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观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感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美国教育,我以为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是它强调精神和想像的自由,以及在这种自由气氛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评精神。在美国的大学,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制度上。由于实行学分制,学生享有选择学习科目的自由。并且,学生选定科目后,如果在学习的头两周之内发觉自己并不喜爱这门课,还可以更换别的科目。美国大学里可供选择的科目很多,而且不受专业框架和学年的限制。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同三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同一门课程;选修文科类课程的同时也可兼修理科类课程。这样学生就能选修自己真正喜爱或者真正想学的科目,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个性。在选择专业方面,美国学生享受的自由也很充分。美国大学并不要求刚进校的新生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当我与许多一年级学生交谈,问他们学什么专业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或者“还没有确定”。其实这完全合乎实际情况。许多高中毕业生确实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潜能究竟在哪一方面。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自由选择科目学习之后,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和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与潜能究竟是什么,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这种不受专业框架限制的自由选择,使学生有机会在低年级阶段打破文理科界限而跨学科学习,从而拓宽了知识面,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交叉学科的发展愈来愈占明显优势,如果缺乏广博的基础知识,研究者是难以取得成就的。此外,在低年级阶段让学生有兼学文理的自由,也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与美国学生相比较,中国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多是以考分能否达到某大学某专业录取线为选择依据。而一旦选定专业,后来发现不喜欢却不容易变换专业。而且,中国学生过早分科以及专业领域划分太细,导致知识面窄,在专业发展上后劲不足。这是值得反思和改革的现实。
许多课都是以讨论的形式进行的。学生在课前需做很多准备工作:读书,写读书报告,上图书馆搜集研究资料等等。只有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中强调的是个人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和做笔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是评定其成绩的重要依据。即使是以讲座形式开展的课程,也必然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老师当堂回答,也不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谈。教师有时站在讲台上讲解,有时则与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坐着一起讨论,有时仅仅充当课堂分组讨论的主持人,发言的主体却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气氛轻松,学生感到无拘无束,因此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参与交流的意识非常强烈。
他们倡导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怀疑、敢于批评的精神。因此美国学生大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立钻研的能力,不仅喜欢提问,渴望交流,而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是见仁见智,五花八门,表现出他们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也不迷信权威。虽然讨论结束时不一定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或对某一问题的确切的答案,但是讨论活动本身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钻研问题的兴趣。这种形式的教学使一些习惯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访问学者起初感到不习惯,认为美国教师上的课太松散,没有什么可学的。殊不知正是这种畅所欲言的交流撞击出了思想的火花,孕育着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强调精神和想象的自由之外,美国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另一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在学校里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且还培养起强烈的公民责任心和义务感,成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胸怀世界的公民。学校主要通过下述两方面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方面是学生会的活动。学生会的活动是独立自主进行的;学生会的干部通过竞选产生(笔者曾听过学生会主席候选人的竞选演说)。学生会经常组织各种交娱、体育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出版报刊,散发课外活动的日程安排以及活动简报,帮助学生联系假期打工或出国旅游,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救助工作等。学生会也大力支持学生们自由结社和举办各种兴趣活动,例如读书会、诗歌朗诵会、校园戏剧表演俱乐部等。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与团体活动,学生们培养起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另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每周一次的“全校集体活动”。学校并不要每个学生每周都参加这一活动,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课程安排灵活选择参加,但是却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参加一半以上次数的这种活动,才能获得规定的学分。“全校集体活动”的内容安排提前一个月预告,以供学生选择参加。它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来校的讲演(其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观看有关国外重大事件的实况录像(例如亚洲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南美洲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情况等,并通过介绍这些情况进行慈善募捐活动和宣传环境保护),学生在假期进行跨国文化学习归来后的汇报,国际留学生们介绍祖国的风俗文化,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表演等等。笔者也曾在“全校集体活动”时间里讲解过中国文化和教育问题。这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关心他人的友爱精神。所以从总体上说来,美国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很好的,他们大都显得文明礼貌,有教养,遵守社会公德。
此外,美国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有一点就是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这表现在那种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办学模式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依然存在,而且还具有吸引力。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加州圣巴巴拉县城以北40英里的山沟里,有一所名叫米德兰中学的学校,至今仍然坚持美国19世纪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的信条——自力更生。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完全是手工建造的木头房屋,看上去就像早期西部边疆开拓者居住的小村庄。学校周围就是森林和牧场。这儿的冬天又冷又湿,气温低至摄氏零下几度。在这儿读书的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维修校舍、照料花园、打扫清洁、砍柴烧水等都是学生的职责。这儿的生活条件与工业化之前的社会一样,学生只能用木柴火炉取暖,自己烧热水洗澡。学校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没有资金使它在物质方面现代化,而是因为要特意保持美国民族先辈们的传统作风:“勤勤恳恳地工作,简单朴素地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独立精神。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回忆这段艰苦的学校生活时往往感到很自豪,认为他们经受了这种艰苦生活的锻炼之后,无论到什么地方去工作和生活,都感到很容易适应。米德兰中学创办于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至今仍有很好的生源,而且它的毕业生在全国中学生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者,都很容易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高等学府录取。联想起我国近年来不少地方兴办“贵族”学校以及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争先恐后送子女就读这种学校的现象,笔者以为国内不少人对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实在令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