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修复是利用自然资源,借助大自然的自我组织、调节能力,实现生态系统功能重建的一种理念,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保土减沙效益显著,蓄水保水能力增强。为了确保生态修复策略的有效实施,政府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尤其是农牧民对于生态修复的认知,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因地制宜应用生态修复技术。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优化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土地则是生命孕育之母,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但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山丘地带,由于土地开垦过度,土壤的抗蚀力降低,植被面积缩小,再加上气候环境的变化,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中明确阐述了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的概念,即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1]。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其中水蚀面积达165万k㎡,风蚀面积达191万k㎡,冻融侵蚀面积达125万k㎡,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贯彻生态修复指导思想[2]。
1.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生态修复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一个环保概念,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光、热及生物等),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辅以人工干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情况。
1.1提高植被覆盖率
在生态修复机制中,“封”(即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是一个主要的技术方法,也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性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植被覆盖率。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在多个区域施行了封禁方案,均取得了显著效果,陕西省吴起县、福建省永泰县、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在进行了封育治理后,林草覆盖率均有所增加,分别提高了31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及37个百分点,植物种类也显著提升,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平衡更加稳定[3]。生态修复机制中的封禁措施,能够降低生态系统承载的压力,在其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下不断修复,在缺乏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及数量必然会增加,从而控制水土流失。
1.2保土减沙效益显著
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大量的泥沙会倾泻与河流中,导致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贯彻落实以生态修复为中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后,获得了显著的保土减沙成果。在1985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各个领域均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截止至2001年底,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了81.5k㎡,所构建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15亿吨,使得每年流入黄河中的泥沙量降低了3亿吨,蓄水能力显著增加。例如,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1997年林地面积为1113万k㎡,逐步增加到了现阶段的3915.5万h㎡,在防护区内,农作物产量提升了10%,牧草产量提升了25%,且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4]。
1.3蓄水保水能力增强
蓄水保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功能,与区域内的植被及土壤有关,一般来说,雨季生态系统会蓄水、分洪,而旱季则能够抵御干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年降雨量相同的不同地区,植被覆盖会直接影响到水分损失量,生态修复机制通过提升区域植被覆盖率,使得系统功能显著增强,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显著提升。在黄土高原中,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后,每年进入黄河的净流量降低了10亿m?,构筑黄土高原淤地坝后,黄河水资源量将会下降40至50亿m?,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会导致黄河的断流,但是从流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2.生态修复策略实施过程的注意事项
2.1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认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贯彻落实水土保持建设工作,确保“封”、“造”、“退”、“建”、“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措施的执行效率,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从政策及文化上,引导农牧民接受这一理念,积极参与封禁治理,让土地能够休养生息[5]。在宣传工作中,政府可以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上,对生态修复策略实施的迫切性及优越性进行阐述,让农牧民都能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改善对于人类健康以及经济发展的意义,从发自肺腑赞誉生态修复政策,自愿投劳支持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2.2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生态修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其实施理论依据包括限制性因子原理。热力学定律、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理论等,合理应用这些理论,明晰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性因子,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动特征,选用合适的物种比如说乡土种进行生态恢复,合理规划物种分布格局,能够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同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生他修复专题的研究,根据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准确分析其原因,明确生态系统压力形成的原因,制定合理的基础措施,确定压力解除后促进生态修复的人工干预措施,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有效性。
2.3因地制宜应用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是一种依靠自然力量来修复生态系统的方式,因此,在策略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生态修复的主导因子,然后从年降水量、土壤类型、人口密度、经济状态等方面分析区域生态修复的潜力,从而制定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案。比如说,在我国南部,水热条件较高,植物种类丰富且数量多,植被恢复速度快;而在北方,水热条件差,物种单一,而且数量较少,其年降水量和干燥度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因此需要依靠人工干预措施,来重建当地的生态系统。
3.结语
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愈加严重,大量肥沃土壤流失,对于我国生态安全、饮水安粮食安全及防洪安全都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严重制约了山地及丘陵区域的经济发展。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比较重视的,而水土保持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并实施以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38万个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累计达到107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80多万平方公里。而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依稀中,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调节能力,实现生态修复,同时辅以人工措施,能够进一步加快生态系统修复步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6]。
参考文献
[1]刘少博,陈南祥,郝仕龙,杨柳,常全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价[J].人民黄河,2018,40(02):88-92.
[2]解刚,薛凤,王向东,张晓明,刘卉芳,魏天兴.水电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8,49(01):167-173.
[3]乔殿新.潮涌催人进 风正好扬帆——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纪实[J].中国水土保持,2017(10):4-7.
[4]王贵平.加强水土保持 促进生态建设 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J].山西水利,2017(02):14-15.
[5]隋晓明,刘茂福,钟伟伟,胡根华.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 全面推进江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人民珠江,2016,37(03):105-107.
[6]刘震.回顾“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 水土保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J].中国水土保持,2016(01):1-5.
论文作者:胡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植被论文; 生态建设论文; 覆盖率论文; 黄河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