作用似乎不受任务材料相关性和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而仅仅为了提高个体做出行为判断反应的速度,没有促使个体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精细加工。

在内隐矛盾态度的作用上,本研究发现个体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信息加工时,内隐矛盾态度高低对个体信息加工影响不同。其中,在进行有意加工时高内隐矛盾态度组反应时明显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组。这表明个体在进行有意识任务加工时,高内隐矛盾态度可能会促使个体花更多时间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而在进行无意加工时,高、低内隐矛盾态度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即内隐矛盾态度可能不会对个体无意识任务加工过程产生影响,这一结果与Petty(2006)和Robert(2008)等人的结果相似。较高的内隐矛盾态度会促使个体对态度客体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加工,从而延缓了个体再认的反应时。内隐态度矛盾性高低反映了个体内心冲突的强度,即内隐矛盾态度越强代表内心冲突越强,越容易引发不安情绪,从而进一步推动个体进行精细加工。

在本研究中还发现,内隐矛盾态度对不同性质客体材料的信息加工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无关材料进行加工时,高内隐矛盾态度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组,这可能是因为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内心的矛盾冲突占用了大量的认知加工资源,从而使个体用于信息加工的认知资源相对减少,进而造成了个体的判断行为反应速度减慢。另外,本研究也发现对客体相关的材料高、低内隐矛盾态度组的再认反应时没有明显差别,这与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合。这也许是因为个体对态度客体相关材料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偏高,从而掩盖了内隐矛盾态度的实验效应所致,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确认。总而言之,内隐矛盾态度不仅对态度客体相关信息的提取有影响,也会影响个体参与信息加工活动的认知资源分配,从而使内隐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活动具有显著的延缓作用。

标签:;  ;  

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外显水平与内隐水平的比较_信息加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