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_教学过程论文

例说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二次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始于学校外部的一个核心组织的工作,止于课堂教学情境。主要分为两步:第一,先由一批历史专家、历史教育专家负责历史教材开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开始第二次创造性教材开发。高中历史教材二度开发通常指教师课前的备课,包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筛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教具等一系列环节,是一种对教材的继续开发过程。下面就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谈谈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1.补充典型史实材料,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对过去事实的认识过程,而史料是通往过去的重要媒介,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尤其是教材每一章节中没有史料论证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史料。需要注意的是,补充与呈现史料只是第一步,重要的第二步,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规律性且与史料和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笔者认为,根据补充史料而设计问题,一定要体现史料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重点和难点。

[例1]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其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内容只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介绍。事实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件大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这个“阶级阶层”的发展,影响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命运。所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如何理解这个“阶级阶层”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应该说也是一个难点。但是,教材并未对这个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教学中,我便根据情况选择了一些史料,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

补充材料:

材料一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摘自《东华续录》(光绪朝)

材料二 怡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兴,各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是年,三厂建筑告竣;越年,同时开工。斯时运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意大利)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因为它的加工费比用牛磨面低廉,而且磨出的面粉精细纯白,所以很受群众欢迎。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修水路以代海运”。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不安本分”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高中教材)

设计问题:

(1)依据材料一和二,分析民族资本家和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三,如果李福明的面粉厂想要继续维持下去,该怎么办?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家与封建势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民族资本家与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是什么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上材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的特点就容易概括出来。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史论结合的基本史学方法得到了渗透,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2.调整教材的知识呈现顺序,适应学生认知情况

许多研究证明,通过对讲述内容进行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所呈现的内容序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挖掘知识内涵,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联系显性化,将所教内容线索化、结构化,以帮助学生领会历史,思考人生与社会,深化历史学习的意义。笔者认为,调整教学顺序、整合教学内容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适合学生学习,常用的主要有:单篇课文教学顺序的调整;专题内课文的整合;必修、选修之间的整合。

[例2]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等涉及内容时间长(1851-1949)、线索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头绪多知识点多,既有农民阶级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又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国共两党关系、日本法西斯的全面侵华等众多的头绪交织在一起,加上教材没有将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戊戌变法这一重要环节和事件编排进去,而是将其纳入选修1第九单元呈现,从必修1第四单元主要讲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来看,我认为有必要将选修内容作为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这一章节的线索进行了重新梳理:

这样的知识梳理意义有四:第一,把散落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各阶级追求民主探索的革命过程。第二,把以上这些因素用“民主”一词概括,暗示了它们对以后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第三,教师在这样的讲授分析中,教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分析史事的关联,探寻历史的意义。第四,教师对教材的调整和重新梳理,也能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观点,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成大胆创新的意识。

3.挖掘忽视的或隐性的内容,实现教材二次开发

成熟的教材所传达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不仅可以辅助教学,而且能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就笔者所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网络等教学媒体已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助读系统和教材的二次开发却被忽视,如注释、图片、附录等,其实,这些往往是教出新意的关键所在。人教版历史教材,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都有单元导入,包括本单元学习要点、学习建议——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一模块的核心内容和本模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就是说,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历史的认识,对教师教学的希望,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因此,在进入具体模块的学习时,我们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单元导入”,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对所学内容的概括性认识。

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每篇课文前“导入框”的表述也有了认识,即一般是与本课内容紧密联系的具体历史情境,也是切入本课教学的重要素材,还是相关历史阶段的重要线索、特征、趋势。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与思考,进行历史联想。另外,“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挖掘,将其用于教学活动前的预设,以引导学生学习;将其用于教学活动后的总结,以升华学生的历史认识。

另一个经常被教师忽略的地方是教材的注释和插图。对于教材中的注释,大部分教师习惯于将其作为理解课文的依据。其实,有些注释还可以作为教学的开端,有些注释还可以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如果能被教师用来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很有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插图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相关信息,不过,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插图进行深度开发,使其学习意义、教育意义最大化。

[例3]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3课《工业革命》时(2005年第2版),针对两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这一知识点,将教材中的图片进行了整合,结合实际,设计了以下问题。

看图说史:

设计问题:

(1)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图三中美国国会在商讨《反垄断法》时,议员们在看哪些人的眼色?为什么?

(3)依据图一、图二、图三,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

这三幅图创设了一种历史情境,比较直观地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三种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的设计立足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认清垄断组织的本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从手工工场到工厂再到垄断组织,让学生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历史思维更具广度和深度。

4.改进测评训练,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测评训练是帮助学生运用已学历史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观察、解释、评价历史以及与历史有关问题,进一步走近、体验与感悟历史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实施课程再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测评训练要尽可能突出史料、史法在历史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的搜集、整理和思考解决问题,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思维准则。人教版教材在测评部分设计了“探究学习总结”“学习延伸”,前者侧重于对每课必须掌握内容的检测;后者内容丰富,侧重于有兴趣和学有余力同学的探究活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测评训练,以引导学生学习。

[例4]学习了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后,我引用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的话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与启发。

专家论述:

“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题设计:

(1)诸多因素是指什么?

(2)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它是如何具备的?

(3)这种转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借助专家论述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深化对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的把握及理解。

历史测评训练的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如何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训练,用足、用活学习空间,达到课标中共性与个性的发展目标,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综合发展效果,应是中学历史课程测评训练及其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5.根据情况采用学习模式,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

(1)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指点。

[例5](人教版历史必修1)对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请同学们在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搜集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图片,举办“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通过这个研究性学习方案,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检索相关资料,体会调查访谈、听取他人的见解等实践过程。

(2)学案学习。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体现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案可以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结构”“知识梳理”“探究思考”“同步练习”“质疑与反思”几个部分。

(3)引入相关课外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是重要知识点的浓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和引入相关课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知识点,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认识的深刻性。

标签:;  ;  

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