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机械化;问题;建议
引言:新常态体现的主要特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模式和调整结构的要求更加迫切,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粮食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村更加美丽,农业更加吸引人,农民更加富裕,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文章就此展开分析。
一、发展现状
当前,各类收割机、拖拉机以及播种机等机械设备就得到了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机械的普及和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抗旱、抗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整体发展,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同时促进了农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耕地流转措施的实施,随着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业,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机农艺结合不够
由于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不完善,适合不同区域机械化的田间管理技术缺乏,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影响了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例如,在农田耕作方面,无论是土壤类型、水田旱田还是丘陵平原,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了旋耕、深松、免耕等方式,没有优化组合;在农田种植方面,水稻移栽和直播、油菜移栽和直播、玉米平作种植和垄作种植等方面,不同地区宜采取何种种植方式,缺乏科学论证;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路径不明确等。
2、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面对现代农业建设中“调整结构、转变模式”的新要求,同时,也受到土地划分和经营、技术水平低、科研投入低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结构仍不合理,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低端产品过剩和模仿过多,且由于农业机械行业利润低、研发人员少,许多农业机械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投入少,缺乏原始创新,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制约了农业机械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青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三化”特征明显,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阻碍了机械化的推行。
三、建议
1、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多种模式并行发展
成立“农机农艺融合”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定期会商讨论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机制,选育适宜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模式,研制经济有效的机具,建立农机、种子、化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生产、学习、研究、推广有机结合的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体系。以系统成本最小、效率最高为统一目标,选择最佳融合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农机供给侧能力和水平
农机技术与农机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深刻变革,我国的“智慧农业”生产应该放在发展议程上,应有计划推进“互联网+现代农机”产业化。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应在农机重大专项中确立精准农业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和开发精密播种、精密施肥、精密灌溉、精密收获机等精密农业技术和产品,促进激光测量、GPS定位等智能机械的发展,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将机械化进程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中,运用无人机技术、传感技术、大型农产品、工厂无土栽培技术等现代科学研究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产更有效的适合我国耕地的机械化设备。
3、加强技术培训,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网络结构,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时吸引过来,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技能培训,组织和改进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政策支农的力度,制定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给予到农村创业的大中专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优化工作条件,减少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收入,鼓励、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使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及其趋势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推广农机技术,完成科学生产。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机技术的支持息息相关,增加农机技术的普及度,增强农机技术培训,才可以真正帮助农民完成科学生产,进而提升农业生产力。所以,相关部门不只是要增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还需要积极推动农机科技的发展,有效的开展对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发挥管理机构在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真正落实,完成农机推广任务。然后,国家需要增加在农业机械化设施技术改革方面的投入,这样才可以帮助技术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来完成促进农业机械整体改革发展的目标。而且,研究者需要了解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注意有关科技水平的发展方向,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创新设计程度,真正提高农业机械化产品的地位。增强技术监管,保证安全生产。首先必须将潜在安全事故评价标准作为根据,针对农业机械的不同作业活动进行安全事故评定工作,按照所诊断出的问题,制订有关的预防对策,来完成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工作。然后必须有效的落实不同的管理对策,完成不同活动的隐患控制,将农业机械的潜在安全事故消灭在初始时期。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农业作业的对象与环境均存在多样化的特征,必须要占用很多人力,而且需要比较高的投入。同时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子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处理技术也开始逐渐变得智能化与自动化。农业机械化的作业方法虽然形式上只是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但是本质上来看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这是加入了先进技术的生产力。因此我们可知,农业机械化一般是跟随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也是跟随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健全。虽然现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依旧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随着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新常态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管理。只有大力发展机械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饶正良,饶崇明,梅军.对农机农艺融合的再认识[J].湖北农机化,2014(1):25-27.
[2]白学峰,鲁植雄,常江雪,等.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7,39(10):256-262.
[3]龙晶.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及其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6
论文作者:杨晓英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农机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农业论文; 农艺论文; 技术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