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撒拉族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汉族、撒拉族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彭文波[1]2003年在《汉族、撒拉族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差异性、多元性、复杂性使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成为完善和丰富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建立良好的与多元文化社会相适应的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撒拉族是我国十万人口以下民族成分中人口最多的一个,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它的研究十分缺乏。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数学应用题解决长期以来都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和特点却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影响民族学生问题解决因素的定量研究也不多见。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采用口语报告法、书面测验法、测量法等多种方法对汉族与撒拉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过程、特征及影响应用题解决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1.汉族学生与撒拉族学生的问题解决都遵循数学问题解决的5个阶段,体现出问题解决的跨文化性,但在不同阶段上,汉族与撒拉族各有优势。 2.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常见错误是关系感知错误、图式错误和计算错误,最常见的是关系感知错误,撒拉族学生的图式错误较为严重,汉族学生的计算错误高于撒拉族学生。 3.在问题解决的平均水平上,同一教育条件下的汉族与撒拉族无明显差异,而不同学校的撒拉族有显着差异,表明教育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力大于民族因素。 4.影响汉族、撒拉族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智力推理水平、数学知识总量、数学应用题认知结构,叁者对数学问题解决具有直接的预测性,但不同民族之间亦有差异。 根据这些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注重问题为取向的教学等七条教学建议,以提高民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孙彬博[2]2015年在《民族地区九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前学校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解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即将完成义务教育之时的九年级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现状,从学生对数学素养的认识,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特点,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因素叁个子问题出发,借鉴PISA数学素养测评的理念和工具,以甘肃省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的九年级学生以及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数学素养的认识情况,基于测试题数据分析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特点,问卷调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因素,希望能够全面认识甘肃省民族地区九年级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甘肃省民族地区九年级学生对数学素养有所了解,但学生获取学习信息途径单一,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影响不足;学生数学学习目标弱化了知识技能的获取,侧重数学思考,重视情感态度的体验,关注数学考试成绩,对问题解决重视程度不够,忽视数学与个人、社会发展的关系。2.绝大多数九年级学生数学素养表现较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不同学生群体间的数学学习成效差距较大;性别、年龄不是造成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学生能够克服背景差异而表现出良好的数学素养,但是城乡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差异显着;不同民族间的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不均衡,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3.甘肃省民族地区九年级学生的父母参与、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均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其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轻度的数学焦虑、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呈显着正相关。4.甘肃省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的认识源于教学实践需要,忽视有现实背景的问题解决;数学教师的课时量适中,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城区中学的“生-师比”略高于乡镇中学;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计算机资源配置到位,资源数量校际间存在差异;所有的学校均开设汉语课,除过本民族语言外,学生也喜欢学习汉语;教师认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通过自我努力,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建议: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阅读;鼓励学生关注校园、关注社会,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际应用。2.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数学化”过程,关注学生群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关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4.数学教师应结合自己学校数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背景信息,深入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5.关注民族地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减少数学教师不必要的劳动力开支;更应关心农村数学教师的生存环境和专业发展,创新学校发展机制,保障教师的权利。

徐瑞霞[3]2017年在《表征视角下彝族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文中指出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对民族教育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第叁十一条“要切实加强民族教育科学研究”指出:“国家民族教育研究机构要构建跨地区民族教育科研平台、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组织开展民族教育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这项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测试法、作业分析法、口语报告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主要研究两个问题:首先是对云南省WD民族中学七年级学生进行《学生多元表征能力测试》,了解彝族七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数学表征现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等手段,分析彝族学生数学表征的类型、特征及相应的水平。研究的目的是在表征视角下,探讨如何提高彝族学生将数学问题有效、合理的进行表征的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品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分为调查结论和个案研究、教学案例研究结论。调查结论、个案研究结论主要针对彝族七年级学生,他们比较偏好使用符号表征解决数学问题,但是数学外在表征能力发展不均衡;对不同的数学问题,七年级彝族学生的数学表征类型及水平有显着差异性;但是七年级彝族男女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表征的类型及水平差异不明显;此外,七年级彝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征水平与数学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即学生表征水平越高,数学成绩越好。对教学案例的研究形成了教学建议和学习对策。例如,教学建议有:结合校本特色,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生成的过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元表征进行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彝族文化中的数学资源整合进课堂;促进师生间、优困生间数学学习交流,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建议主要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杜绝知识链断裂;注重数学学习的规范表达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庞杰[4]2008年在《蒙、汉族初中生平面几何问题表征差异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跨文化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大多数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取,都是针对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比较,跨地区的较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进行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更少.目前,国内针对蒙古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较少,对蒙古族学生问题表征的关注不多.此外,对于问题的外部表征的分类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笔者在研读一系列研究资料及相关文献之后,将数学问题问题表征从形式上分为:内部表征和外部表征.并且从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角度,对数学问题的外部表征进行了比较清晰的分类,将初中阶段平面几何问题的外部表征分为:文字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和操作表征.本文将结合上述分类,对蒙、汉族初中生在平面几何问题表征上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是:蒙、汉族初中生平面几何问题表征除文字表征存在差异外,主要差异是符号表征和图形表征的差异,其产生原因主要和蒙、汉族的文化因素及教师教学因素有关,缩小这些差距主要手段是逐步提高蒙古族教师的教学水平.

冯妙[5]2016年在《彝、藏、汉族初中生字母表示数认知水平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比较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民族数学认知水平的比较,主要是以概率与几何为研究内容对民族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比较,对代数内容却鲜少涉及。大量的研究证明,学生对代数内容学习存在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不深刻。因此,本研究以“字母表示数”作为切入点,比较研究彝族、藏族、汉族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民族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提出比较分析不同民族初中生数学认知水平的研究内容;整理分析与“字母表示数”相关的文献,发现Ursini和Trigueros提出的变量叁用法模型(3UV模型)与字母演变的历史过程相似,符合学生对字母的认知过程;而通过对认知水平理论的分析比较,solo分类法结构化的认知层次更能清晰地体现出学生字母表示数的认知水平。其次通过对“变量叁用法”模型:字母表示未知数、一类数、函数中的变量的深入研究,结合课程标准和初中人教、北师大版教材,形成了符合初中生认知的字母表示数指标表,以此表和solo分类理论为基础,编制预测试卷,进行预测。预测对象为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初中学生,由于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第一次测试无效卷太多,因此进行了二次测试。预测后,通过与参与国培的初中数学教师沟通,反复修正,形成正式测试卷,其信度为0.747。正式测试以四川省龙泉驿区的汉族学生、西昌市的彝族学生、甘孜色达的藏族学生共480人为研究对象,得到有效卷460份。然后以solo分类理论作为评价工具,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最后采用定性、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得到如下结论:(1)叁个民族初中生字母表示数的整体认知现状为:在“字母表示未知数”、“字母表示一类数”上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达到关联结构水平;而在“字母表示一类数”上的认知情况相对较差,基本处于前结构水平和单一结构水平。(2)叁个民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同的年级上都存在一定的显着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可赋任何值的字母的认知理解上,彝族七、八年级的学生分别和藏族、汉族七、八年级的学生存在显着差异;在根据对应关系,确定相关变量的变化区间的认知理解上,彝、藏九年级学生,彝、汉八年级学生和藏、汉八、九年级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

马文俊[6]2014年在《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地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界值得关注的问题。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西北地区回族和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区域的因素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自2010年甘肃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临夏州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等问题,都是学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选题是现实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以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的广河县、东乡县和积石山县的五所高中和五所初中的189名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职业待遇与幸福感、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以发掘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并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临夏州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如下:1.临夏州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低,教师专业不对口和非师范类教师从教现象普遍存在。2.临夏州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情意普遍不高,专业幸福感不强,对目前教师职业的待遇并不满意。3.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职后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明显不足,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期望较低。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就促进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几条策略:第一,严把教师入职门槛,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二,激发民族地区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第叁,加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力度,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第四,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改革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

何婷[7]2012年在《哈尼族6-8岁小学儿童数概念发展特点及双语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哈尼族6-8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概念发展方面的特点,分析哈尼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探讨语言与背景变量在学生数概念方面的交互作用情形及不同背景变量对学生数概念的影响、预测作用。本研究以标准测验分析为主,研究工具为学生数概念测查量表,是根据Ginsburg与Baroody(1990)所编制的幼儿数学能力测验、马洛菲法等人(Malofeeva, Day, saco,&Young, ciancio,2004)的数感测查工具以及陈杰琦(Cen, J. Q.)和麦克纳米(McNamee, G.)(in press)对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数学能力的评价工具改编而成,另外辅以自编的家长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研究对象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共111人,平均年龄为7.1岁,其中哈尼族学生为94人,汉族学生为8人,彝族学生为9人。研究采取一对一的测查方式,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平均数、百分比,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而言,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概念方面的表现,哈尼族学生低于汉、彝学生,尤其是在数算技能、基数和数的运算方面。另外,哈尼族学生数概念发展的内部差异较大。2、语言基础对哈尼族6-8岁小学儿童数概念水平有着显着影响。尤其是在数算技能、基数概念以及数的运算这些对于语言要求较高的项目上,语言因素影响尤为显着。在序数概念、比较、数量守恒这样依靠图形等直观形象进行判断的项目上,语言基础的影响作用不显着。3、不同的家庭学习环境对于哈尼族小学儿童数概念的表现水平有显着的影响。通过Scheffe事后比较,结果得知,家庭学习环境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4、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哈尼族小学儿童的数概念表现水平有显着性的影响。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儿童的数概念发展。5、父母的职业对哈尼族小学儿童的数概念发展均有显着性的影响。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父母的工作较好、收入稳定,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力花费在儿童的教养上。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知,哈尼族6-8岁小学儿童在数概念表现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二是发展水平滞后于同地区其他民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文化因素。哈尼族小学儿童入学时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上汉语与哈尼语在语序、数量结构、介词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哈尼族学生不能快速的熟练使用汉语。而哈尼族语言与民族传统文化中量词的缺失,也使得哈尼族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一些数量概念上困难重重。2、家庭因素。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学习环境、父母教育程度及父母职业对于哈尼族小学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较为显着。国内其他研究也表明,家庭是影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学校因素。一是单语单文的教学模式,语言之间没有任何过渡,使得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课本内容;二是在师资的分配上,将最薄弱的师资放在四年级,忽略了四年级这个小学教育的关键期;叁是将用于幼儿启蒙教育的手指速算沿用至小学一年级,使得学生过分依赖于手指,不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针对以上哈尼族6-8岁小学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教师教学方面,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入学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水平的摸底调查,对于有语言理解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谨慎的选择教学语言,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联系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正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教学语言的选择应当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的实行“一边倒”政策。

李向阳[8]2008年在《句法关系和语义情景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和解决中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问题解决一直是国际数学界的一大焦点。而数学应用题是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问题的解决,如何利用自己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进行表征是理解题意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问题理解阶段出现的障碍往往是由于背景障碍所引起,如对数学语言的生疏感、模糊感,受数学语言的带有象征性、暗示性的关键词和转换短语的影响等等。研究采用口语报告法、测验法和访谈法对句法关系及语义情景在小学数学问题表征和解决中的效应进行探索和验证,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民族学生及双语学生在问题解决的理解阶段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也试图探讨语境特征这一宏观背景和句法关系这一微观效应之间的关系,以期补充问题解决表征阶段模式。研究结果显示:1汉语、蒙语小学生解决一致问题的得分显着优于不一致问题,这一结果符合Mayer“一致性效应”的有效性。双语学生在两种问题类型上得分无显着差异。小学生对句法不同问题的反应时没有显着差异。2从民族上来看,句法关系对蒙语和汉语解决者的正确解题率没有太大影响;汉语、蒙语和双语对一致与不一致问题解决的正确率差距逐渐缩小。但是,蒙语学生在信息录入阶段使用时间最长,汉语学生时间最短。蒙古族(蒙语和双语)学生在问题表征阶段和评价和结果输出阶段比汉族(汉语)学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语句。3从语种上来看,不一致问题解决中,母语(汉语和蒙语)学生的问题表征阶段所用时间均长于第二语言(双语)学生。因此,使用母语的学生倾向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双语学生倾向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在解答规则不规则数学问题时,母语被试中做出常规性解答的人数比例普遍高于双语被试,呈汉语、蒙语、双语学生依次递减的趋势。但是在不同问题上表现不同。4句法关系和语义情景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过程中都存在影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句法关系的影响可以体现在题文理解中的数量关系分析中,不影响问题解决速度,但对正确解题率有很大影响;语义情景的影响则体现于情节领会和表征检验方面,有现实情境限制的问题表征和解决所需时间较长。结合研究,建议小学数学教育中应重视推进民族教育;创设真实情景;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材料;强化数学练习;科学结果评价等,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民族基础教育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王铁志[9]2004年在《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文中认为近年来,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些民族大多居住边疆,由于历史、地理、人口等原因,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加快发展,赶上全国发展水平,同时又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是人口较少民族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2000年,国家民委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扶持发展计划。“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变迁研究”就是该项目的一部分。 本篇论文之所以选择以德昂族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笔者先后两次在德昂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积累了大量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德昂族的特点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具有代表性。如中国德昂族的人口仅有1.7万人,地处边疆,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地理环境比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昂族的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文化特色。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德昂族遇到由于人口规模小而带来的一些特殊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推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一是纵横结合的方法。在横向方面,与周围民族进行比较,突出德昂族的文化特色;把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与社会学的问题意识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在纵的方面,通过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研究德昂族文化如何变迁和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变迁的,以及如何评价这些变迁等等。二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在宏观方面,考虑到该项课题需要从总体上展示某一民族文化特点和社会变迁面貌,能够比较全面地分析其发展面临问题和提出发展思路,于是采取了全景式的研究方法。这样做虽然比较费力,但从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的角度来考虑,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微观上,把社会学的论述方式与人类学的描述方法结合起来,以求在反映作者理论思考成果的同时,又能展示田野调查的生动材料,使读者对德昂族的社会面貌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叁是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如运用了大量的入户访谈资料和照片,还运用地方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项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章介绍了德昂族的历史源流和人口分布特点。德昂族源于古代濮人,清代从濮人中分化出来,被称为“崩龙”。由于战争和人口迁徙等多种原因,其人口分布高度分散,现有人口分布在70余个自然村寨,在局部地区形成按民族分寨聚居的格局。 第二章介绍了德昂族的语言特点和双语使用状况,分析了德昂族在本民族语言使用上遇到的特殊问题,对如柯保障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使用权力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第叁章分析了德昂族传统产业结构的特点,与相邻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分析了贫困问题成因,提出了加快德昂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第四章重点研究了德昂族社区的政治特点。德昂族在历史上有地方自治的传统。研究了在乡村选举和村民自治中如何保障德昂族的自治权利,民间权威和村规民约如何在乡村发挥作用。 第五章研究了德昂族恋爱和婚姻习俗的变迁,通过一个婚礼个案,研究了德昂族婚姻的特点,以及婚礼展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研究了德昂族在民族和村寨内部高比例通婚状况,分析了制约族际通婚的因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六章介绍了德昂族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研究了现存问题,分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七章从显性文化入手介绍了德昂族民居、服饰、饮食和宗教的特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文化变迁的历程及其特点,就如何保持德昂族文化特点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第八章概述了德昂族的文化特点,综合分析了制约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并运用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理论,就如何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在促进德昂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该民族的文化发展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昂族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由于人口少而带来的特殊问题,需要政府和有关方面给予关注和帮助解决。

陈海杨[10]2017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藏民族小学生数学能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以传授知识,充实人们的知识储备为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学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数学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核心,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数学研究者关注。心理学上认为数学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数学活动所具备的并且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心理能力。关于数学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长期以来数学能力一直是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现代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数学能力的内涵、数学能力的成分、数学能力的结构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是关于数学能力的概念界定、成分、结构尚未达成统一认识,研究方法上主要停留在对数学能力成分理论层次的分析,缺乏实证性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一般性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家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水平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整体水平低,内部差异大,教育措施推行难度大等诸多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改革,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差异,整体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情况较为复杂,除教学因素之外还存在许多影响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因素,例如家庭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等。为便于研究,本文选择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某小学普通班级的汉族和藏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该部分汉族和藏族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从学校、家庭、宗教叁个层面深入分析造成汉、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差异的原因。通过数学能力水平调查,我们得出结论:汉、藏小学生在各个分项测试题上的得分均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藏族学生在各分项能力的测试中,得分水平均低于汉族学生。在共通任务能力上,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概括能力的差异比较大,在特殊任务能力上空间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比较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被调查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背景调查,分析得出造成同一地区藏汉学生数学能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层面主要有非母语教学、师生关系、学业压力等,家庭层面主要有家庭环境、父母教育观念等,宗教层面主要有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与学习态度的关系、宗教与学习品质的关系等。由此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宗教因素叁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汉族、撒拉族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彭文波.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民族地区九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 孙彬博.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3]. 表征视角下彝族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D]. 徐瑞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4]. 蒙、汉族初中生平面几何问题表征差异的比较研究[D]. 庞杰. 苏州大学. 2008

[5]. 彝、藏、汉族初中生字母表示数认知水平的比较研究[D]. 冯妙. 四川师范大学. 2016

[6]. 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 马文俊.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哈尼族6-8岁小学儿童数概念发展特点及双语教学策略[D]. 何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8]. 句法关系和语义情景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和解决中的影响[D]. 李向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9]. 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 王铁志. 中央民族大学. 2004

[10]. 少数民族地区汉、藏民族小学生数学能力比较研究[D]. 陈海杨.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汉族、撒拉族初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