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印度崛起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3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06)1期0037—0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奋发图强,走上了崛起之路。近年来,印度的崛起,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印度崛起的可能性,崛起的进程及其影响。
一、印度独立50多年来的国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印度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印度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印度独立前的30年(1917年—194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0.7%,独立后30年(1950年—1980年),年均增长率为3.5%,上个世纪80年代提高到5.4%,90年代上升为6.2%,2003年达8.6%,2004年降为6.9%,也不失为较高的增长率。2004年印度的GDP接近6700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世界银行报告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GDP为3.31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4位)。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16%上升到90年代的27.1%,目前仍保持这个水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幅度很大,从20世纪50年代28%上升到90年代的44.3%,2004年上升到51.5%。农业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56%下降至90年代28.6%,2004年进一步降至21.5%。
在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成绩最为突出,印度摘掉了“饥荒之国”的帽子,改变了靠美国“救济粮”过活的“乞丐”形象。印自20世纪60年代起实行“绿色革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从1951年的4810万吨,增加到1971年的1亿多吨。目前年产2亿多吨,基本上达到了自给自足,有少量出口,并建立了储备粮。70年代开始推行“白色革命”,实现了牛奶自给自足。80年代又推行“蓝色革命”,发展海洋渔业,增加海产品出口,并已打入中国市场。90年代起,充分利用印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发展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园艺农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并增加出口,谓之“彩色革命”。
印度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印度经济中最耀眼的亮点,也被认为印度正在崛起的标志。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起步比较早的。早在1985年,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提出“要以电子革命把印度带进21世纪”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又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经过竞争,逐渐形成了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有序的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成为印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市,成为世界第4位的信息技术城市。IBM等100 多家跨国公司在印设立了研发中心。2003—2004年度,印软件及服务业的产值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30.5%,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比尔·盖茨预言,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将是印度。
印度科学技术在第三世界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基础科学方面有较强的优势。除了信息技术外,印度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强项还有核技术,生物制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等。印度拥有近400万名科技人员,仅次于美、俄,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印度经济面临着不少长期性的制约因素。一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印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主表示,道路、港口、机场、水和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或主要障碍。① 基础设施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二是资本短缺,国内储蓄率偏低,外资流入不足。一些重大项目因缺乏资金而束之高阁。三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中央加地方财政赤字占GDP的10%左右,大大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且赤字结构恶化,减少赤字的措施是通过压缩公共投资而不是减少政府消费。四是人口增长过快(年增长率1.9%),降低实际人均收入水平,造成沉重的就业压力。五是发展与资源的矛盾加剧,印石油资源贫乏,对外依赖度达70%,今后还要增大。
就经济总量(以GDP衡量)而言,印度目前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位, 依现在速度发展下去,在本世纪中叶成为经济大国是完全可能的。2003年10月,美国高盛公司预测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将在2050年前成为经济大国。印度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2025年间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和德国,2035年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美)。但是按人均指标和人文发展指标,印度离发达国家的标准还相差很远,要在二、三十年内弥补这种差距是不可能的。联合国开发署发表的《2005年度人文发展报告》所列177个国家中印度排名127位。贫困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一,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发展科技方面,印度虽取得显著进步,但其总体水平,特别是应用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关于印度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的提法是不现实的。
二、通过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印度军事实力有很大的提高,不仅在南亚占绝对优势,而且被认为是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印度的目标是2015年成为世界军事大国。
在追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印度政治精英们的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强调道义的力量转变为强调实力政策。把争当世界军事强国作为争取世界大国地位的主要支柱。发展核武器被视为走向世界大国地位的捷径。1998年5月,印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并宣布自己拥有核武器。核试后,印不顾国际上的压力,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加紧研制各种类型的导弹,包括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以及远程洲际导弹。在常规武器方面,除了自行研发外,还不惜重金从国外采购先进武器装备,并实行武器采购多元化,除了从俄罗斯采购SU—30战斗机和航母外,还计划从美国购买F—16战斗机。 美国还同意以色列向印度出售“费尔康”预警系统。据美国国会研究处公布的一份报告,2004年印度的军事采购达57亿美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名列第一。②
海军建设是印度军事现代化的重点,因为印度是半岛性质的国家,海洋特别是印度洋对其命运有极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军事战略是为其争取大国地位的目标服务的。印度务专家里克耶说得明白:“海军是力量的象征。我们想成为世界级强国,就得有世界级的海军”。印度“海军战略构想”提出,要在2010年建成有3艘航母、200多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实现其建设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的目标。在军费预算中,海军得到特别的优待,例如2002年印国防预算增加18%,而海军费用增加3倍。③ 印目前正在建设的卡达姆巴海军基地(第一期工程已完工)全部竣工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④ 印度军费连年上升,2005—2006年度,其国防预算达197亿美元,同比增加10%,届时实际开支可能超过此数。关于军费占GDP的比例,印官方数字为近3%。有专家估计其实际军费开支占GDP的5—6%。印度国防开支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国防建设超前于经济建设,这样,实现军事大国的目标将早于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印度的军事战略也在调整。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9·11”事件后, 印度将“地区威慑”战略转变为“惩戒威慑”战略,要求打赢在核威慑条件下的有限战争。并且仿效美国,提出以“先发制人”、主动进攻为作战指导思想,明确将作战范围由主要对付中、巴扩大到亚太地区。⑤ 这些说明,印度在成为世界大国之前,早已有了世界大国的心理准备。
三、国内政治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印度政局可谓局部时有动荡,全局相对稳定。
印度是一个有多种语言、民族宗教、种姓的国家,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中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暴力冲突。美国著名的南亚问题专家斯蒂芬·科恩写道:“印度独立(即印巴分治)50多年来,一直在这样两种前途之间挣扎着:或者崛起成为大国,或者由于四分五裂而崩溃”。印度没有解体,它“正在作为堪与中国和日本并驾齐驱的亚洲大国而崛起”。⑥ 印度独立后头20 年里,国大党及其领导人凭着他们在民族独立运动中树立起来的崇高威望,没有其他政治势力能够形成对其执政地位的挑战。但是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国大党逐渐走下坡路,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印度政坛随之过渡到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联合政府往往不稳,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几十年来,政权的交替都是通过合法程序平稳过渡,没有发生大的动荡或军事政变。这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是难得的典型。
印度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沿袭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以及与之配套的司法制度和文官体系。经过50多年的实践,基本结构未变,但也逐渐增添了印度特色,反映了印度社会的多元化的政治生态。这一制度已深深地植根于印度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从上层精英,到中产阶级,到普通民众都对此形成了习惯和认同。西方对印度议会民主推崇备至,称印度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许多印度人也为此感到自豪。但是,这一体制也越来越暴露出许多不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本质上说,政党之间,政客之间的斗争,往往是为了某利益集团的私利而争权夺利。上台前向人民群众所作的承诺,上台后不能兑现。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1997年当时的印度总理古杰拉尔在印独立50周年讲话中提醒人民注意“政治的犯罪化”问题,指出“腐败与政界的联系愈发变本加厉”。印度总统卡拉姆指出,如果印度不能根治腐败,就无法实现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梦想,印度将一直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
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除了靠议会民主体制,靠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外,印度的政治精英还十分注意发扬传统的印度宗教哲学思想中有利于统一和稳定成分,提出“统一寓于多样性之中”,强调印度社会的宽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宣扬印度教文化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开国总理尼赫鲁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就提出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并写进了宪法。这对于减少教派冲突、维护政局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方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已成为大多数政党的共识。
发挥印度传统文化精神(即人们所说的软实力)的作用,也是实现大国梦想的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印度政府组织30多位专家学者起草的“展望2020”(比五年计划更长的发展规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发扬印度“文化和精神的力量”,要“重新发现印度丰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但是,印度宗教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将长期存在。例如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仍然十分活跃,遇到适当时机就会兴风作浪。再如印度教特有的种姓制度虽在法律上已被废除,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相当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四、国际环境对印度的崛起比较有利,印度的国际地位与作用正在上升。
印度意识到要发挥大的国际影响力,除了有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外,还要有一套为大国地位服务的外交战略。为此印度对外交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从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更加注重自身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更加务实。
印度的大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世界上的主要大国竞相拉拢印度,称赞印度,纷纷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印度左右逢源,名利双收。它不仅化解了1998年印核试后面临的国际压力,而且把挑战化成了机遇。
印度大国外交的重点是美国。2000年3月克林顿总统访印,双方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的框架性文件,双方同意建立“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富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小布什上台后,印美关系进一步升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印美互有需要,但各自打算并不相同。美国需要印度配合其外交和安全战略,包括反恐,推进民主,防止核扩散,促进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以及遏制中国。而印度则要借助美国之力崛起,早日实现“世界大国”的目标。2005年3月美国务卿赖斯访印、公开承诺美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要大国”。同年4月,印外长纳·辛格访美,6月印国防部长慕克吉访美,双方签署了一项10年军事合作协议,印美军事合作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下一步骤”的主要内容。7月印总理曼·辛格访美,在印迄今拒签“核不扩散条约”的情况下,美国居然同意与印度开展民用核领域的合作。布什总统称,“现在的美印关系比任何时候都要牢固”。
印度与日本在2000年8月森喜朗首相访印时就宣布建立“全球伙伴关系”。 和美印关系一样,日印关系也有针对中国的一面,森喜朗一语道破天机:“日印关系从地图上一看就一目了然,战略上十分重要。”
印度与俄罗斯有非同一般的传统战略关系。长期以来,印俄关系是各自同所有大国关系中最密切的双边关系,双方实际上已成为没有签订盟约的盟友关系。2000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印,双方发表《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将双方战略关系推向新的水平。
印度和欧盟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11月第5次印度——欧盟峰会时宣布,印度成为欧盟第6个战略伙伴国。印度还已分别与欧盟中的英、法、德等国建立了双边的战略伙伴关系。
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也在2005年4 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提升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除了大国外交外,印度的“东向”外交也相当成功。印与东盟建立了“10+1”峰会机制。印度与澳、新一起被接纳参加东亚峰会。
在多边外交中印度积极发挥自己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并积极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但是,印度与南亚邻国的关系是其外交的薄弱环节,至今仍是阻碍印度冲出南亚走向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制约因素。2004年以来,印巴关系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缓和,和平进程仍在继续。但由于印巴关系的症结——克什米尔问题迄今未解决,也很难解决,因此两国冲突的根源没有消除。另外,印度在与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弱小邻国的关系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南亚区域合作进展缓慢,根本原因就是印度与邻国关系不顺。
印度大国外交左右逢源,邻国外交却左右为难,二者形成强烈反差。如何走出南亚困境,是印度外交必须解决的难题。
五、印度的崛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印度尚处于崛起的初始阶段。印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和幅员大国,又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崛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印度崛起无疑将对亚洲地区以至世界地缘政治和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印度对自己崛起和发挥全球性作用的大国地位早已梦寐以求,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正在崛起的大国”意识十分强烈。不久前,印度总理曼·辛格在印三军指挥官联席会议上满怀信心地号召印军“准备迎来一个多极的世界,印度在这个多极世界中将是一个力量中心”。他还说,“美国是当今在经济、军事、技术和文化上占主宰地位的大国,但可以预料,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和印度将强化它们各自发挥全球作用的地位。”⑦ 在印度被邀请参加七国集团与5个发展中大国领导人会晤,以及参加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问题上,印度官员、学者和媒体都感到兴奋和自豪。印外秘认为如果没有印度等5个发展中国家参与集体决策,就难以成功地应对任何全球性的挑战。印度防务与战略分析所所长巴斯卡尔说,邀印参加G7会议说明,印度在处理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上有了发言权。
印度的崛起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同其他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基本同步,都是当代将导致改变世界力量对比的重大事件。中印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中印两国人口是世界人口的40%,两国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重要经济体,中国年均增长8—10%,印度年均增长6—7%, 而且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年份,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和印度已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正在迅速重塑亚洲及世界经济与地缘政治版图。⑧ 李光耀高度评价中印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⑨ 邓小平在1988年12月21日对来访的印度总理拉·甘地的谈话中论述了中印发展起来的意义。他说:“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他强调指出:“中印两国如果发展起来了,那就可以说我们对人类做出了贡献。也正是在这个伟大目标下,所有发展中国家应该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中印两国尤其应该这样做。”⑩
中国是印度的紧邻,印度崛起对中印关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有一种说法,认为两个毗邻而居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或崛起之后,必然会相互构成威胁,甚至必然发生冲突。这种“必然冲突论”,在中印两国官方和学术界均已遭到批驳。一个国家强大起来是否构成对别国的威胁,或与别国发生冲突,关键是这个国家实行何种对外战略和政策。1962年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之所以发生,并非因为印度强大,而是因为它实行了错误的“前进政策”。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有长足提高,但中印并未发生冲突。与中国发展友好合作,成了印政府对华政策的主流,也成为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两大执政党以及其他许多政党的共识。2003年1 月印外交部长亚什万特·辛格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安全会议上用明确的语言批驳了关于中印崛起后将在亚洲争夺势力范围,以及中印冲突不可避免的错误理论。2005年1 月第七届亚洲安全会议上印度新政府外交部长纳特瓦尔·辛格讲话指出,用“力量制衡”和“利益冲突”的陈旧观念来看待中印关系的理论已经过时并失去意义了。还说,中印两国已充分认识到和平的周边环境对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就意味着,中印两国在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双边关系也在不断提升。最明显的例子是经贸合作,中印双边贸易额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区区2.6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6亿美元。经济实力增长与贸易额增长成正比。
中印两国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不仅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而且有利于中印两国在多边领域的合作。中印两国越强大,在联合国、WTO等多边机构中发言权越大, 更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当然,在全球化时代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就是竞争。经济实力增强,竞争也可能增多。经常有人设问:中印未来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不能把竞争和合作对立起来。健康的竞争可以促进各自的发展,提高各自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中印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合作将是两国关系的主要方面。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国家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要赶上发达国家,还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加强合作,共同繁荣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完稿日期)2005年12月1日
注释:
① 《印度斯坦时报》2004年12月4日。
② 亚洲时报在线2005年9月2日。
③ 亚洲时报在线2003年7月8日。
④ 亚洲时报在线2005年6月17日。
⑤ 万伟:《印度大力推进军事变革》,《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0期。
⑥ 斯蒂芬·科恩:《印度正在崛起》,中译文刊《南亚研究》2001第2期。
⑦ 印度快报网2005年11月8日。
⑧ 新华网2005年4月5日。
⑨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4月7日刊登李光耀的一次讲演, 题目是: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
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2页。
标签:中印战争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中国崛起论文; 中印冲突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军事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