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究高压旋喷桩对黄石市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软土路基的沉降抑制效果,采用ANSYS建立了旋喷桩加固和未加固路基模型,对比分析了路基加固段与未加固段的沉降量,结果表明,旋喷桩加固路基不仅可以抑制路基变形而且能有效提高路基强度。
关键词:旋喷桩,ANSYS,抑制,沉降量,等效应力场
引言:由于近几年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压旋喷桩处理地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到中国,直到80年代国科委将其重点研究后,该技术的研究及使用才有较大进展。由于高压旋喷桩的施工简单、迅速以及施工方便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公路及市政道路的软土地基处理。同时高压旋喷桩技术对淤泥质土、粉土、沙土等特殊土地基的加固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地基的沉降量或差异沉降。如东莞某通讯机房利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何湘江某排渍泵站高压旋喷桩基础加固,均效果显著,对地基沉降起到有效的抑制。
国内对于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路基或构造物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哈长线上行线低高度跨铁立交桥桥台地基加固;天津某高速公路通道桥地基的加固;北哈公路桥基础的加固。
目前该技术已经推广应用至大型水利工程,如长江三峡、东风电站就是成功的案例。
一、工程概况
黄石市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滨湖大道(圣明路~A46路)起讫桩号K3+880~K4+000,全长120m。全路段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杂填土、第四系湖积、冲积和残积粉质粘土、白垩系~第三系的泥质粉砂岩构成。为有效解决路基工后下沉的问题,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及工期等要求,设计采用了高压旋喷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桩径为0.6m,间距1.4m,正三角形布置,桩底穿过软土层进入持力层(第②-2层或第③层粉质粘土)不少于0.5m。全线处理面积5899.764㎡,处理桩长8~11m,总根数3495根,总长度32075m。本次高压旋喷桩注浆采用单管旋喷法施工,喷射形成的固结体的形式为360°旋转喷射,单管旋喷法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测量定位→机具就位→钻孔至设计标高→旋喷开始→提升旋喷注浆→旋喷结束成桩。浆液的配合比、泵送压力、水泥浆流量、喷嘴直径、钻机的提升速度及旋转速度、注浆量等相关工艺性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高压旋喷桩工艺性参数
图1高压旋喷桩模型
依照参数建立模型并对其施加静载,四周及底部采用固定铰支座。用ANSYS分析高压旋喷桩路基与普通路基的沉降量,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旋喷桩是否可以减小路基的沉降。
三、模拟结果分析
1、变形分析
高压旋喷桩处理路基的ANSYS计算结果见图2,采用与高压旋喷桩相同的荷载与边界条件,采用静力加载,ANSYS计算未加固路基沉降量云图见图3。
图3未加固路基沉降量云图
经高压旋喷桩处理的路基沉降量计算结果最大值为12.48mm,未加固路基沉降量为80.62mm,沉降量降低了84.5%。通过ANSYS处理结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高压旋喷桩对于路基的沉降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一般来说,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发生变化,对应物体的强度也会有所改变,因此,继续探究高压旋喷桩对路基的强度是否有影响。
2、承载力分析
在同等条件下用ANSYS进行受力分析,给出高压旋喷桩处理路基与未加固路基的等效应力场等值分布曲线,通过曲线所显示的SMX(等效应力结果中最大的解)比较两种路基承载力的大小。
路基在进行高压旋喷桩加固处理后用ANSYS计算分析所得的等效应力场等值分布图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静力加载过程中,旋喷桩承受了大部分的荷载,从而使应力分布出现中间低四周高的情形,等效应力结果最大为0.713MPa。
图5未加固路基等效应力场等值分布图
未加固路基等效应力场等值分布图如图5所示。应力分布与高压旋喷桩相反,为中间高四周低,这与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因此也从侧面反映该结果是可信的,等效应力结果最大为0.092MPa,路基承载力提高了6.75倍。从计算结果看,未加固路基的承载能力要低于高压旋喷桩路基的承载能力,即高压旋喷桩处理的路基在抑制沉降的同时也提高了路基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承受更大荷载。
结语
利用ANSYS建立高压旋喷桩路基模型,计算分析高压旋喷桩对路基下沉的影响。在同种荷载作用且相同的边界条件下,对比未加固路基与高压旋喷桩路基的沉降量可以发现,经高压旋喷桩处理的路基沉降量明显低于未加固路基。为了探究沉降量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强度的变化,文中分别给出了高压旋喷桩路基与普通路基的等效应力场等值分布曲线,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高压旋喷桩路基能够显著提高路基承载力。
参考文献
[1]瞿瑜,张媛媛,高国旗.高压旋喷桩对路基沉降的抑制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7,(15):112-113.
[2]张硕.粉喷桩复合路基沉降的预测与计算[D].湘潭大学,2013.
[3]陈斌,陈晓东,张仪萍.MGM(1,n)模型在粉喷桩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03):378-380.
[4]陈斌,张仪萍.粉喷桩复合路基的沉降特性与预测技术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6,(04):1-3+8.
[5]张亮.新黄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
论文作者:闵锜,熊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路基论文; 高压论文; 地基论文; 力场论文; 抑制论文; 黄石市论文; 应力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