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能否对基坑进行合理开挖,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形成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复杂环境下深基坑工程。本文结合工程概况及基坑特点,对复杂环境条件下大型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施工过程中进行严密的动态监测指导施工,以确保基坑施工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基坑降水;检测;分析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也不断增多,有限的城市空间已不再满足于工程建设的需求,因而工程建设逐渐开始向空中与地下发展,其中,深基坑工程就是一种在地下空间内进行建设的建筑。然而深基坑工程在施工经常会遇到复杂的环境条件,使得安全风险加大,没有使用有效的施工技术将会影响到施工质量。因此,作为施工人员,有必要加强对深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以保证深基坑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本文就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规模大、工期紧,地下障碍物埋藏深、分布广,清障难度大且多种施工同步交叉进行,施工组织要求高。基坑地理环境及开挖工况复杂特殊,北侧350m长基坑边线与河道平行,距离8~11m,且基坑与河流中间地下5m埋有新建φ1200mm污水主管道,管道距基坑边为2.5~9.5m。新建地下污水管排放量大,沉降尚未稳定,需严格杜绝基坑北侧渗漏情况的发生。东侧35m为大型住宅区城建公寓,南侧16m外为主干道。如图1所示。
2 采取的主要技术方案
根据类似深基坑施工的经验和方法,结合项目自身施工的特点、难点和要求,按照深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形位移规律,将基坑分为西北塔楼A区(小基坑)、中间留土B1区、东侧B2区3个区块。基坑施工采用分类针对式支护、多形式加固,设计“大坑套小坑”、分区分块阶梯式开挖施工方案,并及时进行支撑等多种深基坑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严密进行动态监测指导施工,保证基坑施工安全。基坑围护采用以下优化方案。
3 基坑围护施工措施
基坑施工从清障施工、围护施工、加固施工、基坑降水、土方开挖及支撑施工等5方面制定如下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3.1 清障施工
(1)对地下管道等长线钢混结构障碍物采取放坡开挖,镐头机破除施工。
(2)对个别埋深较深、靠近围墙及临时设施的障碍物,采取施工钢板桩作临时围护的措施进行清障。
(3)对埋深9.8m的泵站基础等极端障碍物,制定专项清障方案,采取施工深井降水和钢板桩作临时围护、钢管作临时支撑,分层开挖等相结合的清障方式进行清障作业。
3.2 围护施工
(1)三轴止水帷幕施工时,严格控制垂直度和保证水泥掺量。止水三轴施工缝采取外搭接多施工一幅的方式进行补强,合理划分施工段,基坑北侧不设置施工缝以保证北侧止水帷幕的连贯性。多排三轴的施工缝节点位置错开大于10m成斜槎式布置。
(2)地连墙施工质量是确保西侧变形控制的关键点之一。为此采取了以下专项处理措施:
①将地连墙导墙由传统的1.5m加深至2.5m,加深导墙提高地连墙成槽的导向作用,降低锁口管起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②地连墙成槽期间采用沙袋围高导墙,将水头抬高至地面以上0.5m,以增加泥浆对孔壁的水头压力,确保孔壁稳定。
③合理划分幅宽,采用大功率沉槽机施工,降低单幅成槽时间。
④施工采用多槽段跳打方式,减少施工过程对土体重复扰动及影响的连续性。
⑤将钢筋笼底的主筋头向内弯向15°~30°,避免钢筋笼下放过程中碰靠槽壁。
⑥T形暗撑地连墙采取“一幅3段制”,其中地连墙顶部-2.90~-12.60m为C20素砼,-12.60~-16.20m为C30素砼,-16.20~-25.10m为钢筋笼构造段。
3.3 加固施工
(1)基坑北侧及东侧被动区采用“双排裙边式”三轴搅拌桩加固,桩长14.90m,中间加固三轴与外排止水三轴搭接形成3排整体式三轴,施工缝错开布置。
(2)基坑A区西侧与地连墙之间的主动区采用4排“裙边式”三轴搅拌桩加固,幅间搭接250mm,桩长18.80m。地连墙内侧被动区采用“栅格式”加固,其中紧贴地连墙内侧三轴桩长18.80m,其余三轴桩长9.80m,水泥掺量20%,地面至桩顶范围水泥掺量减半。如图1所示。
3.4 基坑降水
基坑降水效果与基坑开挖有直接关系,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和本工程特点,坑内地面(-0.60m)至-15.00m采用自流深井降水方式,井深18m,-15.00m至承台底及电梯井底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方式,坑外备用降水采用24m自流深井。针对地表1m以下有潜水层,10m以下有承压水,施工排水量丰富,现场施工采取以下措施。
(1)基坑内自流深井降水采用管井,分两阶段施工。第一阶段在桩基打桩阶段,每30m一口,施工80口,既满足打桩施工用水又同时进行土方开挖前的预降水;第二阶段土方开挖前2周进行管井加密,每15m一口,全场增加至160口。先集中对B2区、A区进行降水,等B2区、A区施工至±0.00后再对B1留土区进行降水。
(2)轻型井点降水采用移动独立式吸水泵轻型井点,每个吸水泵插入2根主水管,主水管可接入分管,单个水泵独立排水。
(3)为提高降水效率,深井管上设置A10通长滤孔,外包3层60目塑料丝网,井周围回填级配中粗砂,井口高出地面0.5m进行砖砌保护。
(4)改良基坑降排水系统中传统的砖砌排水沟,采用PVC波纹管及砖
砌相结合的新型基坑排水沟,有效减少因基坑变形导致排水沟裂缝渗漏水现象的发生。
3.5 土方开挖及支撑施工
土方开挖及支撑施工是控制基坑变形的关键,针对基坑开挖特点,合理设计开挖工况,实行分区分块阶梯式开挖,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撑施工。
(1)分区(见图3)。根据河流管道保护的要求,采取对称开挖、由远及近的原则。将B2区分为10个小区,采取分区分块阶梯式开挖,由东往西、由北向南两角对称逐步进行。A区分为4个小区,每区由西往东、由北向南两角对称开挖到位,形成支撑后中间再回填土。施工组织方式如下:
①首先采取分段施工组织方式,先施工B2区第一层土方及支撑,再施工A区第一层土方及土撑;
②B2区第二层土方及支撑、第三层土方及支撑、第四层土方采取流水施工组织方式;
③A区作业面狭小,基坑暴露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变形控制,为此采取平行施工组织方式。
(2)分层。B2区分区开挖单层开挖厚度不超过2m,每层分3次开挖到位,严禁超挖,周边土体采取斜坡方式,单块土体开挖后形成支撑的时间控制在7天内。A区被动区土体经过三轴搅拌加固,提高了土体的强度及侧向抗压力,为此采取投入大量机械设备单区域一次性开挖到位的方式进行,单块土体开挖后形成支撑的时间控制在3天内。
4 基坑监测、检测效果及分析
通过对工程特点的分析和信息化施工要点,制定了重点监测区域为紧临基坑西侧、紧临河流和地下管道的基坑北侧、各区支撑梁主梁。重点监测阶段为A区、B2区第三道支撑施工和拆除阶段。
4.1 重点监测区域
紧临基坑西侧设置2类监测点,一类为西侧基坑边线以外2m设置6个变形位移监测点,用以直接监测基坑变形。另一类在设置9个点,上、下行线分别设置21个和17个监测点;基坑北侧设置8个变形监测点和8个水位监测点;各区每道支撑梁主梁埋设钢筋应力计,监测支撑轴力。
4.2 重点监测阶段
4.2.1 A区、B2区第三道支撑施工阶段
第三道支撑底标高为-12.70m,此时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完整的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加固的被动土体大部被破除,接近开挖坑底的土体由粉砂转为淤泥质土体,工况最不利。
4.2.2 A区、B2区第三道支撑拆除阶段
第三道支撑拆除后,围护墙体的下支点下移到底板传力带位置,地连墙及围护桩的弯矩将达最大,要防止第一、第二道支撑突然受力加大而破坏。
4.3 监测成果分析
工程于2014年9月15日开始正式施工,至2015年10月26日,重点监测区域A区、B2区顺利施工至地下室±0.00线。通过对所有监测报告的分析,结合对周边环境(建筑物、管线、地表等)的巡查,工程施工平稳安全、未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坑变形、基坑渗漏控制完全达到预期控制目标。具体监测成果分析如下。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深基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复杂环境及工况影响下,涉及领域广、施工难度大,施工技术及措施的采用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地质及水文条件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深基坑施工技术理论,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安全、可靠、经济的包括围护结构、降水、地基加固、支护体系、土方开挖和监测在内的整体施工方案,提高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基坑事故的发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志安,常兴莉.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0)
[2] 单卓.浅谈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J].科研.2015(2):211-211
[3] 孙桂乐.分析复杂环境下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5(4):190-190
论文作者:李洪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基坑论文; 土方论文; 深基坑论文; 工程论文; 方式论文; 深井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