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走到期刊市场的尽头?_政治论文

谁能走到期刊市场的尽头?_政治论文

期刊市场,谁能跑到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跑到论文,谁能论文,期刊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这是《深圳风采周刊》一组观察中国期刊业状况文章中的部分,本刊转发,是感到它有数字、有分析,对中国期刊市场的状况提出了些值得重视的见解。在我国全部期刊中,有53%的属于科技类期刊,尽管它们在市面上不易见到,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个科技期刊的市场,对这个市场,本文基本没有涉及。我们倒很希望,有人能对这一市场的情况也进行一番剖析与研究。

散和多:国内期刊的布局与数量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为中心组团由北向南而领异标新;作为大众传媒重要方面军的期刊,在国内的布局却与报纸、电视广播的布局大异其态,呈散点或星罗棋布状。

中国期刊市场与报纸市场的布局,准确点讲,是出版者的布局呈现出期刊散点星罗而报纸集结组团的状态。

记者发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为中心组团由北向南而领异标新。比如北京中心点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举世瞩目的大报,以及一大批辐射全国的国务院各部委的行业报,并携带着《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报界劲旅;上海中心有《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享誉海内外的大报,并串联着江苏的《扬子晚报》和浙江的《钱江晚报》等报界骁将;广泛中心点除《南方日报》(含《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实力雄厚的大报外,与之呼应的有《深圳特区报》、《投资导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等报业新锐。

以上三个组团的背景是,北京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上海和广州则为中国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亦即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用推动和成就了报业的聚合组团。如果暂且将以上三个组团的报纸不计,在国内其他地域是很难发现哪一张报纸在传播信息、影响舆论、提供知识等方面独步报界的。

但是,同样作为大众传媒重要方面军的期刊,在国内的布局却与报纸、电视广播(后者在国内布局与报纸类似,此处不再详述)的布局大异其态,呈散点或星罗棋布状。

姑且以1995年及1996年全国发行量突破百万册的21种期刊为例加以说明。

以清新雅致和文化品位风靡国内十几年而不衰的《读者》,发行量达350万册,位次《半月谈》而居全国第二,但其出版地却在经济落后的甘肃,以至于甘肃人与外省人初见时,后者颇示知情地说:“知道,甘肃有个《读者》。”此外,什么也不知道了。

发行量100万册、令城市年轻女性爱不释手的《女友》出版在陕西。经济发达谈不上,但在文化底蕴上,西安怎么也得领尽风骚。但问题在于,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蕴的西安,却出版了一本从思想内容到编排技术极富时代感的新潮期刊。在国内大众期刊中,是《女友》率先从16开本48码,改成国标标准B组型大16开64码,后又领先改成国际标准A组型大16开96码。《女友》的标新之举,引领效尤者众。

辽宁的《共产党员》、《党员特刊》和黑龙江的《党的生活》,各级党组织并没有命令党员非订不可,但还是因其品质优秀、内容扎实风行全国,发行量分别为159万册、113万册和110万册。

上海百万册以上的期刊只有《故事会》(280万册),其中大部分进入农村市场。无论如何,上海或周边几个大城市,按其经济及文化地位,应该有几本知名或新派杂志,但在期刊市场上细算慢计,实乃麟角难觅。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中国期刊布局沙散的特征。如不计发行量,上海的《收获》在文学类期刊中别树一帜,影响深远。

北京有4本期刊达到百万册,即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农业部主办的《农民文摘》、国家税务总局主办的《中国税务》、团中央主办的《青年文摘》。发行量居中国期刊之首(500万册,最高达750万册)、被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属时事政治类期刊,它从另一面透出一个信息:市场需求品质优秀的时政类期刊,但这类期刊在市面上太少了。《农民文摘》(250万册)和《青年文摘》(105万册)意味着,只要期刊内容充实健康就有读者市场,因为文摘类期刊所选编的均是文质俱佳的文章。

广东在中国期刊布局中是个特例。首先,在全国突破百万册的212种期刊中,广东占有5种,约为总数的1/4,居全国之首;其次,广东期刊以敢于创新、品质优良、形式多样和开放的姿态、鲜明的时代特色称誉全国,其中当年《黄金时代》(原《广东青年》)更名、《家庭》(原《广东妇女》)的改版,掀起了全国期刊界的改革热潮;第三,广东期刊的蓬勃生机承惠于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域这个大背景,或者说她敢于吸纳和运用外来期刊文化中最优异和健康的编排手段和印刷技术。

与全国各个优秀期刊坐落的背景不同的是,广东期刊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活跃呈互动或连动状态,或许,它对中国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预兆?

在广东期刊群落中,除《广东第二课堂》(330万册)、《家庭》(250万册》、《广东支部生活》(135万册)、《家庭医生》(130万册)、《少先队员》(100万册)等5种期刊达百万册外,还有50多家期刊被列为国家重点期刊或核心期刊,其中不少发行在50万份左右。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贯穿于广东期刊界。以近几年作为考察时段,会发现广东期刊在不断地寻找突破。

新闻时政类期刊的发展潜力从《半月谈》的发行量上已初露端倪,这点也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5年所做的一次读者调查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来,记者将在另篇中述评,此处不赘。

全国8138种期刊中,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只有21种,占总数的0.258%。此外,还有差不多10000种行业内部期刊。

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期刊的数量和品类并不算多。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6年的统计,全国经正式批准注册的期刊有8138种,其中社会科学期刊3300多种,其余为科学技术期刊。1979年以前的几年里,期刊每年以10%至14%的速度递增,从900多种到8000多种,增长了9倍。在这种热热闹闹的数量和品种的高速扩张中,平庸一般的期刊多,优秀而社会影响大的少;发行量小的多,发行量大的少;经营亏损的多,经营盈利的少。据统计,1994年平均期发量在1000册至10000册之间的有5122种,占期刊总数的64.62%;平均期发量10万册以上的509种,仅占期刊总数的6.43%,亏损的占41.1%,1994年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为2.87亿元。

在全国8138种期刊中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只有21种,占总数的0.258%。

针对新闻出版业包括期刊业“多”、“散”、“滥”的状况,从1994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署推动了报刊业从规模数量为主要特征向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转折,从实际存在的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折。最明显的是,期刊数量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1994年,社科期刊实际增加89种,另有国家科委批准并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的科技期刊240种,比1993年只增长4.35%,1995年下降到2%。

另外,除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的8138种期刊外,全国还有差不多一万种行业内部期刊。尽管这些优少劣多的内部期刊难上市面,但它在挤占期刊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上至重且巨。

期刊业界有一种说法是,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中国期刊的数量和品类并不算多。如美国有期刊18000多种,法国14000多种,韩国9000多种。具体以韩国为例,其土地面积将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4千多万,约相当于浙江省。在韩国期刊品种中,周刊约2700种,月刊3560种,双月刊854种,季刊1351种,半年刊249种,年刊924种。

关键是,除了这些国家的期刊内容编排、印刷质量较高外,期刊之间、期刊与报纸、电视等其它大众传媒之间的竞争激烈异常。美国每年约有上千种期刊退出市场,也有上千种杀人“围城”。法国著名的新闻学教授贝尔纳·瓦耶纳在其《当代新闻学》一书中称,法国期刊“在表面总数稳定的前提下,每年至少有上千家期刊停刊,但又有上千家新的期刊取而代之,这似乎是统计数字的规律”。韩国每年约有400多种期刊停刊,约有400种新刊“挺进”市场。

但是,国内期刊一旦取得刊号出生,就有长生不死、端着“铁饭碗”的特征,办坏办赔,总有人前赴后继地办下去。美国有句俗语“如果要人破产,就让他去办报刊”,这句话在国内刚好相反,办报刊就是“破产”不了。

广东期刊群在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均处于国内前列,尽管这样,在全省公开发行的330种期刊中,1996年盈利的期刊为48种,持平的157种,亏损为125种。其中全额拨款的108种,差额拨款的116种,自负盈亏的98种。如果国家全部取消补贴,期刊业如何面对市场呢?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关于报刊市场运作的七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当一个报刊完全经济独立时它才敢也才有权在市场上作出进退决策,以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并在这种竞争中找到机会发展自己。”

在选择市场时,并不意味着面对危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思想行为麻木不仁、随波逐流;并不意味着迎合市场上低级的、颓废的、糜烂的、得过且过的生活观念;并不意味在大事大非面前模棱两可,甚至支持和纵容错误的观念。期刊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决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偏离办刊宗旨。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因为主旋律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反映着社会的主流和历史趋势。“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江泽民总书记语)。

期刊作为人类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和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科学精神血肉相连,尤其它的文化属性和传播积累功能,决定了它在人类社会中传播知识、形成思想、推进科学、塑造美感方面的重大作用。所以,对任何一个办刊人而言,一旦推出一本期刊,不仅在接受读者冷峻的选择,而且要接受历史的、文化的严肃评判,你注定任重道远。

人才缺乏:期刊发展的“瓶颈”

任何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期刊业亦不例外。

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报业从业人员约13万人,期刊界从业人员约近7万人。

据1994年统计,国内从事期刊编采工作的人员有61958人,其中专职编采45951人,占总数的74.2%,兼职编辑有16007人,占总人数的25%,平均每种期刊有编采7—8人,其中专职编辑为5-6人。

在编采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有45814名,占编采总人数的73.96%,具有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16144名,占编采总人数的26.1%。平均每种期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5-6人。

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司长蔡健光在《期刊质量,关键在编辑人才质量》一文中认为:“期刊质量的制约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经济条件和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办刊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事在人为’。”“编辑队伍的实际水平与编辑的专业文化知识不适应,许多期刊编辑人员老化或不稳定,办刊的专业人员缺乏,许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仓促上马,因此,就很难组织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刊物。”

国内各高等院校中有50个新闻专业院、系、科,每年毕业约1000人,这些专业人才根本满足不了报纸、广播、电视和期刊业的巨大需求。以1993年为例,全年增加报纸248种,也就是说要增加约500个社长和总编辑,500至1000个副社长和副总编辑,1500至3000个骨干编采人员,这意味新毕业的新闻专业人员犹如杯水车薪。关键还在于,新闻毕业生要真正成为编采骨干人员,差不多要3至4年的实践锻炼才行。

新培养的专业人员连报纸都满足不了,广播、电视、期刊还有份吗?一般而言,新闻毕业生总是先选择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然后才轮到杂志社,所以,如果作个统计,估计在杂志社从业的新闻专业人员是最少的。

在1995年评选的“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名单中,属于期刊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为零。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期刊人才的匮乏。事实上,优秀的编采人员目前大多还集结在报社和电视台、广播电台中。

问题还在于,一方面是报刊品种数量猛增,急需大批合格的新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新闻教育内容已显落后,主要是新闻师资老化,新闻教材陈旧,新闻教育手段僵化,新闻教育网点分散,等等。记者本人毕业于新闻专业,但进入新闻行业并陆续在广播、报纸、杂志业工作后,体验到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距较大,以至于所学无用。新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如果新闻教育不与实践相结合,从某种意义讲,它是失败的。记者认为,进入新闻专业的学子,第一,应是来自于新闻行业而没有受过新闻理论学习的人员;第二,应是来自于其它专业且热爱新闻事业的人员。而且新闻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期刊数量增长过快,便意味着现有人才的分散和编采水平下降,故而导致期刊报道的深度广度不够,可读可信可用的信息少,重复转载的东西多,粗制滥造的内容多,甚至炮制假新闻和泄露国家机密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期刊编校质量差,印刷质量差,封面装潢和版式设计不讲究,征订及发行水平亦随之下降。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建立专门期刊研究机构或在新闻院系增设期刊编采专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期刊编采和经营运作是一门大学问,而且国内有8000多种期刊,编采人才稀缺。

据了解,有关大众传媒的学术著作中,专门论述期刊编采业务的书籍如凤毛麟角。记者在市面上曾经看到观点全面系统的只有《当代工人》的主编赵洪顺先生撰写的《期刊编辑论》,此外,难觅精采之作。

期刊业是一个智力相对密集型的行业。以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为例,其社内聚集了大众传媒业界拔尖的行家里手,有些编辑为总统撰写发言稿。《时代周刊》在四五十年代,曾团结了许多优秀时政评论家和作家为其“捉刀”。在美国人心目中,《时代周刊》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和捍卫者。当以电视娱乐业为主营业务的华纳传播公司与时代公司兼并时,业外人士和《时代周刊》的编采人员最担心的是,兼并后的《时代周刊》是否以新闻事业为本,以文化为至高无上。

《时代周刊》所秉持的某些新闻原则和其宣传的文化观念应当批判和摒弃,但国内期刊业应借鉴其运作管理方式,尤其人才管理机制。

附:

1995年发行量超百万册期刊排行表

刊名 所属省、部发行量(万册)

半月谈新华社 500

读者 甘肃省 350

广东第二课堂 广东省 300

故事会上海市 280

农民文摘 农业部 250

初中生(3个版本) 湖南省 230

家庭

广东省 220

小学生优秀作文 辽宁省 175

小学生天地湖北省 165

共产党员 辽宁省 159

广东支部生活 广东省 135

家庭医生 广东省 130

知音 湖北省 125

小学生时代浙江省 111

党员特刊 辽宁省 113

中学生天地浙江省 120

党的生活 黑龙江省110

中国税务 税务总局110

青年文摘 团中央 105

女友 陕西省 100

少先队员 广东省 100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5年一次读者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在自费购买或订阅一份报纸时最看重的因素

选择因素 选择率位次

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 49% 1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46% 2

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 37% 3

目光敏锐,见解独到 35% 4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34% 5

常有令人感兴趣的独家新闻32% 6

报道迅速,时效性强 31% 7

生动、有趣、可读性强29% 8

有较高的品味和档次 29% 8

公正客观,可信度高 26% 9

风格清新、引人入胜 21%10

报道详尽、资料丰富 10%11

紧跟潮流,领导时尚

9%12

报纸售价相对较低 6%13

政策指导性强 3%14

标签:;  ;  ;  ;  ;  

谁能走到期刊市场的尽头?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