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国家论文,大学论文,世界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1)03-0108-04
大学市场行为,是指大学以经济目标为指向,参与市场、开拓市场、发展市场的行为。与大学行为有关的市场,包括生源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文化市场、资金市场等。上一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市场化行为还主要是限于国内,但8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的大学,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学,纷纷将自己对市场的拓展由国内发展到了国际。大学市场化行为的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大学市场行为的国际化动态,对全球化条件下,特别是即将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市场行为的走向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世界主要国家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的动因
1.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能给大学带来直接可观的经济利益。(1)通过高等教育教学服务所获得的学费。对于从事高等教育出口服务的大学来说,通过收取服务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学费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是大学将高等教育市场由国内拓展到国际的主要经济动力。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学生的学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来本国大学学习的留学生的学费,另一部分是大学在别国办学时收取的外国学生的学费。学费是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中获得经济收入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收入的直接受益者通常不是高等教育出口国政府,而是吸收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和进行跨国高等教育服务的机构,也就是从事高等教育出口贸易的大学。(2)通过后勤服务所获得的生活费用。在学费之外,大学还通过向留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等后勤服务来赚取学生的生活费用。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其后勤服务与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机构的大学往往是两套体制,但由于后勤服务是学校能否吸引生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后勤服务为大学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事实上,在留学生的所有花费中,用于生活方面的费用往往比学费要高。(3)通过科技服务所获得的服务费。大学是传播科学和创造科学的场所,是科学的发源地。随着全球科技新发现的日益增多,以及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距离日益缩短,国际技术转移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已从原始的梯度转移发展为当代的跳跃式转移。1986年至1996年间,世界技术市场的贸易总额以每年平均21%的速度增长。至目前为止,世界技术贸易总额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应该说,大学对此功不可没。
其次,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能扩大大学影响,提高大学国际声誉,为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这虽然只是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的附带作用,却是很重要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的国际声誉是大学能否吸引国际生源和其它高等教育投资、在国际生源市场和其它高等教育市场上获得更有利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2.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出口国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的良好途径。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大多面临停滞或低速发展,一些国家的财政赤字日趋严重。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缩减教育经费的做法,以控制财政支出、平衡预算。由于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促成本国大学高等教育服务的出口,以缓解本国的教育经费危机。
其次,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出口国创造外汇的重要手段。美、澳、英、日等发达国家均从本国大学市场行为向国际拓展的过程中获取了可观的外汇。尽管政府被看成是大学收取学费的间接受益者,但随着本国高等教育部门经费状况的改善,由高等教育出口所创造的外汇越来越成为国家外贸总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美国的服务业出口中,高等教育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93年它在十大服务业出口中仅次于旅游、交通和金融,名列第四。
第三,大学市场行为可渗透到精神领域,市场行为的国际化能影响高等教育输入国有政治、文化行为和其它产业领域的经济行为。对于高等教育出口国来说,输出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包括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内容、高等教育手段,以及掌握着这些高等教育观念、内容和手段的教育者。这样,由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所附带的必然是本国政治、文化和价值等观念对输出国的精神渗透。文化和精神渗透的结果将是提高输出国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增强其经济扩张的基础。
3.全球化国际形势的刺激。全球化译自英文Globalization,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分割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的历史变迁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始于约1000年前的地中海,并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而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是,只有在今天,当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已形成了全球分工、全球协作、全球贸易、全球通讯等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时候,全球化才完成了它促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使命。在当代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参与国际贸易大市场的程度,越来越受到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的制约。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促使各国大学在办学宗旨、服务方向、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力图面向国际,以在国际贸易大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本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世界主要国家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的表现
1.大力开拓以留学生市场为主的生源市场。大学行为能够市场化的直接理由,就是大学能向学生收取学费。能争取到生源,大学就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办学者就有获得经济利益的机会。一些国家的大学已把争取外国留学生作为创造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以吸引留学生为主的高等教育出口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92英国大学在校外国留学生数为4.2万人,1996年增至16.9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外国政府提供资助及自费赴英学习的外国学生,到目前为止,外国留学生人数已占英国在校大学生数的12%。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着“科伦城计划”(Colombo Plan)的实施,这两个国家在80年代中期起开始国际教育贸易,广泛吸纳海外留学生。1984年,由政府任命的杰克逊委员会(Jackson Committee)在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国际贸易具有作为澳大利亚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的潜力。”到1991年,澳接受的全额收费留学生(full-fee students)总人数达47782名,由接受留学生创造的外汇逐年增长,1988年为1亿澳元,1989年增至1.74亿元;1991年更增至3.92亿元。美国更是从留学生产业中受益匪浅,据统计,1993年,美国以研究生为主的高等教育出口贸易净收入约达55亿美元,约为中美贸易总额的1/10。1994~1995年度外国留学生学费对美国的贡献是70亿美元,另有生活消费40亿美元。1996~1997年度在美国大学注册学习的留学生达到创纪录的45.8万人,达美国大学生总数的32%。除上述几个国家外,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制定吸收自费留学生的政策,以鼓励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面向国际社会,扩大影响,争取国际生源。
国际化中的生源要素除留学生这一主导性要素外,随着国际合作办学形式的兴起和发展,能为高等教育出口国带来经济利益的生源,还应包括高等教育进口国在合作院校中求学的学生,这部分生源虽然只是在高等教育进口国的大学中上学,但由于所交纳的学费是由本国大学和出口国大学共同所得,而且这种形式的生源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考虑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的生源要素的时候,也应把这一部分考虑进去。
2.积极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国际性专业与国际性课程。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所提供的课程和专业内容只有体现全球性和国际性,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生源。正由于此,美国四年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从1970年开始,就增设了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等课程。到1989年,美国77%的四年制大学和46%的二年制院校已在普通教育课程中至少开设了一门含有国际内容的课程。澳大利亚大学在课程国际化方面也走得比较早:1990年4月,澳大利亚共有854所高等学校被授权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各类国际性课程。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大学增设了涉外专业,以国际政治、金融、贸易、外交方面的专业增设最多。此外,日本大学还增大了外语教育的力度,以使学生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谈判、国际研究的工具。这些专业和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大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即使得作为整体的大学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又使得作为个体的大学与大学之间充满竞争,从而充分体现了国际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国际性课程开发中,各国大学尤其重视的一个内容是共同的语言教学。由于某些语言特别是英语的独特地位,既造成了高等教育输出国如美、英、澳等国的大学在高等教育贸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大学以英语培训为主的语言培训在高等教育贸易额中占有突出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上大学,也在纷纷通过国际互联网向世界各国展开丰富多彩的语言教学服务。
3.跨国办学日益受到重视。尽管到高等教育贸易的对象国或地区去兴办学校、直接在当地提供服务会受到种种限制,如投资大、受到所在国政策和法规制约等,但由于跨国办学能为高等教育出口国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所以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还是充分重视和发展了这种“以提供者为地点”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目前世界各地已建成多所跨国大学,如联合国大学、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世界海洋大学、国际伊斯兰大学、海湾大学、拉丁美洲经济信息学院等。
高等教育出口国家跨国办学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国外设置高等教育机构,如日本已在美国建立好几个大学分校,一方面收取在美国求学的大学生的学杂费用,另一方面为培养日本的跨国人才服务。在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大学和国际英文中心等机构,正在向马来西亚输出教育资源,提供远距离高等教育。澳大利亚的大学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在中国设立了十余所高等教育机构,一般以中国大学的二级学院的形式出现,但事实上,在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使用和管理上,却是主要股东,因而在学校(学院)重大事务中,有优先发言权。如上海大学的悉尼工商学院。二是在国外设立教学机构性质的交流中心。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分别在意大利和中国合办了这样的交流中心。如与南京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旨在培养从事中美事务的专门人才和有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人员。该中心从1988年开始招生,每年招收具有硕士或具有硕士水平的学生各50人,聘请中美两国教授共同授课。这类国际交流中心是集研究与培养学生于一体,具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
4.跨国校际科技交流日渐频繁。为了增强大学科技产业对社会其它产业和世界经济的渗透力,法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与其它国家对口高校签有校际科研合作协议。它们通过互换图书资料、互派学者讲学、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相互交换留学人员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合作。日本的大学开展与国外的校际科研和技术交流也十分活跃。如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先后与中国的北京大学、延边大学、台湾大学法学院、原苏联科学院东洋研究所和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美国的夏威夷大学和鲁伊斯贝鲁特大学、法国的尼斯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1994年澳大利亚大学与我国高校已建立和拟建立联系的科研与技术项目近1800项。在校际科技交流的内容中,随着一些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高等学校对国际性课题的研究力度明显加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也逐步重视与其它国家合作,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5.大学产业实体国际化。表现在:(1)大学产业实体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大学产业实体国际化出现得早和进行得最成功的国家当属美国。以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新产业区是美国最典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美国现有250所大学与10000多个公司合作建立起了8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区与其它形式的大学产业实体(产业合作中心、高新产业孵化器、校企合作研究中心等),都在力争将自己的产品国际化,有些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的硅谷,用了约30年时间,建成了集8000多家高新科技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的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其产品几乎垄断了国际电子市场,硅谷也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电子工业产品和半导体工业聚集地的代名词。在这个小小的硅谷中,1995年收入高达850亿美元,日产百万富翁60个。不难想象,世界其它国家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电子产品消费者为此作出了多大贡献。这也是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2)高校与外国企业的联合得到加强。如麻省理工学院大约有15%的科研项目来自企业界,其中又有20%来自外国企业。该大学每年获得的100多项专利中,有16%属于外国公司;在该大学的235个“产业关联项目”中,也有一半为外国公司。目前跨国教育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已扩大到:学校管理、提供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服务业务,出售教科书、教学软件及新技术、设计课程、提供咨询服务等,其业务范围大大超过餐饮、校车运输等传统项目。美国的营利性公司掌握了相当部分的高等教育经费,尤其是国际合作中的科研经费。(3)跨国大学产业公司不断涌现。
三、世界主要国家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给我国的启示
1.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的必要性。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产业已从国内的支柱性产业向国际化方向扩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刻,世界主要国家大学市场行为的国际化,肯定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潜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国的大学不占领自己的市场,它必然会被其它国家抢走。事实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有的大学已经凭借教育与经济的发达,吸引走了我国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和民间高等教育经费。据报载,近10年来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14万元至18万元人民币的低限来计算,我国每年留学投资有40亿元流向了国外。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产业,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不被发达国家挤跨甚至吃掉,进而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2.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大学发展产业和进行国际高等教育产业交流。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决定了我国的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控制。因此,政府的鼓励性政策,将为我国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的一些政策与法规,恰恰是与世界主要国家把教育作为支柱性产业的做法相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高等教育贸易发展成许多国家重要产业的现时代,我国的大学仍然要保持高等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恐怕难以行通。市场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投资和其它产业投资一样,投资者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正是营利的目的,激发了各界人士对大学投资的热情,鼓励着他们千方百计地经营好高等教育产业。所以高等教育政策应允许大学一定程度的盈利,并鼓励大学盈利性行为向国际方向发展。
3.充分挖掘我国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的条件与优势。世界发达国家和组织的大学,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共体的大学,在经济、办学条件和水平上与我国相比,都具有许多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国的大学也有别国不具备的一些条件与优势。首先,在语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世界需要讲汉语的人口将越来越多。各国工商业、企业、文化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只要与中国有接触,就有必要掌握汉语(哪怕只是少量地掌握)。而且,加入WTO以后,我国将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与其它成员国之间进行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商贸往来,各国与中国打交道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我国大学争取汉语言教学服务的机会也将随之增多。其次,在一些特殊专业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如中医、中国传统工艺、中国餐饮业、儒家思想文化等,这些都是我国独有的。另外,我国大学还有一些尖端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这些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曾吸引着大批外国学者,而且今后将更加发挥它的魅力。
4.大力发展自费留学生教育。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证明:留学生教育是在大学市场行为国际化进程中为高等教育出口国作出最大经济贡献的因素。因此,我国的大学应改变以发展智力援助和交换留学生教育为主的做法,开拓自费留学生市场。这个市场基本不受国家和政府的人为控制,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校自主权的下放,20世纪90年代以后自费留学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到1999年,自费来华的留学生人数达39500名,占留学生总数的88.35%。这些到我国各大院校求学的留学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费留学生教育的现状,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只要我国政策真正开放,我国的大学还是能吸引国外生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