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境旅游的阶段、格局及关键战略问题与对策_边境贸易论文

中国边境旅游:阶段、格局与若干关键战略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境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格局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7-7588(2014)06-1099-08

      边境旅游(border tourism),是指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它特指发生在国与国边境间的旅游活动,是一个具有地理空间含义的概念[1-4]。在过去20多年里,边境旅游一直在与周边国家社会经济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5,6]。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出,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随着东北亚地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建立以及西南边境地区东兴、凭祥、瑞丽等“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中国“三边地区”的发展和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合作促发展的大合作与大格局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因此,总结和梳理边境旅游发展阶段、现状格局以及未来发展关键战略问题,对于新阶段繁荣边疆经济、巩固边疆地区稳定,加速中国旅游业发展,推动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合作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阶段划分

      1987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对外经贸部批准了丹东市至朝鲜新义州的自费旅游一日游活动[7]。这是我国政府对公民自费边境旅游的最初正式许可。1988-1990年期间,以国务院办公厅或国家旅游局的名义下发文件,先后批准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边境城市开展边境旅游[8]。1997年10月,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9]。至此,地方性、小众群体的跨国旅游活动在国家行政管理和外交事务层面得到政策性规范,“边境旅游”一词也正式成为旅游业界、学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指代我国与相邻国家之间居民跨境旅游活动的专用术语。回顾过去我国的边境旅游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1 缓慢起步期(1978-1991年):边境贸易起步,物流带动人流阶段

      对外开发和边境贸易的兴起是边境旅游发展的初始动力[1]。我国边境旅游活动一直与边贸和边民交往相联系,这是中国边境旅游最大的特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沿边各省区的边境口岸陆续开放,随着边境口岸的开放,边境贸易逐步展开,双边货物流通与日俱增。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加之周边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中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朝边贸会谈率先重启。随后,中国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恢复了新疆对苏联和内蒙古对苏联、蒙古的边境贸易。边境之间的货物流动自然而然地带动了人员流动,在此背景下,边境旅游成为边境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985年,经过协商,中朝两个边境城市丹东与新义州开展了互访活动,它打破了边境地区长期的人流封闭状态,并且为边境地区的开放和边境旅游活动的开展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准备。1987年11月4日,国家旅游局和对外经贸部联合发文《关于拟同意辽宁省试办丹东至新义州自费旅游事》,“边境旅游”业务正式出现,这是政府主管部门首次发文批准开展边境城市的旅游活动。1988年到1990年期间,政府又陆续批准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边境城市开展边境旅游活动。这一时期,我国边境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但整体看来,规模较小,并且没有统一的边境旅游政策。边境贸易对边境旅游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成为边境旅游发展的起点。

      1.2 初步发展期(1992-1998年):旅游全境拓展,物流人流联动阶段

      此阶段中国边境对外贸易迎来了发展高峰期,边境旅游在快速发展中呈现波动起伏特征[2]。这一时期,国际环境日益稳定,西南边境地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实施。与此同时,解体后的苏联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迅速扩大。就国内而言,199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4个边境城市的通知》下发,宣告沿边开放正式启动,中国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沿边省份,从南到北,都相继开展边境旅游,边境旅游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关政策也逐步得到完善。但是,1993年,国家对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适当调整,这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边境旅游的发展。此外,1992-1993年间边境贸易活动大发展时期的假货问题也给边境旅游蒙上了一层阴影。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对边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整顿,规范了边境旅游经营活动,对边境旅游政策做出了调整,从而促使边境旅游逐步走向正轨。1997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至此,边境旅游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基本统一的管理制度,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边境旅游产业在相对健全的法制下走上正轨。在此阶段,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两者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边境贸易加速了双边的货物流通与信息交流,也促进了人员的流通,往来人员的商务活动也促进了边境旅游的发展。且随着我国边境贸易额度不断增加,边境旅游逐步进入全面开放,持续发展阶段。

      1.3 快速提升期(1999-2009年):产业逐步形成,“兴边富民”阶段

      此阶段中国边境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边境旅游产业逐步形成。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做出贡献,巩固祖国的万里边疆。2000年实施的《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纲要(2001-2010)》强调“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边境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围绕沿边、沿江以及高原、森林、草原、沙漠等主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景区的道路,搞好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2007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扩大边民与相邻国家边民的贸易往来,在区位重要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边民互市贸易示范点,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带动边民致富和地方增收。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扩大同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等功能的边境城镇。在此期间,各个边境省份重点口岸城市边境旅游活动得到长足发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在“十一五”期间,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超过2 000万,成为中国陆地出入境人数第三大口岸和中越边境地区最大的游客集散地。在此阶段,边境旅游发展与边境经济发展联系度日渐紧密,边境旅游逐步成长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

      1.4 全面发展期(2010-现在):“国家战略”提升,融合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边境旅游产业进入全面发展。2010年6月29日,中国明确提出“积极建设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开发具有边境特色的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鼓励发展边境旅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2012年4月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经国务院批复设立,该示范区的设立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和珲春开发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构想,为中国与中亚地区边境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双向出入境政策的开通,边境地区充分发挥内引外联作用,增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了重要国际交通要道。这些边境国际合作示范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立,标志着边境地区开放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成为边境开放开发战略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国边境旅游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兴-凭祥组团发展规划,明确了东兴、凭祥作为中国-东盟海陆通道枢纽门户、商贸及金融服务中心、滨海跨境旅游目的地、国际物流加工基地等的功能定位。按照规划,至2020年,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473.2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320万人次。边境地区旅游业全面纳入到国家对外开放整体战略体系中,边境旅游业进入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2 边境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

      近30年来,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我国边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边境旅游人数和边境旅游收入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显示,我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从1978年的181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1.35亿人次,增长近75倍,年平均增长率28.3%。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70.0亿美元,增长近181倍,年平均增长率28.9%。我国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次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分别从1980年的第18位和第34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3位和第5位,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然而,由于各省、各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发展、旅游资源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旅游业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并呈现以下格局特征。

      2.1 旅游资源格局:汇集江河源头与名山大川,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中国边境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山川挺拔、景色丰饶,从白雪皑皑的冰川世界到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气候类型,既有植物花卉、珍稀动物极其丰富的亚热带雨林风光,又有海拔4 000m以上,终年积雪的长白山群峰,特别是有许多海拔7 000米~8 000米以上高山和极高山,如中尼边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巴边界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等。而其他自然景观,诸如有“世界之珠”之称的“三江并流”,高差3 900m、世界最深的金沙江虎跳峡、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等也引起国内外轰动。此外,边境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和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白族的南诏大理文化、彝族的虎文化、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契丹族的辽文化、摩梭人的阿注婚姻、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大慕盛会”、满族的驯鹰捕猎等,构成了边境地区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边境地区保存有许多古代民族的活动遗址、古墓葬、壁画、石窟、寺院、佛塔等文化遗产,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边境地区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及其旅游商品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都带有浓重的地方民族色彩[2]。

      2.2 旅游产品格局:以观光购物为主导,复合化转型不断提速

      边境地区除了传统界碑,边界线等特有景观外,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城市风光[2],也成为边境旅游的重要旅游产品。据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可知,在边境旅游地区,一共有A级(包含5A级、4A级、3A级、2A级、1A级)以上旅游景区1 362个,其中有23个5A级旅游景区(表1)。其中东北地区(含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无论是在旅游景区总数上,还是在5A级旅游景区数上都位居全国第一;西南地区的旅游景区总数虽然不高,但是景区质量较高,5A级景区和4A级景区所占的比例较高;西北地区5个省份中新疆是边境地区旅游景区最多的省区,其旅游资源竞争力依旧较高。

      

      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面,广西、云南拥有我国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光,依托众多的傣族、白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西南地区打造了众多乡村旅游、民俗风情游等产品;依托热带雨林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众多温泉、农田等,西南地区还开展了疗养旅游、温泉旅游、乡村自助游等[2]。东北地区民俗风情与自然风情也较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东北的旅游资源与俄罗斯、朝鲜等国的互补性较差,为此,东北的边境旅游主要是以城市旅游为主,打造精品城市、建立贸易区成为东北主要的边境旅游产品[3]。西北地区则依托其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路线,并结合丰富的自然景观,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4]。云南边境旅游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也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拥有9条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边境旅游线路的省份,其旅游路线包括中越边境旅游线路中国河口至越南广宁省、中国河口至越南沙巴、中国麻栗坡至越南河江等;中缅边境旅游线路中国畹町(瑞丽)至缅甸腊戍、中国瑞丽至缅甸八莫等;中老边境旅游线路中国景洪至老挝琅勃拉邦等。

      2.3 旅游市场格局:增长势头强劲,区域间差距较大

      2011年,我国边境各省区接待入境游游客数增至1 617.2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8.13亿美元,为10年前的4倍。虽然我国边境旅游发展速度快,但是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5]。西南地区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下,边境旅游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2011年,西南地区的边境旅游总人次数为698.1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26.61亿美元,为全国之最。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西南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广西、云南与东南亚的泰国、越南、老挝等五个国家的旅游合作中,形成了以瑞丽等重要港口为节点,以湄公河流域为轴线的次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这主要体现在如桂林—南宁—河内—万象—曼谷、昆明—曼德勒—蒲干—波巴等边境旅游精品线路上。东北地区起步早,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各个省份依托省内的边境旅游资源与客源国市场,相对独立地发展,直到2010年,随着图们江中朝俄边境旅游合作区的建立,东北地区的边境旅游资源和客源国市场才得以整合,2011年,东北地区边境旅游总人数达到457.3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19.74亿美元。西北地区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边境旅游业直到2009年才得以恢复,目前只有以喀什、伊犁为节点的数个边境旅游线路得以开放,西北地区的市场份额不足全国的10%,而边境旅游人次数更是不足全国的5%,因此西北地区的边境旅游市场目前只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4 旅游城市格局:口岸城市类型多样,旅游发展迅速

      根据我国1997年10月颁布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边境旅游是指“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因此,口岸是边境旅游最为主要的集散中心,也是区域社会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边境口岸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边境旅游的发展。在我国陆地边境县域拥有口岸73处。在西南地区,沿边境线分布着防城、河口、景洪、德宏等口岸城市,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下辖的瑞丽口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地位。瑞丽地处中缅交汇处,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是320国道与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的交点。目前,瑞丽市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瑞丽市边境经济合作区3区,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西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的中心地区。2011年瑞丽口岸出入境总人次数高达1 053.07万人次,为西南地区之首,瑞丽作为西南地区边境旅游的窗口,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在东北边境,分布着绥芬河、同江、抚远、珲春、图们、丹东等诸多不同类型的口岸,形成了东北沿边口岸群。其中,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边境旅游口岸之一,其下辖的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地带,是中国唯一濒临东海和日本海的沿海城市,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2010年,图们江流域中俄朝跨境旅游合作区在珲春建立,并开展了中国珲春—俄罗斯哈桑—朝鲜豆满江旅游线路,并形成了包括中国延吉市、俄罗斯海参崴市和朝鲜清津市的三角形跨境旅游合作区。成为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业的典范。西北边境地区分布着伊犁、哈密、阿勒泰、塔城、昌吉、博乐、喀什和克州等口岸州市,其中,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最早向西开放的口岸,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目前中国西北地区综合运量最大的国家一类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地处欧亚经济板块的中心位置,与哈萨克斯坦隔霍尔果斯河相望。2005年,霍尔果斯成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2009年国家旅游局恢复霍尔果斯边境旅游一日游和七日游的边境旅游线路。2011年,霍尔果斯口岸出入境人次数达到82.17万人。现在,在中亚地区次区域旅游合作中,霍尔果斯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成为新疆边境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2.5 合作格局:次区域合作全面展开

      边境旅游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境贸易的外延[10]。由于受到国际政治与外交的影响,边境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次区域旅游合作程度。在我国,由于各个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差异,区域旅游合作程度在我国有很大的差异性[11-14]。在此方面,西南地区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取得成功;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西北地区的边境旅游起步早,但是曾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停滞期,直到最近才有所起色。

      在西南地区,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首次部长级会议,标志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的正式启动。1994年12月13日,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家旅游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共同举办了“湄公河流域国家旅游发展研讨会”。会议确定成立一个由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及越南六个次区域国家旅游组织高级代表参加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工作组”,讨论促进次区域间旅游合作项目的实施,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我国西南地区边境旅游业的正式开始。现如今,西南地区的边境旅游业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建立了包括中国广西、云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及越南在内的旅游合作区,并成立了湄公河旅游协调办公室(MTCO)来协调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展边境旅游的地区,早在1988年4月18日,辽宁省丹东国际旅行社组织了第一批中国公民的旅游团44人,乘坐黄海大客车经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新义州,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边境旅游”活动[3]。但是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2002年日本就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但是由于中、日、朝三国复杂交错的外交关系,导致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黑、吉、辽、内蒙古四省相对独立地发展各自的边境旅游业,没有形成区域合作的体制,没有整合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边境旅游市场,比如黑龙江和内蒙古的边境旅游客源国以俄罗斯为主,吉林、辽宁以韩国、日本为主要客源国,各省之间的跨省旅游线路很少。直到图们江流域中俄朝跨境旅游合作区建立之后,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化,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并将以此为转折点持续快速地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新疆边境口岸开展了边境旅游,推动了新疆对外开放力度,同时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但是在1994年以后,哈萨克斯坦等国因各种原因,停止了对新疆地区的边境旅游,至此新疆对周边国家边境旅游基本处于停顿状态。2005年中亚各国联合签订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综合行动计划》中,将旅游业列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四大领域之一;2008年,新疆边境小县吉木乃政府于二月初正式与哈萨克斯坦东哈州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书,就合作开展出入境旅游事宜达成多项协议;2009年国家旅游局恢复霍尔果斯边境旅游一日游和七日游的边境旅游线路,至此,新疆地区的边境旅游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6 政策格局:优惠政策高度集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边境旅游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惠于国家政策。除了行业资深政策外,1997年,国务院批准颁布《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为各边境省份旅游业制定了统一规则,也使我国边境旅游业从此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此后在国家“兴边富民”战略计划引领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和实施,实现了各种优惠政策有效集聚。近年来,随着“新丝路经济带”,广西、云南边境重点开放开发实验区以及东北“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相继建立,边境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3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若干关键战略问题及对策

      3.1 关于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定位”

      目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和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逐步深化,合作方式、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也在逐步扩大,从原有的口岸合作向园区合作扩展,并逐步向边境城市合作和次区域合作深化升级。边境地区也从原来国家发展的边缘地区成为次区域合作发展的中心区。这要求边境旅游从传统“兴边富民”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在发展目标上要实现全方位提升,要立足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自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为目标,推进边境地区的整合发展,以建立“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市场共拓、客源互派、信息互通、互利互惠、多方共赢”的无障碍“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为重点,以旅游活动产生的“人流”,推动边境地区“物流”、“信息流”、“资本流”以及“技术流”双向流动,促进边境地区合作升级转型,进而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促进“跨区域大合作格局”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边境旅游发展定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多上升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方位发展定位。

      3.2 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转型阶段重大战略工程,同样也在边境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边境城市是边境地区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集中的载体,是旅游者了解对方国家的窗口和门户。随着边境旅游的发展,传统边境旅游的口岸地区购物旅游将逐步减弱,各种以城市为核心的边境旅游活动将成为边境旅游的主体。边境城市将在边境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边境城市则成为边境旅游最大和最核心的旅游产品。因此,配合新型城镇化进程,边境城市,特别是重要的边境旅游城市,要重视城市旅游发展。须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特色城市为重点。要加快城市建设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要完善城市市政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旅游接待水平;建设边境跨境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个性;提高边境双语或者多语种教育和应用水平,建设宜商、宜旅、宜居的边境国际化口岸城市。此外,边境城市建设中还要凸显边境购物的特殊重要性,特别是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边境购物更显得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规划建设“特色休闲购物街区”和“免税商店”也是边境城市发展的重点。因此,在保护和传承边境城市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创新边境城镇发展模式,推进边境旅游从“口岸旅游”到“城市旅游”转变。

      3.3 关于区域联动与“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

      本质上,边境旅游最大卖点是“跨境”,是由一个国家的“精品景区+边境城市”+另外一个(多个)国家的“精品景区+边境城市”组合而成。在其中,边境城市是边境旅游重要的“中转站”和“大本营”,扮演着跨境旅游重要集散地和目的地的角色。但是,新阶段,随着边境旅游合作日趋深化和总体发展条件改善,旅游产品设计逐步向纵深方向延展,这其中内陆精品景区和主要旅游城市则成为边境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继续加强旅游景区(点)合作建设,推出共同的旅游产品,突出地方特色,培育旅游精品,通过内外合作,域内联动,打造国际级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产品体系;要陆海跨国并进,依托滨海跨国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陆路跨境旅游;依托港口设施,开发海上跨国旅游。

      3.4 关于跨境区域合作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将改变目前边境游资源单方面开发为主的现状。通过跨国规划,资源整合,边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向双向或者多向资源公共开发和利用转变。这其中,通过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培育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塑造跨境旅游品牌;要推进市场化运作,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集团化、国际化旅游企业;要通过建设交通纽带、信息纽带、产品纽带、市场纽带、产权纽带,逐步推进国内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要推进跨境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边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3.5 关于边境“无障碍旅游”与“通道体系”构建

      以往边境旅游关键是通关和通行的问题,未来边境旅游将重点构建跨境“通道体系”建设,推进边境无障碍旅游的发展。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简化通关手续,建设便捷的陆、海(河)、空跨国旅游通道;加快推进跨境高速公路和铁路等重点交通体系建设,建立陆路跨国通道;加强边境城市空港建设,并实现与周边核心城市的空港联系与合作,建立空中跨国通道;加强与海港的联系与合作,构建海上跨国通道;完善口岸设施,建立便捷的出入境通道。

      3.6 关于边境地区开放与“政策体制试验创新”

      以往边境旅游发展基本体现为国家各种相关政策在边境地区的“集聚”。新的阶段随着各种“试验区”和“示范区”的建立,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将成为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边境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推进边境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政策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将成为未来重点。特别是在跨境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自由行、旅游投资便利化等方面,探索跨国双边(多边)共同规划、联合建设、统筹经营、共同得利的国际合作模式和方式方法;通过灵活推进,建立边境旅游友好城市,周边地区边民互市贸易示范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国际旅游合作区等战略平台;要积极探索“1+1”或“1+2”等合作方式,推进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深化,并最终建立推进“1+N模式”,构建从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双向的合作渠道和合作机制。

      总体来看,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边境旅游合作发展和全面提升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旅游业作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先导产业,在未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合作中和增加民间理解和合作交流方面,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五通”建设中将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结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结合旅游业自身特点,把握和选择旅游业发展的切入点,显然对在新的阶段,推进拓展边境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和扩大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标签:;  ;  ;  ;  ;  

中国边境旅游的阶段、格局及关键战略问题与对策_边境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