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城市创建要求下的城市河流生态廊道构建方法初探论文_杨璐,王全锋,郑微微,丁杉

——以湖南省娄底市孙水河生态廊道与退耕还湿项目为例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健康河流生态廊道的标准,针对性的得出构建健康生态廊道的方法。湖南省娄底市孙水河生态廊道与退耕还湿项目为例,研究在零碳城市建设要求下的城市河流生态廊道构建要点。

关键词:生态廊道;河流;零碳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多次发表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国务院也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新要求。国内外一些城市政府提出了气候变化应对计划——零碳城市,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如丹麦哥本哈根市,该市目标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河流廊道是陆地生态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生命源泉的功能。在零碳城市建设的要求下,河流生态廊道构建不仅要从河流综合整治的角度考虑河流基本功能,还要从生态系统构建及减碳固碳的角度满足零碳城市的建设要求。

1项目背景

2017年1月,湖南省娄底市政府召开了湘江、资江娄底流域截污和水体治理行动工作会议,提出了在全市“四水”推进沿河两岸生态廊道建设。并对四水岸线控制线及生态廊道划定工作进行了工作部署。

娄底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湖南几何中心,是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是环长株潭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本河段位于杨市镇,娄底市区与涟源市之间,是杨家滩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地民居较多,明清建筑遗存丰富,基地周边有“湘军故里古镇群”遗存,建筑风格独特,保存较完整。基地南部有过境交通穿过,南北、东西向皆有道路,可达性较好。

娄底境内溪水奔流,河网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娄底市主要河流有:东部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西部资水,由南向北,流经冷水江、新化。经安化柘溪,过益阳注入洞庭湖,贯穿境内西半部。

2上位规划解读

2.1《涟源市杨市镇镇区总体规划(2015-2030)》

(1)城镇总体布局结构:杨市镇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带四片区”。“一轴” 是沿杨市大道城镇发展轴。“一带”是孙水河绿化水景带。“四区”是杨市镇四个主要功能区。

(2)绿地系统结构:在镇区规划“一带多片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并结合外围的山体与田园绿化,形成外呼内应的绿化格局。

2.2《娄底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1)发展定位:将娄底市打造成为以“梯田耕读文化和休闲度假”为主线,以观光体验与文化休闲为主导的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2)三大旅游板块:即三大旅游产业集群区,包括秦人梯田生态区、中心城市休闲区、国藩故里家风文化体验区。

开发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多维度产品,让游客游览古迹、探寻古道、体验古韵,感受古文化底蕴。

3设计范围与工作方法

3.1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即要紧密结合当地地形、地质、气候、水文、人文、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要素,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资源,在尽可能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环境效果。

(2)整体性原则

(3)循环与再生原则

构建滨河景观廊道,要求建立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机制,使物质在其中循环和重复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创建形成合理有序的环网结构,实现物流、能量的低消耗和自循环。

(4)可持续原则

在构建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发挥自然要素的生态作用,提高其生态效益,以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滨河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效益,展示其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方面的作用。

3.2工作方法

图3

4案例研究与借鉴

4.1宁波中央生态走廊

该项目创意性地把地形、水文和植物组合起来,将一个无人居住的棕地改造成线性的“活性过滤器”。

经验借鉴:

①提供人类与环境的联系;②让社区更亲近水;③提供教育机会;④强化改善现有生态系统与生物栖息地;⑤建立休闲与适应性再利用开放空间网络。

4.2水弹性绿地—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项目场地在江北新区,方案采用有限干预措施实现项目目标,在恢复自然和发挥其雨洪管理即生态水净化的同时,实现一个低维护的城市绿地。

经验借鉴:

①水弹性公园:配置适应性植被,使水岸绿化能应对旱季和雨季高达2米的水位差;②功能性湿地:能够净化1500立方工厂尾水;③景观牧场:公园可全天候对游客开放,同时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能够丰富游客的景观体验;

5规划设计目标与愿景

5.1规划设计目标

该项目要建设具有生物多样性、能够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复合性功能的城市河流生态廊道。

5.2愿景

“耕读忆湘情,寻古探幽源。

觅川孙水梦,闻芳抚英缘。“

——打造一个物种多样生动的综合生境;

——构建环境优美的河流生态系统;

——创造区域的雨洪安全保障;

——塑造增汇固碳的零碳河流典范。

5.3功能定位

河流的功能定位为:“远郊滨河生态涵养观光带”。

6规划设计方案

6.1生态廊道的构建

6.1.1构建健康生态廊道的方法:

(1)适宜的廊道宽度

河流廊道按照地貌学的简单划分,可以划分为河道、水陆交错带和高地。健康的河流生态廊道应具有适宜的廊道宽度,以构建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

(2)增强廊道的连通性

河流生态廊道还要连通,不仅包括河道水体流动的连续和河岸缓冲带的连续,还包括河流廊道与其他景观的连通。增强廊道连通性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①增加廊道结点的数量;②增强河流廊道网络的环度,网络中回路丰富,生物个体在躲避干扰或者天敌时,网络可提供选择的线路多,能有效地缩短生物个体躲避干扰或天敌的时间和路程;③尽量减少河流廊道的断点。

(3)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

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从以下几个方面:

①河流平面形态

恢复河流的蜿蜒性特征。蜿蜒性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使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多种生境。

②河流横断面

图8

恢复乡土种植被及植被结构的多样性。生物廊道中植被的结构对廊道中物种数量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乔、灌、草复合结构的廊道比仅由乔木构成的廊道含有更多的鸟类物种。

④沿水深方向的形态

恢复水体的渗透性,保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

通过这些方法,使河流在纵、横、深三维方向都具有丰富的景观异质性,形成浅滩与深潭交错,急流与缓流相间,植被错落有致,水流消长自如的景观空间格局。

6.2总体功能布局

图9

以保护水源为核心,滨水涵养带、核心抚育带、功能防护带连接河流与道路,打造完整的林地复建生态廊道。

(1)50米宽滨水涵养带

功能:鸟类栖息、水土保持、养分控制、河床稳定增强、温度降低最小宽度。

(2)100米宽核心抚育带

功能:生态保育乔木群落存活最小宽度。

(3)30米宽功能防护带

功能:能够进行人为开发使用,满足人类活动功能。

7碳汇设计

碳汇草是一种生物质能源,运用新技术对碳进行固化封存,每年净碳汇量为210t/h㎡,50年的“碳汇增量”是相同面积森林“碳汇增量”的约650倍。是捕碳、固碳的有利条件。本项目通过计算,需种植410000㎡碳汇草,以达到固碳功能。结合道路交通、游憩视线、周边景观资源、植被林缘线等条件,片状种植碳汇草。

8结论

城市生态河流廊道是城市及区域范围内较重要的一种生态廊道,承载了生态功能、游憩功能、行洪功能、水资源涵养功能等。探索一种在城市大的发展框架下的生态河流廊道构建方法,对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形象等有较强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朕青.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受损河流组合修复模式设计[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19(6):6~9.

XUE Lian-qing. Combin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cheme for Damaged

River Based on Ecosystem Health Analysis [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 Water Engineering, 2008,19(6):6~9.

[2] 熊文,黄思平,杨轩.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关键指标研究[J]. 人民长江,2010,(6):8-12.

XIONG Wen, HUANG Si ping, YANG Xuan. Research on key evaluation indexes of healthy river ecological system [J]. Yangtze River, 2010,(6):8-12.

[3] 李刚,宫伟,高永胜. 基于多样性的河流修复理论基础[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15(9):801-803.

论文作者:杨璐,王全锋,郑微微,丁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零碳城市创建要求下的城市河流生态廊道构建方法初探论文_杨璐,王全锋,郑微微,丁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