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食百亿票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票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争第一是万达集团多年的追求,作为地产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不仅这样说,而且付诸行动。
3月24日上午,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院线)与美国IMAX公司结成唯一紧密战略合作伙伴,三年内在中国内地组建100块IMAX银幕,今年底,将至少建成50个IMAX影厅,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目前LMAX银幕在中国内地总数的两倍。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王健林称,影院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将使上游的制片商与发行商更有信心,有利于做大电影票房。
这将是投资者在万达院线上市听到的前又一利好。此前,这家由地产商组建的电影院线已占约15%的中国内地票房总额,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在内地37家电影院线公司中,万达院线并非第一个萌生IPO念头,但目前它却是走得最快的一家。
2月23日,北京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披露,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评核查进入公示阶段。王健林内部称,年内力争完成万达院线国内上市。据接近万达的人士透露,2010年万达院线实现营收17亿元,其中票房收入14亿元,净利润逾3亿元。
万达集团旗下商业地产寻求IPO多年,但一再受阻于周期性行业调控。令人意外的是,自2005年以来伴生于万达商业地产资产组合的影院业务却迅速做大,五年后达标上市门槛。
这样的成长故事并不孤立。在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前后,主打制片业务的华谊兄弟(300027.SZ)与主打发行概念的博纳影业(Nasdaq:BONA)已先期上市。如果顺利,万达院线有望成为国内首家以纯院线业务上市的公司。
除此之外,中影集团也有望在年底前完成整体上市。传出上市意愿的院线公司还有时代华夏今典电影院线公司。3月18日,今典院线董事长张宝全对《财经》记者称,旗下院线将计划在明年开始申请上市,2013年完成国内上市。
与资本的对接,有助于新一轮的院线建设跑马圈地。在张宝全看来,中小城市影院数与银幕数的增长,是内地票房总额破百亿元的关键。
他认为,4块—6块银幕的中小影院数量是在历史空白的基础上恢复性增长,将极大改变内地电影票房的分配格局,但他同时亦担心:在一线城市,多厅影院已经出现投资过热,明年下半年,约有四分之一的豪华多厅影院将出现运营困难,四分之一不盈利。
百亿票房拆解
长期以来,相对于出产票房总值与票房利润,内地电影产业更擅长制造明星演员、大导演与娱乐绯闻。但是,近年来,内地电影票房的加速增长,不仅一扫行业不挣钱的局面,而且吸引了各种来路的票房掘金者。
2008年内地电影票房为43.41亿元,2009年,数字变为62.06亿元,2010年最后一天,内地电影票房增至101.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3.9%。自2005年始,地产商、VC、PE、银行业、煤老板都相继入局,成为内地电影产业不同产业链条上的大手笔投资人之一。
电影产业的财富效应高潮莫过于2009年10月30日,当日,华谊兄弟首批登陆创业板,成为两市首家纯影视概念的股票,上市当日股价上涨近150%,多位明星股东、创始人身价暴增,以王中军为例,其持股4390.8万股,账面身价31亿元。而余下的明星股东如冯小刚、马云等,也通过资本市场放大财富,之后他们每一次套现都成了新闻话题。
这一切是如何快速发生的?《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影院数量与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电影票房总额跨越百亿元的主要因素。在张宝全看来,内地电影能够在2010年成为一个百亿元票房的产业,获益于2010年电影业发生的两大变化:胶片放映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数字放映成为主流;数字拷贝实现同步放映,在此推动下,二三线影院银幕数增长迅速。
他解释说,从全国看,电影放映方式从胶片放映全面转向了数字放映,一方面,这让此前的二三轮影院全部变身为首轮放映,令更多的二三线影院获得同步放映机会,抢在盗版之前,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另一方面,数字拷贝的成本大幅下降,影院拿到数字拷贝的价格很便宜,不像从前胶片放映,拿到一个胶片拷贝需要10万元票房保证金,从而刺激了二三线影院的建设。“数据显示,除去年的《阿凡达》外,两大卖座电影《唐山大地震》与《让子弹飞》占据了内地年度总票房的12%以上,而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分别有65%与75%是由数字放映来实现的。”
目前内地共有电影银幕数6200块,不仅绝对数量与国外的电影大国有差距,分布结构亦存在较大不合理,多厅的豪华影院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影院。来自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其中去年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新增影厅数均达到全国新增影厅数的40%以上。
张宝全相信,放映方式改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电影票房分配体系的未来。
“数字放映在去年票房过百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来,采用数字放映的中小影院将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主力来源。”张宝全说,“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几年前开始布局数字放映院线投资,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们少开发一个地产项目,却孵化了一个新产业,中国电影是一个钻石矿,是可以持续增长十年的产业。”
博纳影业CFO许亮对《财经》记者表示,2010年内地电影业以18.6%的影院增长实现了32.8%的银幕增长和63.9%的票房增长。这组数字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影院越修越大,第二票房增长还靠上座率驱动。电影院越修越大说明,目前影院还集中在比较大的城市,三四线城市还无法支撑这么大的影院。票房增速与影院建设的速度距离饱和还有比较大的距离。“我们掌握的数据看,目前全国2800个县,只有800个有现代多厅影院。”他说。
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电影产量526部,但进入放映的仅260部。除审查因素外,院线过度依赖大成本制作的商业电影,也导致许多中小制作的电影没有公映机会。从收入结构看,国产电影票房57.34亿元,占56.3%,首超进口大片。但从票房分布看,十余部中外大片是顶梁柱。今年,可以预期的重量级大片盛景不再,票房总额是涨是跌,成为悬念。
北京新影联影业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军表示,2010年《阿凡达》的票房收入14亿元,冯小刚两部影片拿了10亿元,以及姜文突然发力,这三个因素就占了30亿元。“乐观估计,2011年票房能比去年增长15%左右就可以了,有悲观的说法可能达不到去年水平。”
“今年票房增速最多不会超过40%,去年下半年,一些二三线城市已经实现了同步放映,对票房增长的贡献去年已经显现,如果把新增银幕因素考虑进去,今年的增速会低于去年。”张宝全表示。
渠道投资热潮
在现行的票房利润分配惯例下,除去票房总收入3.3%的营业税与5%的国家电影专项发展基金上缴外,剩余票房收入约有57%为院线与影院获得,43%由制片与发行方获得。这一惯例意味着,谁拥有最多的银幕数与影院,谁就有话语权。
深谙此道的各方正各尽所能进行渠道建设。2010年12月,博纳影业以发行为主要卖点,以轻资产运营为概念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融资9979万美元,虽然发行首日股价表现不佳,但是融资所得为布局旗下影城提供了现金支持。
博纳影业的招股材料披露,IPO所得中约4000万美元将用于包括影院在内的收购,以构造一个全国性的放映网络。目前,博纳影业在北京、西安、上海、石家庄等地拥有六家影院,公司创始人于冬作为大股东拥有的另一投资公司设立的十家位于全国主要城市的影院尚未装入上市公司。
韩国最大的院线运营商希杰集团CGV影院早在2005年即已进入中国院线市场,其虽然定位高端,但是,实行本土化运营的CGV也正发力影院投资。
CGV海外开发部总经理罗正勋对《财经》记者表示,到2015年,CGV的目标是在全国布局100家影城。目前,公司在与永旺、太古、瑞安等知名商业地产运营机构合作,到2010年底,将有20家影城投入运营。目前,CGV在内地拥有五家合作影城。
万达的目标更为激进。《财经》获悉,母公司给万达院线今年的任务是,新增23家影城,新增银幕数210块,总收入达到27亿元。“指标虽然是开业23家,但希望院线尽可能多开影城。利润很重要,市场规模也很重要,力争到年底新开业影城达到25家以上。”王健林在年度工作会上动员说,“未来五年,共开业200家影城,银幕数达到2000块,年收入85亿元,规模排名全球前五,利润排名全球行业第一。”
除万达外,加入院线建设的地产商还有世茂股份(600823.SH),2010年1月世茂股份组建世茂国际影城,提出五年内建成40家影城、新增银幕300块、总票房额进入全国前五的远期目标。
外界的担心是,影院投资是否出现过热迹象?毕竟,内地影院平均上座率仅有30%。张宝全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对《财经》记者表示,多厅大影院在一线城市已经投资过热,随着票价下降压力的来临,这些支付了越来越高租金的影院将发现,盈利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机会将出现在中小影院的建设上。
据《财经》记者了解,今典旗下的“17.5电影院”即主要定位于三四线城市的数字放映市场,张宝全认为,在“17.5电影院”投资模式下,一个100座的影厅成本约70万元,票价17.5元,最晚四年即可收回投资,周期远远低于多厅影院的五至七年周期。“中小影院建设将是最赚钱的生意,未来,今典将是全国银幕数最多的院线。”他说。
罗正勋也对《财经》记者表示,一线城市的影院数量确实很大,随着土地成本越来越贵,开发商对租金要求也更高。“我们在招商中发现,有的企业为了拓展影院,不惜代价,报价很高,但是,三至五年内就会有一些影院大整合,开发商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也会更加谨慎,因为他们本身成本很高,出于担心影院无法长期经营下去,就会去寻找一些品牌的影院运营商,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而高军则表示,大片影院投资过热的结论还太早,只能说成本加大,风险加大。单座位造价提高,同一个项目大家都去争,最终筹码是价格,造成成本加大。
在众多的影院投资商身上,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区分:由地产商组建的院线阵营,以及在电影业浸淫多年的专业影院运营商。通常而言,像万达集团、世茂股份这样的商业地产商投资影院,大多是把影院作为其商业地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投资回报周期容忍度更为宽松,口号喊得最为响亮的万达能否置身事外?
张宝全认为,万达投资影院是由于项目运营需要,也有政府因素,这一选择并无错误,但是,万达院线也要独立核算,虽然母公司提供了场地,但是在运营阶段,还是要按照影院运营的产业规律来做。
万达估值样本
倘若万达院线IPO、中影集团整体上市如期实现,到年底,植根于内地电影产业的上市公司将升至四家,覆盖制片、发行、院线三个细分领域。资本市场将做何选择?
“我会买入万达。万达是连锁卖场类型,华谊兄弟是明星概念型,博纳影业是风险投资型。中影是国企,看似庞大,利润却不乐观,因为它要承担很多体制内的工作。”高军说。
去年底,博纳影业在美上市,但是首日即破发,跌幅高达23%。相比前年华谊兄弟的创业板高市盈率发行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但是,电影院收入仅占博纳影业主营收入的20%,华谊兄弟目前也仅仅有三家影院处于运营状态,它们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尚无法为万达院线IPO提供参考。
显然,藉万达院线IPO的契机,外部人士观察中国电影产业的视角将更趋完备,另外,万达院线也有望成为其他院线同行资本之旅的不二样本。
万达院线的问世,本属“逼上梁山”。2005年之前,万达商业地产里的影城均由时代华纳管理运营,但是受阻于外资不能控股中资院线的政策,2005年末,华纳突然退出,万达无奈接盘。工商资料显示,2005年1月,北京万达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2006年底,北京万达院线更名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1亿元。后经历多轮增资扩股,至2010年10月底,万达院线股本增至5亿元,其中,北京万达投资有限公司合计持股68%,其余股东名单中不乏知名PE。
财报显示,2007年-2008年,万达院线的年度净利润分别为680万元、8392万元。2009年,万达院线亏损1832万元。但到2010年结束,万达院线却传出了盈利超过3亿元的消息,净利润率高达17%。这令业界羡慕,但其背靠“富爸爸”万达集团的模式难以模仿。
即使上市成功,万达院线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有多大?博纳影业CFO许亮表示,以地产业务为依托的院线的IPO面临两大瓶颈:其一,盈利中可能有很多关联交易,其租金成本比其他影院相对低,财务增长速度可能很好看,但如果有朝一日地产不能继续输血,那增速可能就会下来;其次,这种模式锁定黄金地段,但此类院线很难开到别人的物业里去。
票价也是院线行业面临的又一风险。相比其他电影市场,内地电影票价偏贵。随着电影院数量快速增长,票价下调将对所有的市场参与方构成影响。罗正勋表示,电影票价调整会在三至四年内来到。许亮则比较乐观:“我们身处一线城市,看到的不是整个中国的情况,市场里既需要俏江南也需要麦当劳,所以低票价影院和大片影院属于不同市场,并不矛盾。”
筹措多年的中影集团整体IPO也有望年内落定。据高军透露,中影集团早在几年前即已筹划上市,但是因利润率太低,只好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收入计算在内,此次整体上市,院线只是二级公司,几个院线如何整合,还未可知。
但是,“在中国电影产业,只做制片就是瞎子,看不清市场的变化;只做发行就是瘸子,上下游都不接;只做院线就是傻子,有优厚的渠道资源优势,不向上游中游渗透,说明资源整合能力有问题,抱着金饭碗吃残羹冷饭。”高军认为,全产业链运作将是未来方向。
这一方向虽然相对遥远,但并非不可想象。公开资料显示,万达早年曾宣布在大连、大理投资建设规模数千亩的影视基地。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曾表示,未来投资制片也将进入集团考虑范畴。当然,这一想象空间也存在于韩资身份的CGV,后者的母公司是韩国规模最大的制片商,一旦每年进口国外电影不能超过20部的配额管理制度松动,CGV在华影城有望获得更大的片源发行优势。
标签:财经论文; 万达论文; 万达院线论文; 万达商业论文; 万达电影论文; 万达影视论文; 内地票房论文; 张宝全论文; 电影票房论文; 电影发行论文; 万达娱乐论文; 万达上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