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和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特殊性论文,中看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基础,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点,是我们党确定跨世纪发展目标和行动纲领的立足点。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必须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涵义。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更重要的是,要在历史与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
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对于这一点,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显而易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从历史与现实和理论的比较中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们正确把握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页)
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应该明确哪些基本事实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社会历史前提的特殊性 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一般意义的资本主义,更谈不上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而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它给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带来什么影响?首先是社会主义建立的物质基础薄弱,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生产和交换的商品化,市场化极其落后,这就给社会主义造成了物质基础的先天不足,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了,但还不“够格”。其次,由于社会主义建立的物质基础薄弱,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发育不足,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民主政治、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运行机制、民主与法律制度等都不完备、不成熟、不健全。邓小平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不成熟,社会主义自身也必然不健全、不成熟。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健全、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再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形态的殖民性和封建性不是可以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一下子消灭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50年了,改革开放也已搞了20余年,但时至今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引自十五大报告)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社会历史前提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现在看来,要完全清除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脱胎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不仅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甚至还可能延续到初级阶段以后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过程的特殊性 这个实现过程的特殊性主要含义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中国没有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是以社会发展的“历史跳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研究已经定论,近代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未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飞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阶级主动性的合力结果。
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正视一个严肃的客观现实,即社会主义实现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没有因过去的“历史跳跃”而完全终结。实际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存在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多级链条的特定环节。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同于列宁所讲的社会主义阶段或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更不同于毛泽东论证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后实现与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预测和面临,以往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也没有考察和论证。就是身临其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甚至这之后的一段时间也没有清醒的认识到。清醒的认识并提出这一新的科学概念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科学提供的全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极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工作者对它的认识和把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还远没有达到客观事实所要求和展示的程度。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执着的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的特殊性已经有了科学系统的结论。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状况的概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及九大转变的分析,对这个阶段社会主义面临的基本任务、主要矛盾、主要战略关系的论证,以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全面阐述是我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最可宝贵的成果。
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资本主义完整社会形态的“历史跳跃”实现的,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经济形式的实现过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意识的成熟过程看,我们都是在走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已经走完的路。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展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前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6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步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步于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个起点有几个特殊的情况必须予以充分注意。首先是从1957年下半年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倾向最后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根本性、战略性失误,由此造成了2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必须以极大的勇气和力量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
其次,从50年中后期开始,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左”的倾向不断蔓延、升级,这就使得我们身临初级阶段而不知初级阶段的状况的情况不可避免。“左”的倾向直接导致我们身在“庐山”而不知“庐山真面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近20年,我们逐步形成的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和唯一的分配形式,形成的完全排斥市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巩固的高度集权排斥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等,是党的指导思想“左”的错误倾向的直接后果。实际上,上述经济政治体制的许多弊端,包括毛泽东本人在内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也不是没有任何察觉,也不是没有采取一些措施加以纠正。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定错了位置,因此,所有的纠正措施非但与事无补,未见成效,而且导致把党内的正确认识以及由正确认识而采取的正确有效措施打成“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走资本主义”,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必须牢牢记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起步时出现的“左”的倾向以及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走到了山重水复的绝路,实现“柳暗花明”的唯一出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战略性体制转换,在客观方面说,是由这个阶段起步时面临的特殊情况造成的。今天我们已经深刻地看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战略转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步时面临情况的特殊性如果认识不足,就必然影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不到位,就必然会把我们工作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失误,错误地归结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甚至把它归结到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指导理论上。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产生于本世纪初叶的俄国十月革命,扩展并壮大于本世纪中叶,到了90年代初,由于复杂的原因,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挫折。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曲折,许多人曾痛心疾首,不知所措,当然也有些人幸灾乐祸,诅咒其发展前途,说什么“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人类遗产”,“是由本世纪产生并将在本世纪末终结的历史事件”,社会主义将被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等等。
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已经过去十年。回过头来冷静分析世界历史剧变的原因,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出现大曲折,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主观上路线、政策错误的引发,也有其自身发展的一定的客观必然。本文不想对社会主义出现重大曲折的原因作系统的分析,这方面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这里我们想说的是,20世纪产生与发展的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面临极特殊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的“一球两制,西强东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在并存中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都不占优势,这个历史现实是我们的前人未曾估计到的,至少是未曾充分估计和考虑的。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未曾估计和设想的问题。例如,在本世纪末的前20年逐步显现的国际环境若干重大转变,均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面临的特殊环境,(这些重大转变给社会主义跨入新世纪提出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重大转变之一是国际社会时代主题从战争与和平转到和平与发展;转变之二是国际政治战略格局从两极转向多极;转变之三是国际社会国家间的竞争与较量,从以军事较量为主转到以经济科技为主,是经济科技为主体当然也包括军事力量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转变之四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是由东西矛盾为主转到南北矛盾为主的矛盾状况,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凸现出来;转变之五是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从两元对抗性转到多元性和多样性,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中心主义被打破,东方世界(社会主义)的唯一合理与必然性也不能被所有人接受;转变之六是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从两极三角平衡转到多边战略平衡。
上述国际形势的若干重要转变,是我国初级阶段面临的特殊国际环境,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与时代现实。实际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伊始,我们就已经面临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现实,这其中以上述重大的转变和变化,并没有背离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大的国际环境为前提。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长期性在一个侧面影响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甚至我们在对外政策上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基本准则,坚持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外交基点,坚持同所有国家不对抗、不结盟、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坐别人车子等项外交政策,都是由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面临的特殊环境决定的。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特殊性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特殊性,概括地说,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社会主义自身“素质”的“不够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地理条件的不平衡,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制度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不成熟等。我们在估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时,不应当从马克思批评过的“永恒的正义”出发,而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的条件出发,不从产生这种制度的条件出发,不真正认识自己的实质,就会造成本来想来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到另一个房间。马克思主义一般认为,无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纯粹的东西是不能有也不可能有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可以体会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既有历史的遗留和积淀,又有现实社会的生成和创造,还有外来多样经济模式和多样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这些就促成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不发达,不成熟,不平衡,不完善和“不够格”等特点。
具体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还可以归纳若干,例如,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口素质较低;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存量不足,综合国力排序前列,但人均GNP排列靠后;近20年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建设初具规模,但距目标完成相差甚远;我国已进入国际竞争,但竞争能力较弱等等。一位国外学者在考察中国后曾得出结论,象中国这样的国家,其经济文化的复杂性、特殊性和不平衡性是世界罕见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是一个需要继续下大气力探索、研究、考察和思考的问题。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只是而后探索的基础,科学的探索亦无止境,要敢于超越以往,超越自我。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是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他的完整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革命特殊性的系统理论概括,是中国革命道路特殊性的理论概述。现在,我们正在从事一个前人没有干过的全新的事业,探索一条全新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比较是探索科学真理的一把钥匙,从历史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比较鉴别中发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一个被历史证明的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矛盾特殊性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